团队作业6-复审与事后分析
Alpha阶段项目复审
团队点评
前端团队
优点
- 代码质量高,核心模块单元测试覆盖率达85%
- 创新性实现动态学习路径推荐算法
- 每日构建系统完善,CI/CD流程规范
缺点与Bug
- 移动端适配存在布局错位(复现步骤明确)
- 代码评阅API响应时间超过5秒(压力测试数据佐证)
工程实践
- 采用GitHub代码管理,提交信息规范
- 燃尽图显示需求变更处理及时
- 用户访谈显示路线推荐准确率72%
改进建议
- 引入代码拆分优化首屏加载时间
- 增加AI模型性能监控仪表盘
后端团队
优点
- 社区功能实现完整,支持Markdown+代码片段
- 使用Docker实现跨平台部署
缺点与Bug
- 存在SQL注入漏洞(安全扫描报告)
- 未实现多文件代码提交承诺功能
工程实践
- 单元测试覆盖率仅45%
- 最后两周燃尽图呈水平线
- 用户反馈学习路线更新滞后
改进建议
- 建立代码审查规范
- 优先保障核心功能完整度
事后诸葛亮分析报告
团队角色与贡献
| 成员 | 角色 | 贡献分 | 可验证贡献 |
|---|---|---|---|
| 洪徐博 | 技术主管 | 18 | 设计核心架构,完成83次代码提交 |
| 崔嘉豪 | AI工程师 | 19 | 训练并优化推荐模型(准确率↑15%) |
| 徐云哲 | 全栈开发 | 19 | 实现代码评阅模块(97个单元测试) |
| 康经腾 | 测试工程师 | 20 | 编写58个测试用例,发现23个Bug |
| 何松 | UI设计师 | 20 | 完成32个交互原型,用户满意度85% |
| 彭鑫 | 前端工程师 | 19 | 完成前端api调用与数据展示功能开发 |
总结与反思
做得好的方面
- 采用代码质量门禁,拦截了42%的潜在缺陷
- 通过用户画像精准定位目标群体需求
- 实现流式AI反馈技术,响应时间降低67%
待改进方面
- 需求变更导致30%代码需要重构
- 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配置差异引发5次部署故障
- 社区功能开发超出预估工时200%
经验教训
- 应建立更严格的技术选型评估流程
- 需要加强端到端自动化测试覆盖率
- 用户需求验证环节需要前置
改进计划
- 引入混沌工程加强系统健壮性
- 建立技术债务跟踪看板
- 优化AI模型训练数据管道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