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习小结

整理一下第六章学到的知识

图的定义

图,是由顶点的有穷非空集合和顶点之间边的集合组成,通常表示为:G(V,E),其中,G表示一个图,V是图G中顶点的集合,E是图G中边的集合。

(线性表中可以没有元素,称为空表。树中可以没有结点,叫做空树。但是在图中不允许没有顶点,可以没有边。)

一些术语:

  • 无向边:若顶点Vi和Vj之间的边没有方向,称这条边为无向边(Edge),用(Vi,Vj)来表示。

  • 无向图(Undirected graphs):图中任意两个顶点的边都是无向边。

  • 有向边:若从顶点Vi到Vj的边有方向,称这条边为有向边,也称为弧(Arc),用<Vi, Vj>来表示,其中Vi称为弧尾(Tail),Vj称为弧头(Head)。

  • 有向图(Directed graphs):图中任意两个顶点的边都是有向边。

  • 简单图:不存在自环(顶点到其自身的边)和重边(完全相同的边)

  • 无向完全图:无向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边。

  • 有向完全图:有向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方向相反的两条弧。

  • 稀疏图;有很少条边或弧的图称为稀疏图,反之称为稠密图。

  • 权(Weight):表示从图中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距离或耗费。

  • 网:带有权重的图

  • 度:与特定顶点相连接的边数;

  • 出度、入度:有向图中的概念,出度表示以此顶点为起点的边的数目,入度表示以此顶点为终点的边的数目;

  • 环:第一个顶点和最后一个顶点相同的路径;

  • 简单环:除去第一个顶点和最后一个顶点后没有重复顶点的环;

  • 连通图:任意两个顶点都相互连通的图;

  • 极大连通子图:包含竟可能多的顶点(必须是连通的),即找不到另外一个顶点,使得此顶点能够连接到此极大连通子图的任意一个顶点;

  • 连通分量:极大连通子图的数量;

  • 强连通图:此为有向图的概念,表示任意两个顶点a,b,使得a能够连接到b,b也能连接到a 的图;

  • 生成树:n个顶点,n-1条边,并且保证n个顶点相互连通(不存在环);

  • 最小生成树:此生成树的边的权重之和是所有生成树中最小的;

 

图的存储结构

邻接矩阵

图的邻接矩阵存储方式是用两个数组来表示图。一个一维数组存储图中顶点信息,一个二维数组(称邻接矩阵)存储图中的边或弧的信息。

无向图由于边不区分方向,所以其邻接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邻接矩阵中的0表示边不存在,主对角线全为0表示图中不存在自环。

带权有向图的邻接矩阵:

在带权有向图的邻接矩阵中,数字表示权值weight,「无穷」表示弧不存在。由于权值可能为0,所以不能像在无向图的邻接矩阵中那样使用0来表示弧不存在。

优缺点:

  • 优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 缺点:对于稀疏图,这种实现方式将浪费大量的空间。

邻接表

邻接表是一种将数组与链表相结合的存储方法。其具体实现为:将图中顶点用一个一维数组存储,每个顶点Vi的所有邻接点用一个单链表来存储。

对于有向图其邻接表结构如下:

有向图的邻接表是以顶点为弧尾来存储边表的,这样很容易求一个顶点的出度(顶点对应单链表的长度),但若求一个顶点的入度,则需遍历整个图才行。

这时可以建立一个有向图的逆邻接表即对每个顶点v都建立一个弧头尾v的单链表。如上图所示。

邻接表实现比较适合表示稀疏图。

 

图的遍历

从图的某个顶点出发,遍历图中其余顶点,且使每个顶点仅被访问一次,这个过程叫做图的遍历(Traversing Graph)。

对于图的遍历通常有两种方法: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深度优先遍历

深度优先遍历(DFS),也成为深度优先搜索。

遍历思想:基本思想:首先从图中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次从v相邻的顶点出发深度优先遍历,直至图中所有与v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了;若此时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从中选一个顶点作为起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的顶点都被访问。

深度优先遍历用递归实现比较简单,只需用一个递归方法来遍历所有顶点,在访问某一个顶点时:

  • 将它标为已访问
  • 递归的访问它的所有未被标记过的邻接点

广度优先遍历

广度优先遍历(BFS),又称为广度优先搜索。

遍历思想:首先,从图的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了v0之后,依次访问与v0相邻的未被访问的顶点,然后分别从这些顶点出发,广度优先遍历,直至所有的顶点都被访问完。

 

讲到DFS和BFS,那就顺便把PTA上的列出连通集给摆上来吧:

给定一个有N个顶点和E条边的无向图,请用DFS和BFS分别列出其所有的连通集。假设顶点从0到N1编号。进行搜索时,假设我们总是从编号最小的顶点出发,按编号递增的顺序访问邻接点。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2个整数N(0)和E,分别是图的顶点数和边数。随后E行,每行给出一条边的两个端点。每行中的数字之间用1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按照"{ v1​​ v2​​ ... vk​​ }"的格式,每行输出一个连通集。先输出DFS的结果,再输出BFS的结果。

输入样例:

8 6
0 7
0 1
2 0
4 1
2 4
3 5

输出样例:

{ 0 1 4 2 7 }
{ 3 5 }
{ 6 }
{ 0 1 2 7 4 }
{ 3 5 }
{ 6 }
 
那对应上述所讲的DFS和BFS的遍历思想,BFS算法可以结合队列,并且要注意空格的输出。
 
以下是我的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vexnum, arcnum;//顶点数,边数 
int visit[11];//用来判断顶点是否已经访问过 
int Map[11][11];//用来判断两顶点之间是否有边连接 

void DFS(int x)
{
    cout << x << ' ';
    for(int i=0; i<vexnum; i++)
    {
        if(!visit[i] && Map[x][i]==1)//如果该顶点对应的邻接点还未被访问 
        {
            visit[i] = 1;//做好标记 
            DFS(i);//递归调用DFS函数 
        }
    }
}

void BFS(int x)
{
    int y;
    queue <int> Q;//定义一个队列方便之后的操作 
    Q.push(x);
    while(!Q.empty())
    {
        y = Q.front();//获取队列的头元素 
        cout << y << ' ';//输出头元素 
        Q.pop();//头元素出列 
        for(int i=0; i<vexnum; i++)
        {
            if(!visit[i] && Map[y][i]==1)//如果该顶点对应的邻接点还未被访问
            {
                visit[i] = 1;//做好标记
                Q.push(i);//邻接点入队 
            }
        }
    }
}

int main()
{
    int x,y;
    
    cin >> vexnum >> arcnum;
    
    memset(Map, 0, sizeof(Map));//利用menset函数将Map数组的值全赋为0 
    memset(visit, 0, sizeof(visit));//利用menset函数将v数组的值全赋为0
    
    while(arcnum--)
    {
        cin >> x >> y;
        Map[x][y] = Map[y][x] = 1;//注意是“无向” 
    }
    
    for(int i=0; i<vexnum; i++)
    {
        if(visit[i] == 0)//如果还未访问 
        {
            visit[i] = 1;
            cout << "{ ";
            DFS(i);
            cout << "}" << endl;//注意空格的输出问题 
        }
    }
    
    memset(visit, 0, sizeof(visit));//利用menset函数将v数组的值重新全赋为0
    
    for(int i=0; i<vexnum; i++)
    {
        if(visit[i] == 0)
        {
            visit[i] = 1;
            cout << "{ ";
            BFS(i);
            cout << "}" << endl;//注意空格的输出问题 
        }
    }
    
    return 0;
}
View Code

 

 

posted @ 2019-05-19 22:57  07-14  阅读(358)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