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

时间窗口春节档(1月,2月),暑期档-国产保护月(7月,8月),国庆档(10月) 

影视公司分类投资(出品),制作,发行,院线(放映)

影视传媒公司:万达电影,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北京文化(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唐德影视。。。

 

院线收入组成

国内影院的三大收入分别为电影放映卖品广告,其中卖品和广告的毛利率往往更高。

根据万达电影年报,2018年该公司电影放映收入毛利率约为10%,相比之下卖品收入毛利率近60%,广告收入毛利率则高达68%

 

图解

 

 

参考资料: 

秒射的票房,贪婪的人性(电影系列汇总篇)

中国电影发行公司TOP100权力榜出炉:光线、华谊、影联稳居前三! 

中国影院大拐点

万达电影并购案:仅仅是左手换右手吗?

2020年春节档五部电影定档,大片云集秒杀今年春节档!

 

【转】秒射的票房,贪婪的人性(电影系列汇总篇)

本篇为前期文章的汇总篇,去掉了已经兑现的个股部分,将电影股的投资逻辑完整呈现,欢迎转发、收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执棋参禅』,邀请大家关注!

看电影炒股票,是A股市场经久不衰的一门手艺。

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在每一年,电影股的炒作机会,从来不会缺席。

电影股的介入姿势,分为提前潜伏,跟踪票房,快速兑现三大要点。

我将按照下方三个部分进行系统说明:

第一部分:原理分析——找准对标

第二部分:票房评估——挖掘爆款

第三部分:强度判断——把握时机

 

第一部分:原理分析——找准对标

 

在介绍之前,我们先来熟悉几个重要的名词。

出品方:又称为影片的投资方。出品方负责影片前期的市场调查,看类似的影片的电影市场是否有前景(比如说票房情况、受欢迎程度、续集的可能性等),通过调查来决定是否值得出品该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们就找到所属的电影集团投资制片人及相关人员,开始选导演、剧本、演员、赞助商等。这部电影的版权、相应收益、周边权益等都归投资方所有。

制片方:代表出品方负责具体的电影、电视剧项目策划、生产、发行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的负责,是影片生产的主持者、投资者或其代理人,是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从寻找适合的剧本开始,之后确认导演、主要的演员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接着去找投资方或者电影公司哪里寻找投资,随后才能开始拍摄影视剧。发掘了剧本,对影视剧做了初步的构想,提供了影视剧开发和制作的环境和资源,甚至是选择导演。因此,其保留有对影视剧的最后的审判权。

发行方:电影光拍出来不行,得去放映,这就需要发行方的工作。发行方去做拷贝、申请密钥、排档期、把拷贝寄发影院、做宣传、购买广告、谈判分帐比例、跟院线签合同。还有去全国各地的影城做活动、做宣传、定影城的广告位、盯排场、做监票等等。这些工作都是专业活,一边制片公司不做(制片公司有发行业务的除外,当然大的制片公司现在都有发行业务)。发行方就做这些工作,赚票房分账的钱,最后片子卖完了,出品方应得部分里面,分一部分给发行方作为代理费。

影院:电影拍出来了,最终还是要观影者买单,那么自然最终收费就落在了影院身上。影院要承担物业租金,各类人员管理费用,也是赚票房分账的钱。当然,电影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爆米花文化——成本2毛钱的爆米花可以轻松卖到20元。可能一部电影,除去营运成本,本身依赖票房赚不到太多,但是衍生品消费就能让影院赚个盆满钵溢,这是后话了。

专有名词介绍完毕,那么一部爆款电影,最大的受益方是谁?

从原理上来说,上述几方都受益。但是,从预期差角度,影院要低于出品方、发行方。因为,影院走的是量,说白了,这部电影如果不火,票房偏低,那么同期上映的另一部电影可能票房就会提升。除非遇到类似《战狼2》、《我不是药神》这类票房爆炸式票房,吸引更多人去观影,否则在总观影人数一定的情况下,单部电影对影院收入的影响未必很大。

而出品方、发行方就完全不同,可能一整年就投资这么几部电影,如果票房不及预期,可能亏本,如果票房大超预期,可能利润远超上年同期水平。所以在炒电影标的选择上,优选出品方、发行方,次选才是影院。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说,票房对出品方、发行方真的那么重要吗,他们是怎么去分这一块票房蛋糕的?

以一部国产片为例,我们都能查到其实际的票房,但是并不是所有票房都参与分账的,这里大概会有一个比例,大概90%以上吧,我们将其称为分账票房。

分账票房,首先要扣除5%,作为电影转向基金,还要扣掉3.3%,作为营业税,那么剩下的91.7%,就是出品方、发行方和影院分的了。

按照目前的比例,影院分走剩下部分的57%,出品方、发行方一起分走剩下部分的43%。

出品方和发行方之间,会进行一些内部费用的清算,而他们扣除电影的总成本(人员费用+拍摄费用+宣发费用等)剩下的部分,按照之间的约定再最后分掉。

说完了,愿意用计算器计算的朋友,可以拿起你们计算器去按了,懒的朋友,直接记忆一个数字——33%

出品方、发行方最终分得的钱,大约是该电影总票房的33%,如果这个数字大于电影的总成本,恭喜,赚啦!如果这个数字小于电影的总成本,抱歉,赔啦!

当然,上述只是最简单的情形,现在大部分电影都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出品方、发行方,那么每家公司的分成比例也是按照他们事先约定的来。此外,目前很多电影采取票房梯度分成,具体要看签订的协议是怎样,以及一系列票房保底协议等。

所以说,电影股短期大幅拉升的炒作逻辑,就是票房的爆发引起的未来业绩潜在性大幅增长预期,这也就是我们找对标股的关键所在。

 

具体来说,关注以下几点:

1. 首选出品方、发行方,次选影院,原因已经在上文说明——电影票房对出品方、发行方具备更强的业绩弹性。

2. 出品方、发行方有多家时,一般他们是按照约定比例投资,分成也是这样的比例,但是具体比例数值一般不会公开。这时一般首选第一发行方、出品方(顺序靠前的),因为投资比例大,分成才会多,业绩弹性才更大.

3. 选择预估票房纯收益(前文已经教会大致测算方法)占比公司前期利润基数比例较大的标的。道理也很简单,例如《战狼2》同样是光线拍还是北文拍,对公司业绩的提升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业绩基数越低的公司,股价弹性越大。

4. 电影的出品方、发行方有多家时,如果投资占比靠前那家未直接上市,除了考察剩余上市的几家出品方以外,还要注意有无上市公司参股第一出品方,其也构成炒作标的。

如何根据电影找对标就介绍到这,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里有哪些出品方、发行方和影院呢?花费了很多时间整理了一份EXCEL名单关注同名公众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提取码: 5v6v

当你发现了一家陌生出品方、发行方时,在EXCEL里查找关键词即可。

 

第二部分:票房评估——挖掘爆款

 

电影成为爆款,无非两大因素:初期关注度、后期口碑数。

初期关注度是指上映前是否有不错的宣传,是否有不低的排片量,是否能够产生第一批观影者。如果电影过于小众,即使质量不错,甚至在各大网站评分也较高,但是基数低影迷无法口口相传,可能后期在电视上播出时会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当期的票房可能非常惨淡。

后期口碑数是指上映后大部分观影者的态度,各大影评网站都有观影者的评分,真正优秀的电影还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这里特别指出一点就是影片评分差不多就行,不用追求太高,因为最终在意的不是影片多么有深度或者未来获得多少奖项,而是当期是否走入大众的圈子引起轰动导致票房爆发。

一部电影,在上映之前,会发布各类信息,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挖掘,我们分析上述两大因素情况如何,就能够分析得出这是不是一部潜在的爆款电影。

具体又可分为数据类和非数据类两种信息,非数据类信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1. 内容IP

这是挖掘潜在爆款电影的重要因子。电影想拍得卖座,剧本很重要,而那些广为人知的内容IP就是电影初期关注度的源泉。例如非常有名的《盗墓笔记》系列,例如争议颇大的《小时代》系列,甚至口碑扑街的《爱情公寓》、《奔跑吧兄弟》,我们也无法否认其初期关注度之高,致使票房动辄三、五亿,这就是IP的力量。

2. 参影人员

这块容易理解,无非就是主演和导演是谁。对于知名导演,有些出品数量不多,但是容易出精品;有些一年能出几部,可能大部分都是糟粕。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不那么高产”的知名导演,烂片的概率会小很多;对于知名演员,我们需要排除个人内心偏好,而更加关注于这个演员自带的流量大小,对于演技派的影帝影后,他们择片要求也较高,可以帮我们筛除掉很多垃圾剧本,往往影片的质量更有保证。

3. 社会影响

优秀的电影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想要获得大众的认可,必须唤起人们心底的共鸣。所以某时期一部电影卖座,很可能是这一题材刚好触动了人们心底的东西,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最近几年爆款电影,集中在这几大题材:军事爱国、医疗健康、纯真心灵、浪漫怀旧、悬疑冒险。所以遇到这类题材的电影,需要重点关注。

而数据类信息,可以在各大电影影片网站获得,包括但不限于:

1. “想看”人数

这直观代表了该电影的初始关注度,“想看”人数太低的电影,说明几乎无关注度,基本无爆款可能。

2. 排片数量

表明了各大院线的态度,例如我们都知道的万达和华谊的恩怨,导致可能有好片也无法大卖。

3. 同期竞争

为什么票房前几位集中在暑期档、春节档?因为春节档国人休假观影人充足,国产贺岁片市场很大;而暑期档恰逢国产电影保护月,这样观影者就更容易选择国产片。而其他档期的电影,首映一定要尽可能避开海外大片,这样才利于获得高票房。

4. 预售票房

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数据,尤其适合前期宣传火爆的电影,有时预售票房就奠定了该电影不会亏损。但是各部电影,预售票房和总票房的比例相差极大,这主要是要看上映后的口碑。例如《战狼2》竟然有50倍,而《爱情公寓》不足2倍。

5. 影片评分

这是一个表明影片受欢迎程度的数据,不过要等到上映首日才能见分晓,所有爆款电影,除了前期大力宣传使得广为人知以外,更重要的是口碑不能差(最好猫眼8分、豆瓣7分以上),否则票房很可以能一日游(参考《爱情公寓》)

上述就是我们能够获取的电影信息,但是需要提醒:票房的爆发和股价的爆发有一定正相关,但是时间完全不同步!比如,最终票房可能非常惨淡,但是只要有预期,股价就会提前反应;同样,即使最终票房较为火爆,但是股价可能只是上映后秒射一下,就立即萎靡不振。而人性的贪婪习惯于去看到拉升去追,结果才是大面一碗!

这部分股价的规律是什么,最后一部分将给出详细说明!

 

第三部分:强度判断——把握时机

 

在挖掘到潜在爆款电影,并找准对标个股后,介入时机在哪,止盈时机又在哪?

这个时机看似无迹可寻,但是在我们引入红黄绿图后,一目了然。

有一只股,在过去两年时间里,连起四波行情,荡气回肠。我们就用它来做例子:

 

翻看它的历史K线,尽管受到大盘影响、行业影响,总体趋势向下,但是每一波行情,都在K线上有着深深的印记。

每一波K线,陡峭而凌厉,上涨在20个交易日内完成,然后就是60个以上交易日阴跌,在游资接力赚得盆满钵溢的背后,是追高小散们无尽的泪水。

这只股票背后,总有一些长期持有的小散们在哀叹——当初看《战狼2》火爆才买得它,直到《我不是药神》上映才解套。

民间早有俗语——遇事不决买光线,文艺吹票搞北文,讲的就是它了。

所以炒电影核心之一,要明白无论票房如何火爆,这就是吹票——游资接力急拉高,赚到利润赶紧跑,价值投资必被套!

那么我们就透过数据强度研究,每一波行情的起点在哪,高潮又在哪。

四部电影,我们回顾历史,看一下首映时间

 

一般的做法,就是调出那段时间的K线,大致看看,而我们的做法,通过红黄绿图,精确对标该股,去发现股价的起涨点,以及加速拉升的时间节点!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择了文化传媒指数和中证1000指数——进行双对标,避免一些误差的干扰。时间上,选择电影上映前的20个交易日以及电影上映后的10个交易日,作为观察区间。得到下方图示。

 

 

 

 

通过上述几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显著规律

1. 股价的最终强势高点,出现在上映之后,也就是说一旦票房大卖(上映后可知),股价会快速拉高,但是很快会急速下挫,注意止盈!

2. 预期引导作用极强,例如《战狼2》上映前夕,基本无人看好该电影,股价不温不火,直到《战狼2》票房爆发,股价才剧烈上涨;而《我不是药神》上映前夕,市场已经有充分预期,所以股价提前上涨,确认票房的确不错后,股价已经到顶。

3. 股价跟票房也对应,例如《无名之辈》开始由于排片原因,在刚上映时票房落后好莱坞大片《毒液》《神奇动物2》,但是很快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实现逆袭,所以股价在上映几日后才再次拉升。

 

通过上方详细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电影炒作股的终结方案,为了避免老手互割,我隐去个股的关键字符,只把一般规律整理如下,谢谢大家支持(心血之作):

1. 对于一部预期较强电影的对标,首次潜伏实际为上映日前的3~4周。

2. 首次介入点,尽可能逢绿介入,二次加仓时间点上映日前的2~3周。

3. 如果在上映前,股价有强势效果,在上映前减仓锁定利润。

4. 如果在上映前,股价没有强势效果,可留少量仓位耐心等待票房结果出炉。

5. 是否强势,不是只看股价实际涨幅多少,而是看股价相对于指数是否强势和独立。

6. 如果预期过于强烈,上映日前一周多反而会出现高点,这时最后一周反而会出现整体补跌。

7. 如果最后一周的周初出现补跌,那么在上映日前最后两日反而因赌博情绪会出现再次拉升。

8. 如果在上映后,票房不及预期,立即离场。

9. 如果在上映后,票房超出预期,拉升后也注意迅速离场。

10. 按照上方的催化基本规律,可以灵活调整加减仓时点,如果在上映前完全看不到资金活动迹象,大概率选标错误,不要盲赌。

本文为前期文章汇总,再次感谢大家!



作者:执棋参禅
链接:https://xueqiu.com/9851763061/119357902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posted @ 2018-07-04 16:47  风过无痕521  阅读(28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