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建模
一、结构图(静态6种)
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共6种:
类图:
核心作用:表示类、接口及其之间的关系(继承、关联、依赖等)。
关键元素:类(属性/方法)、接口、关联、泛化(继承)、依赖。
典型场景: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ER建模、面向对象设计。
对象图:
核心作用:展示类图在某一时刻的实例快照(运行时对象状态)。
关键元素:对象、链接(对象间关系)。
典型场景:验证类图设计是否合理,模拟内存中的对象关系。
组件图:
核心作用:描述系统物理组件(如JAR包、DLL)及其依赖关系。
关键元素:组件、接口、依赖关系。
典型场景: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块化系统拆分。
部署图:
核心作用:展示软件如何部署到硬件节点(服务器、设备)。
关键元素:节点(硬件/虚拟机)、构件(软件)、连接(网络/协议)。
典型场景:云部署设计、分布式系统拓扑。
包图:
核心作用:组织模型元素为层次化的包(命名空间)。
关键元素:包(文件夹图标)、依赖、可见性(public/private)。
典型场景:大型项目代码分层(如MVC三层架构)。
复合结构图:
核心作用:描述类或组件的内部结构(嵌套部件与协作)。
关键元素:部件(Part)、端口(Port)、连接器(Connector)。
典型场景:复杂类的内部设计(如汽车引擎的部件交互)。
二、行为图(动态7种)
描述系统行为,共7种:
用例图:
核心作用:从用户视角描述系统功能(参与者与用例的关系)。
关键元素:参与者(人/系统)、用例(椭圆)、关联(通信)、包含/扩展关系。
典型场景:需求分析、功能边界定义(如电商系统的“下单”用例)。
活动图:
核心作用:建模流程(支持并行、分支、泳道)。
关键元素:动作节点、决策节点、分叉/汇合、泳道(按角色分区)。
典型场景:业务流程建模(如订单处理流程)、算法逻辑。
状态机图:
核心作用:展示对象状态随事件变化的完整生命周期。
关键元素:状态(圆角矩形)、事件(触发器)、转换(箭头)。
典型场景:订单状态(待支付→已支付→已发货)、TCP协议状态。
序列图:
核心作用:按时间顺序描述对象间消息传递(强调时序)。
关键元素:生命线(虚线)、消息(箭头)、激活条(执行时段)。
典型场景:API调用序列、用户登录的时序验证。
通信图(协作图):
核心作用:强调对象间的协作关系(非时序,需手动编号)。
关键元素:对象、链接(实线)、消息(带序号)。
典型场景:网络协议交互、多对象协作逻辑(如聊天室成员通信)。
交互概览图:
核心作用:结合活动图与序列图,展示高层交互流程。
关键元素:交互片段(序列图的子流程)、控制流(决策/合并)。
典型场景:复杂用例的交互概览(如电商大促的订单处理流程)。
时间图:
核心作用:描述状态随时间变化的约束(如响应时间限制)。
关键元素:时间轴、状态线、事件(时间触发)。
典型场景:实时系统性能分析(如汽车安全气囊的触发时间约束)。
6静态 + 7动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