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主题:福布斯中文网的一篇关于 宽带山男和篱笆女的文章

2011-11-28 09:52  Tracy.  阅读(97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中国互联网有一个特殊的,充满戏谑的后现代色彩的族群,她们的名言是“有房无贷,有车沪牌,月存过万,父母双亡。”再配以“这个要求不算高吧”之类的轻飘飘语气,更凸显出周星驰电影女主角的气质。假如接上一段画中画,一定是一群男人喷血而出,呼天抢地的悲壮景象。
这群人叫篱笆女,发源于上海一个做家装论坛的电子商务网站。笔者一位朋友曾经在这家网站负责市场推广业务,对“篱笆女”们的婚庆、家庭装修风格早有研究。论生意,篱笆女当属“两袖清风”,对任何利益都会计算到毫厘不差。论人情世故,他很早就“发掘出土”了篱笆女们的阶层尾巴:热衷于专,因此还形成了专门 的讨论空间,对专的任何道道都乐在其中;类似需求还有会计上岗证等在职培训;有相当部分的篱笆女的工作是公司前台,对处理公司快递颇有心得。
据此观察,他的结论是,篱笆女来自城市中较低阶层家庭,靠婚姻完成二次投胎的动机远远大过其他阶层女性,所以才能提出那么多远远超过自身条件的对男性的要求。在他眼里,篱笆女就是一群充满了后现代神经质的人士:眼里永远有一副美丽的“愿景”,嘴里唧唧咋咋的是如何短平快达到目的。尽管如此描述篱笆女相当过分,但却也包含了篱笆女的典型社会特质。假如篱笆女与《非诚勿扰》结合,毒舌作风一定能做出一档高质量的脱口秀节目,口号就是“不篱笆,不女人”。
对篱笆女恨之入骨的是一群叫“宽带山男”的社会下层青年男士。他们发源于一个叫宽带山的论坛。典型特征是2000年后(即大学扩招后不久)上海三校生(指中专、中职和技校)毕业,处于上海社会的最底层,从事着网吧管理等低收入工作。除去年龄优势,他们很难分享到上海社会和经济进步的恩泽。但他们的口气和看问题的角度却颇为“壮观”,比如月薪两万,房子五套等。最近,受金融危机和货币贬值影响,宽带山男的平均月薪已经口头上涨到了两万三。
宽带山男与篱笆女的口水对战很直白。假使不是发生在网络上,读者一定以为就是街头叫骂。不过这场论证却一边倒:宽带山男百般讥讽篱笆女,厌恶之情犹如犹太人见了希特勒;但篱笆女却几乎不鸟宽带山男。宽带山男经常讥讽“剩女”,篱笆女,并以此为乐。他们隐讳的用“无人接盘”一词来表达对篱笆女经历过多个男人之后还无法出嫁的讥讽;并使用“黑木耳”一词对篱笆女进行性贬损。确实,篱笆女的话里话外,以及“理所当然”的语气大大刺伤了宽带山男作为城市男人的自尊。而在篱笆女眼里,宽带山男根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这是互联网一段经典的讥讽“篱笆女”的段子:
篱笆女嫁人概率:
截至2005年底,上海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户籍人口1360万人,按照男女1:1的比例,其中上海本地男性680万,25岁到44岁的黄金年龄人群比例仅为30.6%,即208.0800万人,在30岁到34岁之间的,52.0200万人。去年本市25岁以上人口中,本科以上学历程度的比例为5.1%,继续缩小至26530人。30岁到34岁为黄金年龄中的黄金阶段,该人群平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按照金字塔比例,收入超过10万元的约为8843人;中国青少年近视趋于低龄化,大学生近视率已超70%,那么不戴眼镜的剩下2653。上海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1.1岁,就算其中还有一半人没结婚,那也只剩下1326人。上述人群由于年龄、收入关系,有女朋友的居多,算有三分之一没有女朋友,那么剩下442人,按双向选择规律,第一眼印象达标的概率为50%,还剩200人左右。经过计算,该“篱笆女”寻到目标男朋友的概率为200除以680万,大概是0.0029%。
篱笆女提出的要求,正是宽带山男们很难达到的指标。而在宽带山男眼里,这群从小一起长大的女生,现在变得***钻势力。因为经济因素导致的结婚难问题似乎很像经济危机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很穷,买不起牛奶;而资本家的牛奶很贵,宁肯倒掉也不施舍给穷人,以维持牛奶价格。尽管篱笆女和宽带山男都属婚姻中的弱势群体,但“牛奶”偏偏就只能倒掉,也不会施舍。宽带山男就这样和篱笆女隔空暗战,互不买账。
宽带山男在嘴上占便宜,但软肋是在婚姻上吃瘪。毕竟,口气再大也吹不鼓钱包。所以,宽带山男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吃软饭极为自豪,还因此衍生出很多自豪故事。这种故事一般以“我的一个兄弟”开头,网络上称这种人叫兄弟党,饭桌党。宽带山男的“兄弟”一般会懵懵懂懂,不在乎钱财多寡,与富二代千金误打误撞,通过上海男人(这是宽带山男的另一个自豪点)的魅力讨得丈母娘欢心。直到此时才发现对方乃是大富之人,轿车若干,公司若干;N个商铺已经为其备妥,就等新科女婿过上享乐无边的幸福生活。此类帖子下面一定会有N页回帖表示羡慕之意,自叹自己命不好,连“入赘”的机会都没有。软饭情节溢于言表。

宽带山男的另一个尴尬是急切的期望“动迁发家”。动迁补偿等社会问题在媒体中表现为一种政治错误的“业务”,所以被动迁家庭总处在政治正确的角色。不过在宽带山这种真情流露的地方,你才能感觉到很多城市最底层的百姓对动迁的真实态度。或许,“动迁”是他们人生能拥有一套房产的唯一机会。一切强调怀旧情绪的话 语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与动迁组斗智斗勇。
以宽带山男为代表的城市下层男性正在失去维系“男权”自尊的外部条件。经济自由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优秀的女性完全可能比很多男性控制更多社会资源,原来以为“带把”就能叫男人的时代早就过去。在封建社会,很多资质禀赋很差的男人尚能混在社会风俗中“装”男人,但讲究透明阳光的资本社会,支撑男人自尊感的所有伪装都不算数了。
显示很多男人“腰断了”的事实很多。比如,宽带山男对曾经的“乡下人”——上海郊区的本地人开始投以羡慕的眼光。“本地人”的概念颇有上海特色,它特指祖上就是上海,但在松江、嘉定等郊区县的人。而上海城区的人口从“源头”来说,多属于江苏浙江等地的移民,他们自称正宗的“上海人”。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人看待“本地人”既是乡下人。不过斗转星移,现在风水转向,本地人的农村户口换来的房产和赔款远远超过市区动迁补偿,“本地女”已经不再被宽带山男视为避之 不及的对象。
透露出宽带山男真实地位的是那些贴出两三千工资的招工贴也有大把自豪的宽带山男的关注,足见这个人群的实际经济实力与其在网上宣称的数据出入很大。靠数据作弊的陋习与统计局如出一辙,可谓官民一家亲。宽带山男有时又对某些廉价娱乐和餐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不经意间把小市民的小技巧表现的无与伦比。特别是在讨论宏观经济,国家大事时又是一往无前的偏执和短视,表现出了一种颇具下层社会特色的抱怨作风。
宽带山男一词的阶层含义并不是自始终不变。2000年左右,“宽带”还属于奢侈用品,能用上宽带的人多数大户。当时的宽带山论坛主要讨论很多与互联网技术有关的内容,无论话题的品位和参与者的社会地位都不是今天的宽带山能比。但随着“宽带”变成寻常物,上宽带山的人员的素质也在夕阳西下。直到今天沦落为三校生聚集的部落。总之,宽带山男是一群口气比拳头大的城市小男人。

在上海这座城市诞生篱笆女和宽带山男这两个标志性词汇并不意外。因为婚配这个行为本来就存在不同性别不同游戏规则。女性结婚向上找,所以适合的大名单越找越少;而男性向下找,适合的大名单越找越大。假使同一收入阶层的男女走到一起,无疑女性看起来更有“怜悯”和“下嫁”之意,而多数人会认为男性占了一点点“便宜”。更不幸的是,上海社会已经把女性置于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地位。在20到35岁的适婚年龄段,女性的经济地位很可能不弱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