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法作为当前双特异性抗体(BsAb)制备的主流技术,通过 DNA 重组与细胞表达的精准调控,解决了传统化学偶联法、双杂交瘤法的核心痛点,支撑了全球 18 款上市双抗中 16 款的产业化。但该技术在 “高效性” 之外,也存在技术门槛、成本等固有挑战,需结合应用场景客观评估其适用性。
基因工程法的优势集中在 “产物可控性、功能可定制性、产业化适配性” 三大维度,完美匹配临床级双抗对 “高纯度、高活性、高一致性” 的核心需求。
传统双杂交瘤法因轻重链随机组合,正确双抗比例常低于 10%,需复杂纯化且得率极低;而基因工程法通过链配对控制技术(如 Knob-in-Hole、CrossMab、静电匹配),从基因层面确保双抗轻重链精准组装:
- Knob-in-Hole 技术通过 CH3 域 “旋钮 - 孔” 空间互补,使正确重链二聚化比例达 95% 以上;
- CrossMab 技术通过域交换,彻底避免轻重链错配,最终双抗纯度经 Protein A 亲和层析后即可达 90%,后续精纯后可超 99%,远高于传统方法(化学偶联法纯度通常 < 70%)。
这一优势直接降低了纯化难度,提升产物得率(基因工程法得率可达 3-8g/L,是双杂交瘤法的 10-20 倍),同时避免错配产物引发的免疫原性风险。
基因工程法可通过 “模块化设计” 灵活改造双抗结构,实现传统方法无法企及的功能拓展:
- 效应功能调控:保留 Fc 段可介导 ADCC/ADCP(适合肿瘤免疫治疗),引入 L234A/L235A 突变可去除 Fc 效应(避免 T 细胞重定向双抗的非特异性毒性),或通过 FcRn 结合位点突变延长半衰期(如 M252Y/S254T/T256E 突变使半衰期延长 2-3 倍);
- 结构形式适配:可构建 IgG 样双抗(长半衰期,适合慢性治疗)、单链双抗(如 BiTE,小尺寸易穿透实体瘤,适合急性白血病)、双表位双抗(增强抗原结合亲和力)等,覆盖从血液瘤到实体瘤、从短期治疗到长期维持的全场景需求;
- 多功能融合:可在双抗基础上融合细胞穿透肽(提升胞内靶点结合能力)、毒素(构建双抗偶联药物),进一步拓展治疗边界。
临床级双抗需公斤级生产能力,基因工程法通过稳定细胞株构建与规模化培养工艺实现产业化:
- 采用 CHO 细胞稳转株(经 DHFR/GS 加压筛选),表达量可达 5-8g/L,且传代 50 代后表达量无显著下降,确保长期稳定供应;
- 适配 20000L 生物反应器的灌流培养工艺,通过在线细胞截留与营养补充,细胞密度可达 1×10⁷cells/mL,比传统批次培养产量提升 2-3 倍;
- 产物批次间差异 < 5%(SEC-HPLC 单体含量波动 < 2%),符合 ICH Q6B 对生物制品批次一致性的严格要求,而双杂交瘤法批次差异常超 15%,难以通过法规审批。
传统杂交瘤法依赖鼠源细胞,需经嵌合、人源化改造(周期 6-12 个月),仍可能残留鼠源序列(ADR 发生率 10%-30%);基因工程法可直接克隆人源抗体基因(如从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全人源 VH/VL),或通过转基因小鼠获取全人源序列,构建的双抗人源化比例达 100%,ADR 发生率可降至 1% 以下,显著提升临床安全性。
基因工程法虽优势显著,但在 “技术复杂度、研发周期、生产成本” 上存在固有挑战,尤其对中小型药企或科研团队构成门槛。
该方法需整合 “结构设计、基因克隆、细胞工程、工艺开发” 多领域技术,核心难点包括:
- 结构设计的专业性:需根据双抗作用机制(如 T 细胞重定向、双通路抑制)选择适配的链配对技术,错误设计可能导致双抗无活性(如 Fc 效应功能与治疗需求冲突);
- 稳定细胞株构建难度:从转染到获得高表达单克隆细胞株需 2-3 个月,需通过有限稀释法 + 高通量筛选(如 ClonePix)确保单克隆性,且需验证传代稳定性,过程依赖自动化设备与经验积累;
- 工艺优化的复杂性:培养基配方(如氨基酸浓度、微量元素)、培养参数(pH、溶氧、温度)的微小变化均可能影响双抗表达量与质量,需通过 DoE(实验设计)方法筛选最优条件,耗时且成本高。
从 “基因设计” 到 “获得临床前样品” 通常需 6-12 个月,远长于化学偶联法(1-2 周),主要耗时环节包括:
- 结构设计与验证(1-2 个月):需构建多个候选结构(如 Knob-in-Hole、CrossMab),通过瞬转表达验证活性,筛选最优方案;
- 稳定细胞株开发(2-3 个月):含细胞转染、加压筛选、单克隆挑选与鉴定;
- 工艺优化与质控方法建立(2-3 个月):需开发 SEC-HPLC、CE-SDS、细胞活性检测等方法,并完成方法学验证(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
同时,初始投入高(如 CHO 细胞培养平台建设需数百万美元),对资金有限的团队构成压力。
针对部分特殊结构双抗(如三特异性抗体、双抗融合蛋白),基因工程法仍面临挑战:
- 表达量低:多结构域融合可能导致蛋白折叠错误,形成包涵体,可溶性表达率可从单链双抗的 80% 降至 30% 以下;
- 纯化难度增加:双抗融合毒素后,需额外去除未偶联毒素与游离杂质,纯化步骤从 3 步增至 5 步,得率降低 30%-50%;
- 稳定性差:单链双抗(如 BiTE)因无 Fc 段,易聚集(4℃储存 1 个月聚集率可达 10%),需通过 PEG 修饰或白蛋白融合提升稳定性,进一步增加工艺复杂度。
基因工程法的优势(高均一性、可定制化、可产业化)是其成为临床级双抗制备主流技术的核心原因,而挑战(技术门槛、周期、成本)可通过以下方式缓解:
- 技术层面:AI 辅助结构设计(如 AlphaFold 预测双抗结构稳定性)、自动化细胞筛选平台(如 CloneSelect Imager)可缩短研发周期 30%-50%;
- 成本层面:通用 CHO 细胞平台的共享(如 CDMO 服务)可降低初始投入,规模化生产后单位成本可降至化学偶联法的 1/2;
- 工艺层面:连续生产工艺(如连续灌流 + 连续纯化)可进一步提升产量与批次一致性。
综上,基因工程法仍是当前及未来双抗制备的最优选择,尤其适合临床级、规模化需求,其挑战可通过技术进步逐步克服,支撑双抗药物向更多疾病领域拓展。
泰克生物提供基因工程法双抗制备技术解决方案,针对链配对设计、稳定细胞株开发、复杂结构纯化等核心环节提供定制化服务,助力降低技术门槛,加速双抗研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