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破解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难题的新工具
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O157:H7、李斯特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核心诱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病例超 6 亿例,不仅威胁公众健康,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当前食源性致病菌的早期筛查技术仍存在明显短板 —— 传统培养法需 2-5 天才能出结果,难以满足食品生产流通中的 “快速质控” 需求;PCR、ELISA 等分子检测技术虽缩短了时间,但依赖专业仪器与操作,且易受食品基质(如蛋白质、脂肪)干扰,难以实现现场即时检测(POCT)。
核酸适配体的出现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新解法。这类通过 SELEX 技术筛选的单链 DNA/RNA 分子,凭借 “分子量小、易化学修饰、高亲和力、耐高温” 的独特优势,成为构建食源性致病菌传感器的理想识别元件。目前,基于适配体的检测方法已实现对多种致病菌的快速筛查,为食品安全管控提供了高效技术路径。本文将系统解析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现状、适配体的筛选流程、适配体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及未来趋势,为食品检测技术升级提供参考。
一、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现状:传统方法的局限与需求缺口
要理解适配体传感器的价值,需先明确当前检测技术的核心痛点 —— 食品行业对致病菌检测的核心需求是 “快速(1 小时内)、准确(检出限≤10 CFU/mL)、便携(现场可用)、抗干扰(耐受复杂基质)”,而传统方法难以同时满足这些要求:
检测方法 | 检测时间 | 检出限 | 优势 | 局限 |
---|---|---|---|---|
传统培养法 | 2-5 天 | 1 CFU/mL | 成本低、结果可靠 | 耗时过长,无法满足快速质控需求 |
PCR 技术 | 3-6 小时 | 10² CFU/mL |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 依赖 PCR 仪,食品基质(如油脂)易抑制反应 |
ELISA 技术 | 2-4 小时 | 10³ CFU/mL | 操作较简便 | 抗体易受温度影响,交叉反应率较高 |
胶体金试纸条 | 15-30 分钟 | 10⁴ CFU/mL | 便携、肉眼判读 | 灵敏度低,易出现假阴性 |
可见,现有技术要么 “快但不准”,要么 “准但不快”,且多数依赖实验室设备,难以在食品加工车间、农贸市场等现场场景应用。而适配体传感器恰好能填补这一缺口 —— 通过适配体的高特异性识别与信号放大技术(如金纳米颗粒、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可实现 “快速检测 + 高灵敏度 + 抗干扰” 的多重需求。
二、食源性致病菌适配体的筛选:SELEX 技术的针对性优化
适配体的性能直接决定传感器的检测效果,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特性,研究者对传统 SELEX 技术进行了优化,确保筛选出的适配体兼具 “高亲和力” 与 “抗食品基质干扰能力”:
1. 靶标选择:从 “全菌” 到 “特异性抗原”
食源性致病菌的适配体筛选靶标主要分为两类,需根据检测需求选择:
- 全菌靶标:直接以完整致病菌细胞为筛选对象(如活的沙门氏菌),优势是筛选出的适配体能识别细菌表面的天然抗原构象,抗干扰能力更强;
- 特异性抗原靶标:以细菌表面的特征蛋白(如大肠杆菌 O157:H7 的志贺毒素、李斯特菌的内化素 InlA)为靶标,优势是筛选效率高,适配体特异性更易控制。
2. 筛选方法:结合食品检测需求的技术调整
为提升适配体的实用性,研究者在 SELEX 流程中引入针对性优化:
- 抗基质筛选:在筛选缓冲液中加入食品基质成分(如牛奶中的酪蛋白、肉类中的脂肪提取物),模拟实际检测环境,确保筛选出的适配体在复杂基质中仍能有效结合靶标;
- 磁珠 - SELEX 为主流:利用磁珠快速分离 “适配体 - 细菌复合物”,减少非特异性序列干扰,通常经过 8-12 轮筛选即可获得高亲和力适配体(KD 值多在 nM 级);例如,针对沙门氏菌的适配体通过磁珠 - SELEX 筛选后,KD 值达 23 nM,在牛奶样本中对沙门氏菌的检出限低至 10 CFU/mL;
- 高通量测序(NGS)辅助:通过 NGS 分析每轮筛选后的序列丰度,快速定位高亲和力序列,避免传统克隆测序的随机性,缩短筛选周期(从传统的 1-2 个月缩短至 2-3 周)。
三、适配体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核心应用
基于适配体的传感器已发展出多种类型,覆盖不同检测场景(实验室精准检测、现场快速筛查),核心应用包括以下几类:
1. 比色传感器:肉眼可判读的现场检测工具
比色传感器通常结合金纳米颗粒(AuNPs)的聚集效应 —— 适配体修饰的 AuNPs 在无靶标时呈分散状态(红色),当与致病菌结合后,AuNPs 发生聚集,溶液颜色变为蓝色,通过颜色变化实现定性 / 半定量检测。
- 应用案例:针对大肠杆菌 O157:H7 的适配体比色传感器,将适配体修饰在 AuNPs 表面,在牛肉汁样本中,当细菌浓度≥10² CFU/mL 时,溶液从红色变为蓝色,检测时间仅 20 分钟,无需任何仪器,适合农贸市场现场筛查;
- 优势:操作简便、成本低、结果直观,检出限多在 10¹-10³ CFU/mL,满足食品安全的最低限量要求。
2. 荧光传感器:高灵敏度的实验室精准检测
荧光传感器通过 “适配体 - 荧光基团 - 猝灭基团” 的组合,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实现信号放大 —— 无靶标时,荧光基团与猝灭基团靠近,荧光被猝灭;当适配体与致病菌结合后,构象改变使猝灭基团远离,荧光恢复,荧光强度与细菌浓度呈正相关。
- 应用案例:针对李斯特菌的适配体荧光传感器,将荧光素(FAM)标记在适配体一端,猝灭剂(BHQ1)标记在另一端,在奶酪样本中,检测限低至 1 CFU/mL,检测时间 30 分钟,且能区分李斯特菌与其他常见乳酸菌(特异性 > 95%);
- 优势:灵敏度极高(检出限多≤10 CFU/mL),适合食品中低浓度致病菌的精准检测。
3. 电化学传感器:兼具灵敏度与便携性的新选择
电化学传感器将适配体固定在电极表面,当与致病菌结合后,电极表面的电化学信号(如电流、阻抗)发生变化,通过信号强度定量细菌浓度。这类传感器可微型化(如制作成试纸条式电极),结合便携式电化学工作站,实现现场高灵敏度检测。
- 应用案例:针对沙门氏菌的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将适配体固定在金电极表面,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信号,在鸡肉样本中,检测限达 5 CFU/mL,检测时间 45 分钟,且对鸡肉中的脂肪、蛋白质等成分不敏感;
- 优势: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便携化,是未来食品现场检测的主流方向之一。
四、未来趋势:适配体传感器的技术升级方向
为更好满足食品行业的检测需求,适配体传感器的发展将聚焦三个核心方向:
1. 多靶点同时检测:应对复杂污染场景
食品污染常涉及多种致病菌(如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同时污染),未来需开发 “多适配体集成传感器”—— 在同一检测体系中固定针对不同致病菌的适配体,通过不同信号标签(如不同颜色的荧光基团、不同氧化还原电位的电活性物质)实现多靶点同时检测。例如,已报道的 “三通道荧光传感器” 可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O157:H7、李斯特菌,检测时间仅 35 分钟,检出限均≤10 CFU/mL。
2. 抗干扰能力强化:适配复杂食品基质
针对高油脂(如油炸食品)、高蛋白(如牛奶)、高色素(如果汁)等复杂基质,需通过两种方式提升抗干扰能力:
- 适配体优化:在筛选阶段加入基质成分,确保适配体在基质中仍能特异性结合靶标;
- 样品前处理简化:将适配体与 “磁珠捕获” 结合,先通过适配体磁珠从基质中富集致病菌,再进行检测,减少基质直接干扰;例如,针对巧克力中的沙门氏菌检测,通过适配体磁珠富集后,比色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提升 10 倍。
3. 全自动化与微型化:推动现场检测普及
未来的适配体传感器将向 “芯片化、自动化” 发展 —— 通过微流控芯片集成 “样品加载、富集、检测” 全流程,实现 “一滴样品、一键操作、几分钟出结果”。例如,已开发的 “微型微流控适配体传感器” 体积仅手掌大小,可自动完成牛奶样本中致病菌的检测,检测时间 25 分钟,检出限 5 CFU/mL,适合食品加工车间的在线质控。
总结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凭借 “快速、灵敏、抗干扰、易微型化” 的优势,正在重塑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格局 —— 它既解决了传统培养法 “慢” 的问题,又克服了 PCR、ELISA “依赖仪器” 的局限,为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的安全管控提供了高效工具。未来,随着多靶点检测、抗干扰技术、自动化设备的进一步发展,适配体传感器将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