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子模拟到机器学习:单克隆抗体研究的物理方法如何破解稳定性与聚集难题?

        在单克隆抗体(mAb)的研发与应用中,“稳定性” 与 “聚集风险” 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挑战 —— 无论是治疗性抗体的制剂开发,还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活性维持,都需要从分子层面解析染色质的动态变化与相互作用。而基于物理的研究方法,正是打开这一黑箱的关键钥匙,其中全原子分子动力学(MD)模拟与机器学习(ML) 的协同与互补,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范式。

        MD 模拟的核心价值,在于能以原子级分辨率追踪 mAb 的动态行为。例如,它可直接揭示天冬氨酸消旋、天冬酰胺脱酰胺等化学修饰如何破坏 mAb 的天然构象,进而导致蛋白质降解;在热稳定性研究中,MD 模拟还能解析重链可变区(VH)与轻链可变区(VL)的相对取向,以及天然相互作用对维持 mAb 结构稳定的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MD 模拟并非孤立的计算工具 —— 当它与实验结合时,还能解锁更精细的分子机制:比如通过模拟 Fc 段与 Fcγ 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者发现糖链结构的微小变异会直接影响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效应,这为糖基工程优化 mAb 功能提供了明确靶点。
 
        不过,MD 模拟的 “高分辨率” 也伴随着 “高计算成本”—— 对大量 mAb 变体的稳定性预测,往往需要消耗巨大的算力。此时,ML 方法便展现出优势:以 mAb 序列和 Rosetta 蛋白质能量函数参数为输入,ML 模型可快速预测热稳定性,效率远超传统 MD 模拟。但二者的选择并非 “非此即彼”:ML 的局限性在于 “依赖训练数据”,若目标 mAb 序列超出训练集覆盖范围,预测准确性会大幅下降;而 MD 模拟虽慢,却能扩展至任意序列,只是其结果可靠性受限于势能函数的准确性。因此,实际研究中常需根据 “计算成本”“序列新颖性”“结果分辨率需求” 三者权衡 —— 例如,初步筛选大量变体时用 ML 缩小范围,针对关键候选体再用 MD 模拟验证分子机制。

        除了稳定性,mAb 的黏度与聚集特性也是制剂开发的痛点 —— 高黏度会导致给药困难,聚集则可能引发免疫原性。物理方法在这一领域的突破,体现在 “多技术协同” 上:早期 MD 模拟已能计算胶体性质(如优先相互作用系数 Γ23),而近期将 MD 与 ML 结合,不仅实现了 Γ23 值的精准预测,还能定位 “降低黏度的突变位点”。更关键的是,MD 模拟能提供 ML 无法触及的分子细节 —— 比如它可模拟 mAb 的 “部分解折叠状态”,而这类状态正是聚集的重要诱因。这一细节对制剂优化至关重要:通过明确聚集的源头,研究者可针对性设计辅料或缓冲液,从根本上抑制聚集发生。

        从原子级的动态模拟到大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物理方法正为 mAb 研究构建 “从机制解析到应用优化” 的完整链条。无论是破解稳定性难题,还是调控黏度与聚集,这些工具都在帮助研究者跳出 “试错实验” 的局限,以更精准的方式推动 mAb 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posted @ 2025-09-02 11:19  泰克生物  阅读(2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