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传统女性妖怪“雪女”与“聂小倩” 的对比
妖怪文化是各个人类社会群体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出于各种原因(例如古代的人们为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里妖怪文化有着不同的体现。妖怪文化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妖怪文化研究昌盛的日本,学者井上园了的妖怪学研究侧重于通过科学手段解释各种妖怪现象来弘扬科学精神,教导人们破除迷信,而学者柳田国男的研究发现了妖怪传说的民俗学意义,还有像鸟山石燕等人的的妖怪形象的图文研究更是对后来人们的妖怪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妖怪是不存在的,是由人们的想象创造而来的,以人的想象为出发点产生的妖怪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的思想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妖怪是不能脱离人来去讨论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观察妖怪的性格和形象时会发现这些东西也是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妖怪是由人的思想创造的,研究妖怪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创造这些妖怪形象的人类群体的思想状况。本文的内容是基于民俗学的文化对比研究,通过对比中日两国传统女性妖怪“雪女”和“聂小倩”的具体形象、产生背景、精神影射等,来浅析中日两国间的精神文化和民俗方面的差异以及造就这种差异的原因。这对不仅对了解日本文化及日本人内在心理状况大有帮助,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审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状况。
本文“妖怪”一词的定义来自于日本学者关于妖怪的定义,日本的《广辞苑》中指出“所谓妖怪是指,在人的认知领域所无法接受的奇现象或异样的物体。 “这和中国文化里对妖怪的定义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日本的“妖怪”一词的含义包括的范围要比中国的“妖怪”包括的范围大的多,它不仅包括中国文化里的“妖怪“,还包括中国文化里的”鬼魂”、“精灵”等。
美丽而又恐怖的雪女
雪女是非常传统的日式妖怪,她擅长制造冰雪,居于深山,异常美丽。在日本关于雪女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书面起源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末期法师宗祇的著作《宗祇诸国物语》,而最典型的雪女形象来自于小泉八云的著作《怪谈》。因为小泉八云的雪女故事最典型、最受日本人的喜欢,更能体现日本人的思想模式,因此本文选取《怪谈》中描述的雪女形象为研究对象。下面介绍一下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武藏国,樵夫父子暴雪夜山间木屋度夜,不知这木屋竟是雪女香闺。夜半雪女发怒杀死老樵夫,由于小樵夫相貌英俊,雪女放过小樵夫并警告小樵夫不能告诉别人今夜之事。
数年后一雪夜,美女子求小樵夫收留。不久,美女子成为小樵夫妻子并生了孩子。
又一雪夜,小樵夫向妻子吐露当年雪夜之事,小樵夫妻子突然变为面目狰狞的雪女。本想杀了小樵夫,不过看在孩子的份上,雪女第二次放过小樵夫,警告樵夫好好照顾孩子,从此消失。
倩女幽魂聂小倩
聂小倩的故事在多年前影视剧《倩女幽魂》的火热中变得家喻户晓,聂小倩的形象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是非常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心理状况的一个女性妖怪形象。聂小倩的故事来源于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是其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下面介绍一下故事梗概:
书生宁采臣夜宿兰若寺,傍晚兰若寺里遇见了同是暂住此寺的燕赤霞。夜间偷看北边小院里妇人老妈妈讲话,不一会儿小倩也进了院子,初见小倩。聂小倩夜间勾引,采臣拒绝,又给与黄金,采臣再次拒绝。
第二天一个兰溪的书生借宿此寺,当夜奇死。聂小倩登门求助,诉说自己害人是迫于威胁,请求宁采臣帮助迁坟。
第三天晚上宁采臣与燕赤霞睡在一起,看到了驱邪的过程,并在第四天与燕赤霞告别时获赠破皮囊。宁采臣将小倩之骨灰挖出迁坟到自己书房隔壁。
聂小倩在宁家与宁家人一起相处生活。而后宁采臣妻子死去,小倩嫁给宁采臣;他们用破皮囊将胁迫小倩的夜叉降伏。
宁采臣中进士,小倩与宁采臣的小妾共给宁采臣生了三个男孩,都做了大官。
关于雪女的故事在日本多个县有着多个版本,而在中国却没有形象相似的对应的妖怪,可以说是极其具有日本特色的妖怪。要讨论雪女的起源背景,可以从日本妖怪的产生背景下手。日本妖怪起源的一大背景就是日本的自然环境,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处于地震带,多山多水,自然灾害频发,环境非常恶劣,这就导致了古代日本人民对自然的畏惧,在面对很多奇怪的自然现象时,往往会想到鬼神的力量,塑造了很多妖怪形象来解释他们所不能理解的现象。
雪女之起源很可能是在以前的时候人们在山间发现了一些离奇冻死的人,而为了解释这种离奇现象和警示村民不要在雪天进山,人们就创造了雪女的传说。之后人们口口相传,这个故事以得流传下来,最后由作家润色,故事变得更加生动,雪女的形象更加丰满,这也使得故事更加能够展现日本人的思想状态。
秦汉之后,中国的鬼文化在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间分开来,文人笔下的鬼比之民间创作的鬼更加存粹,不像民间创作那样要不随时间流逝消失,要不被宗教拿来诠释自己的理念。
《聂小倩》里的这种人鬼恋是典型的文人创作 ,这种母题在古代文人笔下是大量存在的“书生+女鬼”的故事模式也是被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人经常运用的写作模式。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据这种说法,那么聂小倩的故事来源就是口传,而后经过作者的润色成就的,通读《聊斋志异》会发现,这种润色无疑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主观的再创作。因此,可以这样说,聂小倩故事的产生来自于文人创作,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些思想而产生的。
通过对小泉八云对雪女的描述的解读,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雪女是一位标准的日本美女形象,年轻、长发、身材高挑、肌肤雪白、容颜绝美。这些特征是非常符合日本人对美女的定义的,不仅在古代,即使放到现代依然是一位标准的美女形象。
性格上具有两面性。雪女无论是在故事中还是在传说中,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两面性性格特征,一方面美丽温柔贤惠,另一方面却又会突然间变得面目狰狞冷酷无情,这也导致了人人们对雪女是又爱又恨。在故事的开始雪女毫不留情地夺去了老樵夫的性命和小樵夫打破誓言后雪女突然的恐怖化的情节中,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妖怪,无情、残忍、令人恐惧;而作为小樵夫妻子的那段时间里,在所有人的眼中,她都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妻子,相夫教子,温柔贤惠。
敢爱敢恨。在山间木屋的时候小樵夫本该和老樵夫一起被杀死的,而由于小樵夫相貌英俊使得雪女心生好感,便活了下来。出于对小樵夫的喜爱,雪女凭借身份伪装进入小樵夫家里并成为了小樵夫老婆。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雪女采取的方式是直面自己的感情,主动出击,敢于去爱。而在故事的最后,面对小樵夫的不守誓言,雪女是不能忍受的,在警告过小樵夫后离去,再也没有出现过。敢爱敢恨是雪女的一大性格特征,这使得这个妖怪的形象更加富有魅力。
充满母性。按照雪女的人设,在小樵夫违背誓言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是个死人了,而雪女没有选择杀他,原因是他们的孩子需要有人照顾。在雪女离开的时候还警告小樵夫好好照顾孩子不然还会回来杀了他,种种细节都说明了雪女是一个充满母性的妖怪。
聂小倩死时只有十八岁,她的岁数也永远定格在了这花季一般的年纪。书中对聂小倩的描述是这样的,“审谛之,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2]十六个字将一位绝世美女形象勾勒的淋漓尽致,是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美人形象。
善良、知恩图报。聂小倩的本质是一个非常善良的鬼,当初在寺庙害人完全是为妖物所迫,并非本意。后经宁采臣解救,为报其恩,不仅为他侍奉母亲等等,最后还为宁家生了后人传宗接代。此等种种之事,皆表明聂小倩是一个内心善良,知恩图报之人。
体贴孝顺。聂小倩是喜欢宁采臣的,在宁母未能完全接受她时选择的是体贴宁母意愿和宁采臣做兄妹,而后操劳家务,侍奉宁母甚是周到,逐渐获得宁家人喜爱与信任 ,她的这一切都是顺应着宁家人的意愿在做,非常体贴人。而在孝顺这方面,她侍奉母亲,并生了孩子,尽了一个传统社会应尽的孝道。
通过对两位女性妖怪形象的分析,不难发现二者形象有所异同。
二者都有着年轻美丽的容颜, “年轻+女性+妖怪”让人最直观的联想就是美人,这样的外貌不仅符合人们的心里期许,还跟故事的进行与性格的塑造有关,在人的认知中,美丽通常与善良美好相关联,比如聂小倩和”光明面”的雪女,也会跟它的反面凶残丑恶相关联,比如黑化的雪女。二者在故事中都提到了“生育”,不过所刻画形象的侧重点是显然不一样的,在雪女的故事里,是为了表现雪女作为一位母亲的伟大母性,而在聂小倩的故事里则是为了塑造小倩这一完美的传统社会女性的形象,在“无后为大”的中国传统社会里,没有生孩子是不孝顺的,少了这一情节,小倩孝顺性格的描绘是不够深刻的。
雪女的突出特征是她的敢爱敢恨和性格上的两面性,这是小倩身上所没有的气质;而小倩身上更加突出的是她那心中纯粹的善良,她知恩图报、孝顺体贴的性格。
日本民族心理上的双重性
雪女的性格的双重性是和日本民族心理上的双重性相对应的,就像《菊与刀》里描绘的那样,一方面是与“菊”相对应的的温柔细腻、恬淡寂雅,另一方面是与“刀”相对应的凶残粗暴,这样的民族双重性心理是日本独有的现象,这样的心里特征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产生的,这样的双重性心理在日本社会里有着很多形式的体现。
日本人对然诺的重视
遵守诺言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各个社会都提倡的美好道德,在雪女的故事中,将然诺上升到了与生死相等的地位,这样的情节在很多作品里都会有出现,不仅在日本,在很多中国作品里也会有体现,这表明了人们对遵守诺言的品质的看重。
自然环境对日本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了日本人心理状态的独特性,日本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恶劣的,日本多山,山林导致了很多生存方面的问题,难走的山路,山中野兽的威胁,黑夜里山林令人产生的恐惧感等等。这种自然带来的威胁感,恐惧感会使得人们心中产生敬畏,而这种中敬畏维持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获得了内心的静与优雅。而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与一些发生的自然灾害、山间野兽做斗争,生命的威胁使得他们唤起心中原始的兽性,变得凶狠残暴。对自然的敬畏让他们获得优雅,对生存的对抗使得他们获得残暴。
聂小倩故事对中国人心理状态的影射
中国人对正直和善良的推崇
人们对有着不同品质的人的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取向 ,纵观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无论是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抑或是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正直与善良的品质一直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正直与善良是很存粹很极致的。
在故事中,宁采臣就做到了这种正直,面对美女坐怀不乱,面对金钱断然不受,这正是人们所推崇的那种品质,尤其对受过圣人思想的洗礼的读书人有着更高期望。上善若水是古人对善的一种极高定义,而善良在故事中的体现更是无处不在,帮助小倩脱离苦海的宁采臣,肯收容鬼魂的宁母,知恩图报的聂小倩等。
中国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中国不乏像知恩图报、衔草结环这样的词语来描绘报恩这一美好品质,歌颂这一品质的文章诗句更是数不胜数,足以见得它在中国人心里的得地位之高。感恩在社会里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它可以感养育之恩的孝顺,也可以是感知遇之恩的忠诚,这一品质让社会向着一个良性循环发展,使得人们乐于去帮助别人,乐于去感恩,整体心态更加积极更加健康的发展。
封建传统礼教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
根据传统社会对孝顺的定义,有没有为家里留后人是判断是否孝顺的第一标准,在故事中,小倩能不能生孩子是她能否成为宁采臣妻子的关键因素,这说明了中国人对生育后代的重视程度。不仅仅在传统社会,这种思想也是现代社会现实存在着的,重男轻女、催婚催生等现象都是受着这种思想的影响。 这种思想的影响不会因为社会进步戛然而止,它还会存在于未来的很长时间里。
从对两个故事的形象影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方面是迥然不同的,这种心理状态是经历史的冲刷沉淀下来的各具特色的民族心理,代表着两国不同文化下人民心理状态的差异。
两国民族都对一些美好品质有着高度推崇,比如故事中所展现出来的日本对然诺的重视,中国对正直与善良的重视。在任何民族的文化里,人们都有着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可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一个社会要想良性发展下去是离开不了不了这些美好的人类品质的支撑的。
与中国人单方面对善的极致追求不同的是日本民族心理的双重性,日本人这一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是本身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在中国,封建思想对古代人们的心理影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思想也随着历史传承而影响着现在人们的思想,只不过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上文对雪女与聂小倩的形象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二者拥有着符合各自民族审美观的美丽外貌,但却在性格上有着明显差别,雪女的性格特征是有双重性格并且充满母性,聂小倩的性格特征是善良、知恩图报、体贴孝顺。
从故事对民族心理的影射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两国对能够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美好品质的推崇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民族的心理状态受日本本国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在中国传统社会,民族心理状态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有的遗留到了现代,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尹娜、杨倩.从自然环境探讨日本的妖怪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9:48-49.
[2] 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71-75.
[3] 小泉八云.怪谈[M].于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71-78.
[4] 牟学苑.小泉八云《雪女》故事再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03):141-144.
[5] 张瑾.小泉八云与“永远的女性”——以《泉之少女》和《雪女》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23-126.
[6] 赖若良.环境对蒲松龄的婚恋观的影响——以《聂小倩》和《婴宁》为例[J].名作欣赏,2019(03):112-113.
[7] 魏明娟.《聊斋志异》之“善鬼”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7(04):57.
[8] 张东海. 女·鬼: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女鬼文化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4.
[9] 陈娓娓.虚幻的寄托——论蒲松龄笔下的窦女与聂小倩[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37-38+55.
[10] 王耀辉.论聂小倩形象的生命历程及审美价值[J].名作欣赏,2006(20):16-18.
[11] 邹晓文.《聂小倩》:一篇现实主义传奇[J].青年文学家,2015,(3):47-47.
[12] 周先慎.人之圣者与鬼之仙者的美满结合——说《聊斋·聂小倩》[J].文史知识,2014,(5):64-71.
[13] 李笑龙.结构主义视野下的《聂小倩》[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5):92,72.
[14] 张玲秀.从塑造人物的成功性上谈《聂小倩》经久不衰之原因[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7):32-33.
[15] 叶奕翔.《聂小倩》与封建士大夫的理想人生[J].名作欣赏,2008 :17-18.
[16] 王耀辉.论聂小倩形象的生命历程及审美价值[J].名作欣赏,2006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