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 数论中的上界估计与时间复杂度证明

预备

0.1 渐进符号

其实不少高等数学 / 数学分析教材在讲解无穷小的比较时已经相当严谨地介绍过大 O、小 O 记号,然而各种历史习惯记法的符号滥用(abuse of notation) 直到现在都让笔者头疼. These notations seem to be innocent, but can be catastrophic without careful manipulation. For example,

  • n=O(n2)n2=O(n2)n=n2

    Knuth 在《具体数学》里举出的例子. “=” 隐含的对称性使其在 g(x)=O(f(x)) 中格格不入. 事实上,将 O(f(x)) 看作“阶不高于 f(x) 的所有函数的集合”是比“某个阶不高于 f(x) 的函数”更严谨的理解. 因此,本文将使用 f(x)O(g(x)) (有时也记为 O(f(x))O(g(x)))的集合论符号代替传统的 f(x)=O(g(x)) 记法.

  • n2sinnO(n2)i=1ni2sinii=1nO(i2)O(i=1ni2)O(n3) 或更一般的, g(x)O(f(x))P(n,i)g(i)P(n,i)O(f(i))O(P(n,i)f(i))

    没看出有啥问题,对吧?笔者在写作此文时犯了同样的错误. 请注意,大 O 记号的作用对象是函数,f(i) 是什么?它只是个函数值,是确定的数——这是因为 i 也是求和枚举中确定的数,而不是 n 这种真正代表变元的记号. 所以 O(f(i)) 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

    这种错误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太习惯用 xx3+5x2+x 这种变元都不明确的记号来表示函数了. 写成 f(x) 也不严谨,因为只有 f 才应代表函数本身,f(x) 只能是函数值. 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写下 O(f),不用担心把变元与确定值弄混了.

    然而大家还是喜欢写 O(n2)O(en2),而不是奇怪的 O(id2)O(expid2). 所以,我们大概只能沿用这种不太严谨的记号,并时刻提醒自己加倍小心了. (形如 xex2λ 风格“匿名函数”记号可能更好?)

    但上述命题从结论上是正确的. 正确的推导过程应为 P(n,i)g(i)P(n,i)Cf(i)CP(n,i)f(i)O(P(n,i)f(i)) 

    第一步是直接由大 O 记号的定义得到的结果.

Wikipedia 中有一张详尽的表格介绍了各种渐进符号的定义,OI Wiki 上也有极好的讲解,尚不熟练的读者可以参考. 有兴趣仔细研究的读者可以参考《具体数学》第九章、Wikipedia 及其 reference(个人推荐 Knuth 关于 OΩΘ 的短文). 本文除用 “” 和“”替代 “=” 外,完全使用 Knuth 提议的记号体系.

0.2 调和数 H(n) / 调和级数

调和级数的部分和 H(n) 定义为 H(n)=i=1n1i 通过一些与 e 有关的数列放缩可以证明 limn(H(n)logn)=c,其中 c0.577 是 Euler 常数. 因此 nH(n)nlognΘ(logn).

0.3 自然数等幂和 Pp(n) / p - 级数

p - 级数可视为调和级数的推广. 其部分和定义为 Pp(n)=i=1nip

p - 级数具有如下性质:

  • p>1 时,p - 级数收敛;

  • p=1 时,p - 级数是调和级数;

  • <p<1 时,我们指出 Pp(n)11pn1pΘ(n1p)

<p<1p - 级数的渐进估计可以从连续幂函数积分的角度理解. 证明这渐进性,离散情况下,可对 np 差分后前缀和 + 二项式定理得到高次项系数,或可用离散微积分理论得到精确表示(参见《具体数学》);连续情况下,Lagrange 中值定理应为较简单的估计方法. 这里从略. 总之,我们得到: Pp(n){Θ(n1p)p<1Θ(nlogn)p=1Θ(1)p>1

1 约数函数 σz(n)

约数函数(Divisor Function,也可称为除数函数、因数函数)是与 n 的因子有关的一类函数,定义如下:

Definition 1 (约数函数) σz(n)=dndz

z=0 时,σ0(n) 被称为约数个数函数(number-of-divisors function),常被记为 d(n)τ(n). 当 z=1 时,σ1(n) 被称为约数和函数(sum-of-divisors function),常直接记为 σ(n).

Example 1 估计 σ0(n) 的渐进上界.

也就是估计 n 的因子的数量. 一个广为人知的上界是 2n,因为 n 的所有小于 n 的因子 d 均与另一因子 nd 一一对应.

事实上进一步可以证明 σ0(n)o(nϵ)ϵ>0,虽然这在 OI 中并不实用.

Example 2 估计 σ0^(n)=i=1nσ0(i) 的渐进上界.

即估计 1n 中所有数因子个数的和. 这是一个形式上鲜为人知但其应用广为人知的例子. 变换求和顺序,容易得到

σ0^(n)=i=1nσ0(i)=i=1ndi1=d=1nndd=1nnd=nH(n)O(nlogn)

显然,这比 O(nn) 的平凡估计好上不少. 本例的思路不仅是埃氏筛(Sieve of Eratosthenes)的理论基础,也在杜教筛、快速 Mobius 变换、gcd 卷积等处出现.

进一步利用此技巧和 p - 级数的估计,我们甚至能在仔细研究 σz(n) 前就得到其前缀和的渐进估计:

Example 3 估计 σz^(n)=i=1nσz(i) 的渐进上界.

σz^(n)=i=1nσz(i)=i=1ndidz=d=1ndzndnd=1ndz1=nP1z(n){O(nz+1)z>0O(nlogn)z=0O(n)z<0

遗憾的是,对此前缀和做差分并不能得到 σz(n) 的优秀估计.

现在引入一个重要放缩技巧,其在后续估计中屡试不爽.

Proposition 1 dnf(d)i=1nf(ni)

显然,右式比左式多算了 in 的项,因此命题是正确的. 但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Proposition 2 dnf(d)i=1nf(i)+f(ni)

n 分治. 我们其实已经在 Example 1 估计 σ0(n) 时用过此技巧了.

Example 4 估计 σ1(n) 的渐进上界.

Proposition 1σ1(n)=dndi=1nninH(n)O(nlogn)

可以证明用 Proposition 2 不会得到更优的结果.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σ1(n)σ0^(n) 的渐进上界均为 O(nlogn).

Example 5 估计 σz(n) 的渐进上界.

Proposition 2p - 级数的性质:

σz(n)=dndzi=1niz+niz{2i=1nniz2nzi=1niz=2nzPz(n)z02i=1niz=2Pz(n)z<0{2nzO(1)z>12nO(logn)z=12nzO(n1z2)0z<12O(n1+z2)1<z<02O(logn)z=12O(1)z<1={O(nz)z>1O(nlogn)z=1O(n1+z2)1<z<1O(logn)z=1O(1)z<1

我们得到了一个相当优秀的渐进上界. 值得关注的是:

  • z=0 时,σ0(n)O(n12). 这与 Example 1 的结果一致.
  • z=12 时,σ12(n)O(n34),即 dndO(n34). 洛谷 P4980 Polya 定理模板题的一种比较 trivial 的解法的时间复杂度证明就来源于此. 我们之后还会在整除分块与杜教筛中见到它.

另外,如果只使用 Proposition 11<z<1 部分的渐进上界将只能估计至 O(n). 因此 Proposition 2 是更为优越的.

约数函数更复杂的上限与渐进估计可参考 Wikipedia.

2 整除分块

也被称为数论分块. 求 i=1nf(i)g(ni) 我们按 d=ni 分块求和: dg(d)ni=df(i) 可以证明,对一指定的 d,满足 d=nii 取遍一连续区间,故若 f 的前缀和能 O(1) 求出,块数量 #{ni}i=1n 即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注意到当 in 时,ni 最多只有 n 种取值,而 in 时,1nin 表明其也最多只有 n 种取值. 因此整除分块的时间复杂度 T1(n)=#{ni}i=1n2nO(n)

方便起见,后文记 D(n)={ni}i=1n.

2.1 整除分块嵌套

Proposition 2 加强,我们有如下通用放缩:

Proposition 3 dnf(d)dD(n)f(d)i=1nf(i)+f(ni)

LHS 成立的关键在于 {d:dn}D(n);而 RHS 的本质就是上述对整除分块块数量上界的估计.

注意到 Proposition 2Example 5 证明的核心,而 Proposition 3Proposition 2 的加强版,故仿造 Example 5 的证明,我们有

Example 6 Sz(n)=dD(n)dz 则前述 Example 5σz(n) 的上界与渐进上界也同样适用于 Sz(n).

现在可以对嵌套整除分块 i=1nf(i)j=1nig(j)h(nij) 的时间复杂度 T2 做出估计了. 对 Example 6z=12,立刻有 T2(n)=dD(n)T1(d)2dD(n)d=2S12(n)4nP12(n)O(n34)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归纳. 假定 m0,zm:0zm<1,Tm(n)=O(nzm),我们有

Tm+1(n)=dD(n)Tm(d)CdD(n)nzm=CSzm(n)O(n1+zm2)

因此 zm+1=1+zm2. 边界条件 z0=0,数列递推求得 zm=12m,检验满足条件. 因此 m 重嵌套整除分块的时间复杂度 Tm(n)O(n12m)

3 杜教筛

杜教筛可以以低于线性的时间复杂度求解某些数论函数的前缀和. 其思路并不复杂. 设 f 为一数论函数,我们希望快速求得其前缀和 f^(n)=i=1nf(i). 考虑数论函数 gh=gfh(n)=dng(d)f(nd) 两端做前缀和得 h^(n)=i=1nh(i)=i=1ndig(d)f(id)=d=1ng(d)i=1ndf(i)=d=1ng(d)f^(nd)=g(1)f^(n)+d=2ng(d)f^(nd) 因此 f^(n)=1g(1)(h^(n)d=2ng(d)f^(nd))

故若 gh 的前缀和可 O(1) 算得,根据上式整除分块即可递归地计算出 f 的前缀和.

下面分析算法的复杂度. 注意到 nij=nij 故单轮递归涉及到的自变量均可表示为 d=ni 的形式. 一个 f^(d) 做整除分块耗时 T1(d),若采用记忆化递归,由上节分析,算法总时间复杂度为 dD(n)T1(d)=T2(n)O(n34)

但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考虑先用 O(K) 的时间复杂度线性筛出前 Kf(n) 并求前缀和,则递归求解时,dKf^(d) 就无需再向下递归了. 为分析此类时间复杂度,对 Proposition 3 做最后一点扩展:

Proposition 4 dnd>Kf(d)dD(n)d>Kf(d)K<inf(i)+1imin{nK,n}f(ni)

特别的,当 K>n 时,有

dnd>Kf(d)dD(n)d>Kf(d)1inKf(ni)

故用 Proposition 4 ,当 K>n 时,算法在递归部分的时间复杂度降低为

DuK(n)=dD(n)d>KT1(d)=1inKT1(ni)1inKCni=Cn1inKi12=CnP12(nK)nO((nK)12)O(nK12)

总时间复杂度 O(K)+O(nK12)

为最小化时间复杂度,取 K=n23,得到最优时间复杂度 O(n23).

这部分的时间复杂度证明主要参考了文章.

4 Challenge

Example 7 1n 间的无平方因子数计数. n1018.

参见蓝桥杯 2023 省赛 A 组 J 题《翻转硬币》或《完全平方数》.

我们指出,无平方因子数有如下计数公式 f(n)=i=1nμ2(i)=i=1nμ(i)ni2

朴素实现复杂度为 O(n),考虑对 ni2 开发一种新的整除分块算法. 现在问题有三. 一是估计 #D2(n)=#{ni2}i=1n 这并不困难,按 in13in13 讨论即知其上界为 O(n13).

二是实现方案. 这里也直接给出:

ll sqrtN=sqrt(N);
ll ans=0;
for(ll l=1,r,d;l<=sqrtN;l=r+1){
    d=N/(l*l),r=sqrt(N/d);
    ans+=(S_mu(r)-S_mu(l-1))*d;
}

最后是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普通的 ni 整除分块不会因杜教筛增加时间复杂度,但 ni2 则需要额外的讨论. 注意到该整除分块枚举中,需做杜教筛的数的集合为 {(nd)12}dD2(n) 同样类似 Proposition 3 ,我们有

Proposition 5 d2nf(nd2)dD2(n)f(d)i=1n13f(i)+f(ni2)

因此算法递归部分时间复杂度可估计为 dD2(n)DuK((nd)12)dD2(n)C(nd)12K12CK12(i=1n13(nni2)12+i=1n13(ni)12)=CK12(i=1n13i+n12i=1n13i12)K12(O(n23)+n12O(n16))O(n23K12) 总时间复杂度为 O(K)+O(n23K12)K=n49,得到最优时间复杂度 O(n49). 代入 n=1018,量级约为 108.

这估计并不算优秀. 传言存在 O(n25) 的估计,猜测大概优化了 {ni}i=1n{(nd)12}dD2(n) 的重叠部分。笔者尚未找出其推导方式.

References

1. Abuse of notation - wikipedia. (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use_of_notation#Function_notation.
2. Graham, R. L., Knuth, D. E., & Patashnik, O. (1994). Concrete mathematics: A found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second, pp. 443–449). Addison-Wesley.
3. Big o notation - wikipedia # family of bachmann–landau notations. (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O_notation#Family_of_Bachmann%E2%80%93Landau_notations.
4. 复杂度 - OI wiki. (n.d.). https://oi-wiki.org/basic/complexity/#%E6%B8%90%E8%BF%9B%E7%AC%A6%E5%8F%B7%E7%9A%84%E5%AE%9A%E4%B9%89.
5. Knuth, D. E. (1976). Big omicron and big omega and big theta. SIGACT News, 8(2), 18–24. https://doi.org/10.1145/1008328.1008329
6. Graham, R. L., Knuth, D. E., & Patashnik, O. (1994). Concrete mathematics: A found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second, pp. 47–56). Addison-Wesley.
7. Divisor function - wikipedia # growth_rate. (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visor_function#Growth_rate.
8. sun123zxy. (2020). sun123zxy’s blog - 原创OI题目 GCD卷积 problem and solution. https://blog.sun123zxy.top/posts/20201206-gcdconv/.
9. P4980 【模板】pólya 定理 - 洛谷 | 计算机科学教育新生态. (n.d.). https://www.luogu.com.cn/problem/P4980.
10. sun123zxy. (2020). sun123zxy’s blog - 等价类计数:Burnside引理 & Polya定理. http://blog.sun123zxy.top/posts/20200321-burnside/#s-4.3.
11. Ander. (2022). 杜教筛.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1699400.
12. P9238 [蓝桥杯 2023 省 a] 翻转硬币 - 洛谷 | 计算机科学教育新生态. (n.d.). https://www.luogu.com.cn/problem/P9238.
13. P4318 完全平方数 - 洛谷 | 计算机科学教育新生态. (n.d.). https://www.luogu.com.cn/problem/P4318.
posted @ 2023-04-18 22:52  sun123zxy  阅读(258)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