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小白集合源码的学习系列:LinkedList

LinkedList 源码学习

前文传送门Java小白集合源码的学习系列:ArrayList

本篇为集合源码学习系列的LinkedList学习部分,如有叙述不当之处,还望评论区批评指正!

LinkedList继承体系

LinkedList和ArrayList一样,都实现了List接口,都代表着列表结构,都有着类似的add,remove,clear等操作。与ArrayList不同的是,LinkedList底层基于双向链表允许不连续地址的存储,通过节点之间的相互引用建立联系,通过节点存储数据。

LinkedList核心源码

既然是基于节点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节点在LinkedList中是怎样的存在:

    //Node作为LinkedList的静态内部类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节点存储的元素值
        Node<E> next;//后向指针
        Node<E> prev;//前向指针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我们发现,Node作为其内部类,拥有三个属性,一个是用来指向前一节点的指针prev,一个是指向后一节点的指针next,还有存储的元素值item
我们来看看LinkedList的几个基本属性:

    /*用transient关键字标记的成员变量不参与序列化过程*/
    transient int size = 0;//记录节点个数

    /**
     * first是指向第一个节点的指针。永远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 1、链表为空,此时first和last同时为空。
     * 2、链表不为空,此时第一个节点不为空,第一个节点的prev指针指向空
     */
    transient Node<E> first;

    /**
     * last是指向最后一个节点的指针,同样地,也只有两种情况:
     * 1、链表为空,first和last同时为空
     * 2、链表不为空,此时最后一个节点不为空,其next指向空          
     */
    transient Node<E> last;

    //需要注意的是,当first和last指向同一节点时,表明链表中只有一个节点。

了解基本属性之后,我们看看它的构造方法,由于不必在乎它存储的位置,它的构造器也是相当简单的:

    //创建一个空链表
    public LinkedList() {
    }
    //创建一个链表,包含指定传入的所有元素,这些元素按照迭代顺序排列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this();
        //添加操作
        addAll(c);
    }

其中addAll(c)其实调用了addAll(size,c),由于这里size=0,所以相当于从头开始一一添加。至于addAll方法,我们暂时不提,当我们总结完普通的添加操作,也就自然明了这个全部添加的操作。

    //把e作为链表的第一个元素
    private void linkFirst(E e) {
        //建立临时节点指向first
        final Node<E> f = first;
        //创建存储e的新节点,prev指向null,next指向临时节点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null, e, f);
        //这时newNode变成了第一个节点,将first指向它
        first = newNode;
        //对原来的first,也就是现在的临时节点f进行判断
        if (f == null)
            //原来的first为null,说明原来没有节点,现在的newNode
            //是唯一的节点,所以让last也只想newNode
            last = newNode;
        else
            //原来链表不为空,让原来头节点的prev指向newNode
            f.prev = newNode;
        //节点数量加一
        size++;
        //对列表进行改动,modCount计数加一
        modCount++;
    }

相应的,把元素作为链表的最后一个元素添加和第一个元素添加方法类似,就不赘述了。我们来看看我们一开始遇到的addAll操作,感觉有一点点麻烦的哦:

    //在指定位置把另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按照迭代顺序添加进来,如果发生改变,返回true
    public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
        //范围判断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将集合转换为数组,果传入集合为null,会出现空指针异常
        Object[] a = c.toArray();
        //传入集合元素个数为0,没有改变原集合,返回false
        int numNew = a.length;
        if (numNew == 0)
            return false;
        //创建两个临时节点,暂时表示新表的头和尾
        Node<E> pred, succ;
        //相当于从原集合的尾部添加
        if (index == size) {
            //暂时让succ置空
            succ = null;
            //让pred指向原集合的最后一个节点
            pred = last;
        } else {
            //如果从中间插入,则让succ指向指定索引位置上的节点
            succ = node(index);
            //让succ的prev指向pred
            pred = succ.prev;
        }
        //增强for循环遍历赋值
        for (Object o : a)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 e = (E) o;
            //创建存储值尾e的新节点,前向指针指向pred,后向指针指向nul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null);
            //表明原链表为空,此时让first指向新节点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原链表不为空,就让临时节点pred节点向后移动
                pred.next = newNode;
            //更新新表的头节点为当前新创建的节点
            pred = newNode;
        }
        //这种情况出现在原链表后面插入
        if (succ == null) {
            //此时pred就是最终链表的last
            last = pred;
        } else {
            //在index处插入的情况
            //由于succ是node(index)的临时节点,pred因为遍历也到了插入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
            //让最后位置的pred和succ建立联系
            pred.next = succ;
            succ.prev = pred;
        }
        //新长度为原长+增长
        size += numNew;
        modCount++;
        return true;
    }
  • 注意:遍历赋值的过程相当于从pred这个临时节点开始,依次向后创建新节点,并将pred向后移动,直到新传入集合的最后一个元素,这时再将pred和succ两个建立联系,实现无缝链接。

再来看看,在链表中普通删除元素的操作是怎么样的:

    //取消一个非空节点x的连结,并返回它
    E unlink(Node<E> x) {
        //同样的,在调用这个方法之前,需要确保x不为空
        final E element = x.item;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明确x与上一节点的联系,更新并删除无用联系
        //x为头节点
        if (prev == null) {
            //让first指向x.next的临时节点next,宣布从下一节点开始才是头
            first = next;
        } else {
            //x不是头节点的情况
            //让x.prev的临时节点prev的next指向x.next的临时节点
            prev.next = next;
            //删除x的前向引用,即让x.prev置空
            x.prev = null;
        }
        //明确x与下一节点的联系,更新并删除无用联系
        //x为尾节点
        if (next == null) {
            //让last指向x.prev的临时节点prev,宣布上一节点是最后的尾
            last = prev;
        } else {
            //x不是尾节点的情况
            //让x.next的临时节点next的prev指向x.prev的临时节点
            next.prev = prev;
            //删除x的后向引用,让x.next置空
            x.next = null;
        }
        //让x存储元素置空,等待GC宠信
        x.item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总结来说,删除操作无非就是,消除该节点与另外两个节点的联系,并让与它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建立联系。如果考虑边界条件的话,比如为头节点和尾节点的情况,需要再另加分析。总之,它不需要向ArrayList一样,拷贝数组,而是改变节点间的地址引用。但是,删除之前需要找到这个节点,我们还是需要遍历滴,就像下面这样:

    //移除第一次出现的元素o,找到并移除返回true,否则false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传入元素本身就为null
        if (o == null)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x.item == null) {
                    //调用上面提到的取消节点连结的方法
                    unlink(x);
                    return true;
                }
            }
        } else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删除的元素不为null,比较值的大小
                if (o.equals(x.item)) {
                    unlink(x);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总结一下从前向后遍历的过程:

  • 创建一个临时节点指向first。
  • 向后遍历,让临时节点指向它的下一位。
  • 直到临时节点指向last的下一位(即x==null)为止。

当然特殊情况特殊考虑,上面的remove方法目的是找到对应的元素,只需要在循环中加入相应的逻辑判断即可。下面这个相当重要的辅助方法就是通过遍历获取指定位置上的节点: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同过它的前后位置,推导出其他不同的方法:

    //获得指定位置上的非空节点
    Node<E> node(int index) {
        //在调用这个方法之前会确保0<=inedx<size
        //index和size>>1比较,如果index比size的一半小,从前向后遍历
        if (index < (size >> 1)) {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退出循环的条件,i==indx,此时x为当前节点
            return x;
        } else {
            //从后向前遍历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与此同时还有indexOflastIndexOf方法也是通过上面总结的遍历过程,加上计数条件,计算出指定元素第一次或者最后一次出现的索引,这里以indexOf为例:

    //返回元素第一次出现的位置,没找到就返回-1
    public int indexOf(Object o) {
        int index = 0;
        if (o == null)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x.item == null)
                    return index;
                index++;
            }
        } else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o.equals(x.item))
                    return index;
                index++;
            }
        }
        return -1;
    }

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讲的遍历操作嘛,大差不差。有了这个方法,我们还是可以很轻松地推导出另外的contains方法。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
        return indexOf(o) != -1;
    }

然后还是那对基佬方法:getset

    //获取元素值
    public E get(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node(index).item;
    }

    //用新值替换旧值,返回旧值
    public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获取节点
        Node<E> x = node(index);
        //存取旧值
        E oldVal = x.item;
        //替换旧值
        x.item = element;
        //返回旧值
        return oldVal;
    }

接下来是我们的clear方法,移除所有的元素,将表置空。虽然写法有所不同,但是基本思想是不变的:创建节点,并移动,删除不要的,或者找到需要的,就行了

    public void clear()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 {
            //创建临时节点指向当前节点的下一位
            Node<E> next = x.next;
            //下面就可以安心地把当前节点有关的全部清除
            x.item = null;
            x.next = null;
            x.prev = null;
            //x向后移动
            x = next;
        }
        //回到最初的起点
        first = last = null;
        size = 0;
        modCount++;
    }

Deque相关操作

我们还知道,LinkedList还继承了Deque接口,让我们能够操作队列一样操作它,下面是截取不完全的一些方法:

我们从中挑选几个分析一下,几个具有迷惑性方法的差异,比如下面这四个:

public E element() {
    return getFirst();
}
public E get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如果头节点为空,抛出异常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f.item;
}
public E peek() {
    final Node<E> f = first;
    return (f == null) ? null : f.item;
}

public E peek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return (f == null) ? null : f.item;
}
  • element:调用getFirst方法,如果头节点为空,抛出异常。
  • getFirst如果头节点为空,抛出异常
  • peek:头节点为空,返回null。
  • peekFirst:头节点为空,返回null。

与之类似的还有:

  • pollFirst和pollLast方法删除头和尾节点,如果为空,返回null。
  • removeFirst和removeFirst如果为空,抛异常。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一下,总之还是相对简单的。

总结

  • 而LinkedList底层基于双向链表实现,不需要连续的内存存储,通过节点之间相互引用地址形成联系。

  • 对于无索引位置的插入来说,例如向后插入,时间复杂度近似为O(1),体现出增删操作较快。但是如果要在指定的位置上插入,还是需要移动到当前指定索引位置,才可以进行操作,时间复杂度近似为O(n)。

  • Linkedlist不支持快速随机访问,查询较慢

  • 线程不安全,同样的,关于线程方面,以后学习时再进行总结。

posted @ 2020-01-17 15:54  天乔巴夏丶  阅读(7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