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到凌晨1点分析2025年自动驾驶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
哥们儿们,现在是凌晨1点12分,刚从公司加班回来,躺床上刷到小鹏的Iron机器人和特斯拉FSD V13的新闻,实在忍不住想跟大家聊聊自动驾驶这摊子事。这两天行业里又炸锅了,正好趁着还没困,给大家掰扯掰扯。
先说说这周发生了啥(11月初行业动态)
小鹏刚发布的Iron人形机器人,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又是PPT产品,结果看完发布会直播,这玩意儿的运动控制算法和特斯拉Optimus有得一拼了。关键是何小鹏说要把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算法反哺到自动驾驶上,这思路其实挺野的。
另一边,特斯拉的FSD V13据说在美国已经开始小规模推送,端到端神经网络这条路马斯克是铁了心要走到黑。国内呢,华为ADS 3.0也在搞城区NCA(领航辅助驾驶),小米SU7的自动泊车据说比理想还丝滑。
行业现状就是:大家都在憋大招,谁也不服谁。
自动驾驶技术演进史(不是教科书那套)
咱们不扯SAE分级那套官方话术了,我就说说技术路线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2010年前后,Google的Waymo前身刚开始搞的时候,那会儿激光雷达贵得离谱,一个Velodyne 64线的要7-8万美刀。当时的思路很简单粗暴:高精地图+激光雷达+规则式决策。说白了就是把地图画得巨细无比详细,车按图索骥开。
2015-2018年,深度学习爆发,大家开始玩视觉感知。Mobileye搞出了EyeQ系列芯片,特斯拉开始all in纯视觉方案。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依赖、模块化架构。
2019-2022年,端到端(End-to-End)架构开始露头。特斯拉的FSD Beta就是典型代表,一个大模型从摄像头图像直接输出方向盘角度和油门刹车。国内的毫末智行、小鹏也在跟进。
2023年至今,大模型时代来了。Transformer架构、BEV(Bird’s Eye View鸟瞰图)感知、占用网络(Occupancy Network)成了新宠。华为的GOD(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就是这个思路。
核心技术拆解(这才是重点)
1. 感知层:视觉vs激光雷达的终极对决
纯视觉派(特斯拉为首):
- 优势:成本低,摄像头便宜量又足
- 劣势:对光照、恶劣天气敏感,测距精度差
- 核心技术:BEV感知网络、时序融合、占用网络预测
说实话,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我是服气的。它的秘密武器是海量数据和影子模式(Shadow Mode)。每天上亿英里的真实路况数据喂给神经网络,这个优势别家真学不来。
激光雷达派(Waymo、国内新势力):
- 优势:测距精度高,3D环境建模准
- 劣势:贵,激光雷达虽然降价了但还是比摄像头贵得多
- 核心技术:点云语义分割、多传感器时空对齐、动态障碍物轨迹预测
国内现在主流方案是”1-2个激光雷达+多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理想L9、小鹏G9、蔚来ET7都是这个配置。
2. 决策层:从规则到学习
早期的自动驾驶决策是基于规则的有限状态机(FSM),简单说就是if-else堆出来的。现在呢?
**行为预测(Behavior Prediction)**变成了关键技术。你得预测周围车辆、行人下一秒要干啥,这需要:
- 意图识别网络:判断旁边车是要并线还是直行
- 轨迹预测算法:预测未来3-5秒内的可能路径(多模态输出)
- 博弈论决策:跟周围车”互相试探”,谁先让谁后走
华为搞的**RCR(Road Cognition and Reasoning道路认知推理)**就在干这个事,通过大模型理解复杂交通场景。
3. 控制层:从PID到MPC
传统的车辆控制用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简单但效果一般。现在高阶自动驾驶都在用MPC模型预测控制:
- 预测未来N步的车辆状态
- 建立优化目标函数(舒适性+安全性+效率)
- 实时求解最优控制序列
小鹏的”丝滑”感就是MPC调得好,加速度三阶导数(Jerk)控制得很细腻。
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水平现状(实话实说)
我们强在哪?
1. 工程化能力世界一流
国内从传感器到芯片到整车OTA,全栈迭代速度吊打海外。小鹏一年能OTA几十次,特斯拉才几次?华为ADS从1.0到3.0也就两年时间。
2. 场景适配能力强
中国的路况复杂度全球第一:加塞、鬼探头、电动车逆行、三轮车横冲直撞……国内算法在这种”地狱难度”下训练出来的,泛化能力其实很强。
3. 激光雷达降本能力
禾赛、速腾聚创把激光雷达成本打到了1000美金以下,这是Velodyne时代不敢想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已经快被淘汰了,现在都在玩OPA光学相控阵和FMCW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
我们弱在哪?
1. 芯片算力依然受制于人
英伟达的Orin和Thor,地平线的征程5虽然不错但算力还是差点意思。华为的MDC(移动数据中心)还行,但也就华为系能用。车规级AI芯片这块,我们跟英伟达还有1-2代的差距。
2. 端到端大模型训练能力不足
特斯拉的Dojo超算专门为FSD训练服务,国内谁有这个财力?小鹏、理想都是租阿里云、华为云的GPU集群训练,成本高还抢不到卡。
3. 高精地图政策限制
这个是政策问题。国内高精地图需要测绘资质,数据不能出境。导致国外的Waymo、Cruise进不来,国内企业出海也费劲。不过现在在搞轻地图+众包方案,慢慢在摆脱高精地图依赖。
政策趋势和产业展望(干货)
监管态度:从谨慎到支持
今年(2025年)交通运输部和工信部联合发文,允许L3级自动驾驶在特定高速路段商业化运营。这是个信号,说明政策层面开始松绑了。
深圳、广州、北京已经开放了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运营牌照。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都在跑真金白银的商业化。
技术路线分化会更明显
未来3年,我预测会出现这几条路线:
1. 特斯拉的纯视觉端到端路线
- 优势:成本低,可大规模推广
- 风险:安全冗余不足,事故责任认定难
2. 华为/小鹏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
- 优势:感知可靠性高,符合中国路况
- 风险:成本下不来,普通消费者买不起
3. Waymo的高配Robotaxi路线
- 优势:技术最成熟,安全性最高
- 风险:成本太高,只能做出行服务
商业化落地场景预测
2026年前:
- 高速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成标配
- 城区领航辅助在一二线城市普及
- L3级自动驾驶开始量产(理想、小鹏、华为问界都在憋大招)
2027-2028年:
- Robotaxi在北上广深规模化运营
- 自动驾驶卡车在港口、矿区、高速物流场景商用
- 自动代客泊车(AVP)成为购车标配功能
2030年后:
- 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开始量产(限定区域)
- 传统驾校业务量断崖式下跌
- 出现首例”自动驾驶原住民”(没考过驾照的年轻人)
技术壁垒到底在哪?(最核心的部分)
很多人以为自动驾驶就是堆传感器+跑算法,其实不是。真正的壁垒在这几个地方:
1. Corner Case(长尾场景)处理能力
99%的场景都好解决,但剩下1%的极端情况要了老命:
- 塑料袋在路上飞,是刹车还是碾过去?
- 前车突然急刹,后面大货车刹不住了,怎么办?
- 隧道里突然从强光进入黑暗,摄像头”失明”2秒怎么办?
特斯拉的影子模式就是在收集这些Corner Case。国内车企没这个数据量,只能靠仿真+众包。
2. 时序信息融合
自动驾驶不是处理单帧图像,而是要把过去几秒的信息串起来。时序Transformer、记忆网络(Memory Network)现在是研究热点。
华为的GOD 2.0网络据说用了时空联合建模,能追踪5秒前出现过的物体。
3. 泛化能力
在北京训练的模型,到了深圳可能就翻车。路况、驾驶习惯、交规都不一样。所以现在都在搞基础大模型+区域微调的方案。
小鹏的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号称”全国都能用”,背后就是海量城市数据的支撑。
个人看法和碎碎念
写到这儿已经快2点了,困得不行了,最后说几句心里话。
自动驾驶这事儿,短期被高估了,长期被低估了。
短期来看,L5级完全自动驾驶(任何场景都不需要人)我觉得10年内看不到。太多技术问题没解决,政策法规也跟不上。
但长期来看,20-30年后,可能90%的私家车都有L4级自动驾驶能力。那时候”手动驾驶”会变成一种小众爱好,就像现在玩手动挡车一样。
中国在这波竞争中,其实是有机会弯道超车的。
不是因为我们技术最强(老实说基础研究还是美国厉害),而是因为:
- 市场够大,数据够多
- 政策支持力度大
- 产业链完整,迭代速度快
特斯拉的FSD进不了中国,这给了国内玩家巨大的窗口期。华为、小鹏、理想、蔚来,谁能跑出来就看这两三年了。
最后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
我不觉得自动驾驶会”完全取代”司机。就像自动化生产没有完全取代工人一样,会有新的平衡点。可能未来卡车司机变成了”车队监控员”,出租车司机变成了”自动驾驶安全员”。
技术进步不是为了淘汰人,而是让人干更有价值的事。
写到这里我也快睡着了,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自动驾驶技术原理、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现状、L3级自动驾驶政策、端到端神经网络、BEV感知算法、激光雷达vs纯视觉方案、华为ADS技术解析、小鹏XNGP测评、特斯拉FSD国内现状、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Robotaxi运营牌照、高精地图政策限制、车规级AI芯片、占用网络预测、时序Transformer、Corner Case处理、自动驾驶安全冗余、城区NOA功能、自动代客泊车AVP、自动驾驶未来趋势
好了,真的要睡了,眼睛都睁不开了。有啥想讨论的咱们评论区见,我明天(今天?)白天有空会回复。
各位晚安,不对,早安?
原创文章,作者:David Tao Fan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y-iot.com.cn/drive/841.html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