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DFS的剪枝
深度学习&DFS的剪枝
内容
在深度学习和算法题(如DFS)的语境中,"剪枝"(Pruning)这一术语虽然都表示减少计算量的优化策略,但具体含义和应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一、算法题DFS中的剪枝
核心目标:减少搜索空间,提升算法效率
实现方式****(以回溯为例):
def backtrack(path, candidates):
if 不满足约束条件:
return # 剪枝:提前终止无效分支
if 达到终止条件:
记录结果
return
for choice in candidates:
if 剪枝条件判断: # 关键差异点:显式逻辑判断
continue # 跳过当前分支
path.append(choice)
backtrack(path, new_candidates)
path.pop()
典型特征:
- 规则驱动:基于问题特性(如数独中的行冲突)显式定义剪枝条件
- 即时生效:在搜索过程中动态判断是否剪枝
- 逻辑透明:开发者完全控制剪枝逻辑(如N皇后问题中提前检测对角线冲突)
- 效果可验证:剪枝后搜索树规模直接减小
示例:在组合总和问题中,当当前路径和已超过目标值时立即剪枝
二、深度学习中的剪枝
核心目标:降低模型复杂度,提升推理效率
实现范式****(以权重剪枝为例):
# 训练后剪枝典型流程
pruned_model = copy.deepcopy(trained_model)
mask = calculate_importance(pruned_model) # 重要性评估(如权重绝对值)
apply_mask(pruned_model, mask) # 应用掩码实现剪枝
fine_tune(pruned_model) # 微调恢复精度
典型特征:
- 数据驱动:基于训练数据统计分析(如权重幅值、通道重要性)隐式决定剪枝目标
- 阶段分离:通常在训练后实施(也有训练中剪枝方法)
- 粒度多样:
- 非结构化剪枝:剪除单个权重(产生稀疏矩阵)
- 结构化剪枝:移除整个神经元/通道(更适合硬件加速)
- 效果滞后:需通过微调恢复精度,最终效果需重新评估
示例:移除Transformer中注意力头时,需分析各头对输出的贡献度
三、关键差异对比
| 特征 | DFS剪枝 | 深度学习剪枝 |
|---|---|---|
| 作用对象 | 搜索树的分支 | 神经网络结构/参数 |
| 决策依据 | 问题本身的约束逻辑 | 数据统计特性(如权重分布) |
| 实施阶段 | 算法运行时动态执行 | 通常为训练后独立阶段 |
| 效果确定性 | 立即生效,结果不变 | 可能需微调,可能影响模型精度 |
| 可解释性 | 逻辑完全透明 | 依赖统计指标,存在黑箱特性 |
| 典型工具 | 条件判断语句 | PyTorch Pruning、TensorFlow Model Optimization |
四、进阶理解
- 交叉应用:神经架构搜索(NAS)中会结合两种剪枝思想,既要在搜索空间中进行分支剪除,也要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
- 数学共性:二者本质都在减少解空间维度,但DFS剪枝是精确缩减,深度学习剪枝是近似压缩
- 最新发展:
- 动态网络剪枝:在推理时根据输入动态剪枝(类似DFS的动态决策)
- 可微分剪枝:将剪枝决策转化为可优化变量(如彩票假设理论)
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在跨领域问题中准确应用剪枝技术,例如在强化学习的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中,就需要同时考虑算法层面的路径剪枝和神经网络评估模型的结构优化。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