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最专业的开锁公司 南通最好的开锁公司 君威遥控器电池 君威专用汽车钥匙电池雷诺科雷傲汽车钥匙遥控器电池更换方法 南通开锁公司电话_南通修锁 换锁芯 开汽车锁 崇川区 港闸区 如皋 如东开锁 南通开锁公司电话 南通金钥匙开锁服务部-专业开修锁 换锁芯(正规公安工商备案) 南通开锁公司电话 南通开锁公司修锁 装锁电话|崇川区开锁|港闸区开锁 led吸顶灯光源 吸顶灯32w 吸顶灯 灯管 吸顶灯 节能灯泡 led吸顶灯灯泡 三头吸顶灯 led吸顶灯灯管 欧普圆形吸顶灯 55w吸顶灯 吸顶灯光源 旅游壶 真空保温 汉方养生壶 美的电热水壶15s08a2 半球牌电饭煲 美的 mg123-d hd2 飞科 三洋洗衣机全自动 新安怡 学饮杯 黑苦荞黄酮软胶囊 苦荞糖安胶囊 五彩凉山苦荞茶 苦荞茶250g 全胚芽黑苦荞茶500 内蒙特产苦荞茶 富贵康苦荞茶 苦荞面包邮 正中苦荞茶包邮 正中苦荞茶 包邮 苦荞香茶西部 苦荞香茶 西部 轩庆苦荞玫瑰鲜花饼 苦荞真空 苦荞500克 苦荞茶120 苦荞 真空 0.02安全套包邮0.2大力马鱼线0.4mm0.4鱼线0.5l氮纤维高压瓶007sh充电器007电子请柬00高达xn-raiser01102400018401背囊0-25微米千分尺03g101系列全套图集0-3个月婴儿连体哈衣05-08本田奥德赛05ffc23套机05版河南动感地带0603贴片电阻包06年款英派斯06斯巴鲁森林人cd机07军衔07军用水壶07款福克斯两厢07数码迷彩07速腾大灯总成 泰好大门锁 泰好豪华大门锁 cei超b级锁芯 玻璃橱门锁 指纹锁耶鲁4109 耶鲁凯特曼指纹锁 防盗挂锁包邮 包挂锁 包梁挂锁 新君威门锁 新君威门锁扣 指纹锁木门 太空铝黑色门锁 泰好浴室铜门锁 浴室门锁不锈钢 1178冷库门锁 南通配新桑塔纳2000 3000 时代超人 志俊汽车钥匙_配帕桑塔纳钥匙遥控器_帕萨特钥匙全丢重配崇川区 南通配宝来汽车钥匙_配宝来遥控器_宝来钥匙全丢如皋 南通配帕萨特汽车钥匙_配帕萨特遥控器_帕萨特钥匙全丢通州 南通配凯越汽车钥匙_配凯越遥控器_凯越钥匙全丢如东

  • 格子衬衣女 长袖 秋
  • t男恤 短袖 韩版包邮
  • 男士职业衬衫
  • 衬衫 女 长袖点点
  • 衬衫 素色 男 宽松 休闲
  • 职场气质衬衫女
  • t恤男短袖加大码不掉色
  • 帅T 小西装
  • 裤子棕色长裤男
  • 衬衣 女 灯芯绒
  • 衬衣 女商务
  • 女士职业衬衫短袖
  • 休闲裤 男 修身
  • jamesearl纯棉休闲长裤
  • 占姆士女式长袖衬衫
  • 男黑色商务休闲棉长裤
  • 女士长袖衬衫
  • 男士绿色休闲长裤
  • 全棉短袖衬衫 男 薄
  • 女士长袖纯棉衬衫
  • 秋裤男直筒
  • 马自达3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蒙迪欧致胜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 启辰D50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起亚K2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索纳塔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天籁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 天语SX4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英朗GT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英伦SC7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自由舰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雨燕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雪佛兰迈锐宝汽车挂件吊坠饰品 高档琉璃汽车挂饰品

    秋冬季现代瑞纳 宝马5系 帕萨特 日产骐达专用汽车毛绒方向盘套 江苏省盐城市地图2014 最新版 江苏省卫星地图2014 最新版 百度地图-谷歌地图-中国地图-北京地图-搜狗地图google地图 广本凌派汽车座垫 凌派秋冬季汽车坐垫 四季通用 长安福特福克斯油耗详解 宝来汽车遥控钥匙电池 更换方法 图解宝来遥控钥匙的电池换法 宝骏630车钥匙遥控器电池更换步骤 更换方法 迈腾车钥匙电池 迈腾更换遥控器电池详解逍客汽车钥匙电池 遥控器逍客智能钥匙的电池更换步骤 新天籁智能遥控钥匙电池 新天籁智能钥匙如何更换纽扣电池 golf6 汽车钥匙遥控器换电池 图解高尔夫6遥控钥匙的电池换法 长安福特福克斯加速时间详解[图] 福克斯汽车钥匙电池 福克斯钥匙电池更换作业 Q5车钥匙更换电池方法 图解新凯越车钥匙更换电池
  • 汽车坐垫 可爱
  • wrc汽车坐垫
  • 汽车坐垫套四季通用
  • 明锐冰丝 汽车坐套
  • 骐达汽车脚垫全包围
  • 三菱蓝瑟汽车坐垫
  • 捷达汽车脚垫 3d
  • 奥迪S7坐垫
  • 别克荣御坐垫
  • Jeep指南者坐垫
  • 力帆320坐垫
  • 路虎卫士坐垫
  • 双龙爱腾坐垫
  • 斯柯达Yeti坐垫
  • 现代途胜坐垫
  • 一汽威乐坐垫
  • 哈飞路宝汽车坐垫
  • 吉利远景汽车坐垫
  • 吉利全球鹰汽车坐垫
  • 房门锁执手锁 防盗挂锁
  • 运动短裤
  • 短裤 男
  • 半裙
  • 手工拖鞋鞋底
  • iphone4皮套 手机套
  • 机油滤清器扳手工具
  • 桑塔纳3000机油
  • 家居摆件现代
  • 玻璃摆件
  • 瓷器摆件
  • 马到成功摆件
  • 高档瓷器摆件
  • 宝马山地自行车包邮
  • 根雕工艺品摆件
  • 家居摆件吊脚娃娃
  • 泰国佛像摆件工艺品
  • 美利达儿童自行车
  • 天鹅摆件结婚
  • 龙龟摆件纯铜
  • 金摆件聚宝盆
  • 亲子自行车 女式
  • 客厅卧室装饰摆件
  • 贵宾狗摆件
  • 木摆件
  • 羚羊头摆件
  • 招财兔摆件
  • 自行车前包
  • 牛仔短裤
  • 短裤 男 休闲
  • 高腰短裤
  • 夏季短裤
  • 蕾丝短裤
  • 连体短裤
  • 裙裤
  • 裤裙
  • 拖鞋 海外
  • 拖鞋 浴室
  • 拖鞋 防滑
  • 拖 鞋 男
  • 拖鞋 女
  • 浴室拖鞋
  • 家居拖鞋
  • 凉拖鞋
  • 夏天拖鞋
  • 香菇丸
  • 韩国饮料
  • 打草绳小松打草绳二手挖掘机小松 小松割灌机配件 钢木书桌办公桌钢木桌玻璃杯子水壶钢化玻璃水壶钢木办公桌钢木电脑桌进口玻璃水壶玻璃水成份防冻玻璃水包邮防冻玻璃水车用 环保果皮箱环保垃圾袋环保垃圾桶小松120-6常州小松割草机小松打草头小松割灌机小松割灌机配件 咖啡厅员工制服_咖啡厅服务员制服_西餐咖啡服务员制服_咖啡馆制服_咖啡店西餐
  • 5号充电电池8节套装
  • 5-7号电池充电器
  • 充电电池5号正品
  • 可充电电池5号
  • 7号充电电池批发
  • 7号电池包邮
  • 1.5v充电电池5号
  • 5号充电器电池免邮
  • 双鹿电池5号正品
  • 双鹿9v电池
  • 双鹿电池批发
  • 双鹿7号电池
  • 双鹿1号电池
  • 双鹿碱性电池
  • 三星s4电池原装正品
  • 三星s4原装电池后盖
  • n7100原装电池
  • 小米2s原装电池
  • galaxy s4大容量电池
  • galaxy s4原装电池
  • galaxy s3电池
  • galaxy nexus电池
  • 三星galaxy s4电池后盖
  • 品胜小米2s电池
  • 品胜手机电池
  • 小米2a电池品胜
  • 背夹电池iphone4s
  • note2背夹电池
  • 三星s4背夹电池皮套
  • 自行车fixedgear 自行车眼镜 近视 婴儿推车小自行车 自行车骑行眼镜风镜 钻石自行车 山地自行车立管 led自行车气嘴专用灯 三鼎自行车坐椅儿童 自行车线管 金镶玉玉器挂件 自行车脚踏双轴承 铬钼钢架自行车 邦德自行车女式 山地公路自行车 自行车骑行手电筒 自行车灯架 灯夹包邮 自行车水壶支架 自行车 组装 mosso 自行车载mp3 26自行车 男生单车 自行车 折叠 复古 giant山地车 自行车 炫彩自行车 七彩马亲子自行车 ucc山地车 自行车 贝嘉琦 女孩自行车 zxc自行车配件码表 自行车前置安全椅 女童自行车 小龙哈比 自行车碳纤维垫圈 自行车骑行用品 装饰木板板材 美式壁挂装饰 家具装饰配件 衣服装饰亮片 婚礼礼品实用 公司开业庆典礼品 婴儿衣柜 儿童欧式公主床 床围栏护栏嵌入式 床靠背套 派克圆珠笔芯 卧室台灯床头灯现代 个性笔袋 派克im签字笔 彩色铅笔包邮 派克宝珠笔芯 派克笔芯正品 百乐摩可擦笔笔芯 斑马油笔 微型钢笔钓鱼竿 电子教鞭遥控笔 镭射灯激光笔 彩色水笔芯 黑色水笔笔芯 公爵宝珠笔芯 touch3代马克笔 韩国文具笔包邮 水溶性彩色铅笔 马可 sgp触控笔 礼品创意笔筒 铂金 项链 pt950 男 老竹笔筒 竹雕笔筒 六福珠宝铂金手镯 8.9寸笔记本电脑 三菱签字笔1.0 华硕游戏笔记本 插座面板

    脾胃系病证--便秘,痢疾,泄泻,腹痛,呃逆。。。。。。。。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2、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3、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做了明确区分,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4、《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5、《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了要辩证地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六、中]、暑[]、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肠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则蕴湿生热,或酿生食积,胃气壅滞,不通则痛。《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而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人络,可致胃络血瘀。

    4、素体脾虚:脾胃虚寒,胃失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与胆、肾有关[]

    3、病理性质: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寒凝、热郁、血瘀[]、湿阻[六、中];后期常为脾胃虚弱,阳虚胃失温养,阴虚胃失濡养而痛,但往往虚实夹杂。

    1)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

    2)胃痛日久,寒热转化,可致寒热错杂。

    4、病理演变

    本病日久,可因胃热、瘀血、气虚而致便血、呕血;或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或因痰瘀互结形成噎膈。[]

    二、鉴别诊断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多有胸痹史,为当胸而痛,多为刺痛,痛势较剧,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面唇青紫等,病情危急,正如《灵枢·厥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酸。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以胃脘部疼痛为主。

    3、胃痛与腹痛

    见腹痛病篇。

    4、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胃脘部疼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1、辨虚实

    1)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2)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2、辨寒热

    1)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2)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3、辨气血

    1)在气者,多为初病,呈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2)在血者,多为久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各证往往互相转化和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

    (二)治疗原则

    1、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

    2、实证用散寒、泄热、消食、除湿、理气、化瘀之法。

    3、虚证采用温运脾阳,益胃养阴等法。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1)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3)代表方:良附丸[](香苏散[卫、中])加减。

    4)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5)加减:

    1)轻者可用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

    2)兼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明显者,可加香苏散[五、六]

    3)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饮食停滞证[五、六]

    1)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2)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4)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5)加减:

    1)若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六、中]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舌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2)还可辨证选用木香槟榔丸。[]

    3、肝气犯胃证

    1)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得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2)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常用药: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5)加减:

    1)嗳气频作者,可用沉香降气散。

    2)还可选用越鞠丸、金铃子散等。[]

    4、肝胃郁热证[五、六、卫]

    1)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治法:疏肝泄热和胃。

    3)代表方: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六、中]

    4)常用药:柴胡、白芍、陈皮、青皮、丹皮、栀子、黄连、吴萸、香橼。

    5)加减:

    1)可加左金丸辛开苦降。

    2)宜选用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如火热内盛,灼伤血络而致吐血者,用《金匮要略》泻心汤[五、六]苦寒清泻。

    4)若胃脘灼痛,口干、咽干、恶心明显,可用小柴胡汤化裁。[]

    5)还可选用滋水清肝饮等。[]

    6)如证属胃中蕴热,症见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则热则重,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热,和中止痛,方用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5、湿热中阻证[六、中]

    1)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3)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4)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5)加减:

    1)寒热错杂者,可用半夏泻心汤。[]

    2)还可选用温胆汤、三仁汤等。[]

    6、瘀血停胃证

    1)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2)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3)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等。

    4)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大黄、甘草。

    5)加减:

    1)虚证可合四君子汤[]养血活血,或用调营敛肝饮。[]

    2)若呕血便黑而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无力者,属脾胃虚寒,脾不统血,町用黄土汤[]温脾摄血。

    3)若失血日久而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可用归脾汤[]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7、胃阴亏耗证

    1)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于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3)代表方:一贯煎[五、六、中](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4)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5)加减:

    1)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酌配左金丸。

    2)还可选用益胃汤、玉女煎等。[]

    3)肝阴亦虚者,用一贯煎。[]

    8、脾胃虚寒证

    1)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3)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4)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5)加减:

    1)若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以温中散寒,或用大建中汤[五、卫]建立中气。

    2)痛止之后,或阳虚而内寒不明显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五、卫]调理。

    3)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

    4)肾阳虚者,可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5)泛吐清水时,可与小牛夏加茯苓汤或苓桂术甘汤合方。[]

    6)兼见血虚者,可用归芪建中汤。[]

    7)胃脘坠痛,证属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8)胃强脾弱,上热下寒者,症见恶心、呕吐、嗳气、肠鸣、便溏或秘结,舌质淡,苔薄黄腻,脉细滑者,可选用半夏泻心汤、黄连理中汤或乌梅丸等以调和脾胃,清上温下。[]

    9)还可选用吴茱萸汤、厚朴温中汤等。[]

    附吐酸

    泛吐酸水,有寒热之分。但总以治肝为根本。

    《四明心法·吞酸》说:“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

    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甚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指出吐酸与肝胃有关。

    1、热证

    1)症状:吐酸而兼见心下烦,咽干,口臭,心烦,苔黄,脉弦数。

    2)治法:和中清热。

    3)代表方:左金丸[五、卫]、温胆汤[]加白螺丝壳、瓦楞子等。

    2、寒证[]

    1)症状:吐酸,胸脘胀闷,嗳气臭腐,苔白,脉多弦缓。

    2)治法:温养脾胃。

    3)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五、卫]合吴茱萸汤[]加减。

    3、胃虚[]

    1)症状:嘈杂而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舌淡脉虚。

    2)治法:健脾和胃。

    3)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等。

    4、血虚[]

    1)症状:嘈杂而兼见面萎唇淡,心悸,头眩,舌淡红,脉细。

    2)治法:补益心脾。

    3)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附嘈杂

    嘈杂是脘中饥嘈,或作或止。《景岳全书·嘈杂》说:“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怯,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其病因有胃热、胃虚、血虚之不同。

    1、胃热

    1)症状:嘈杂而兼见口渴喜饮,口臭心烦,苔黄,或见脉数。

    2)治法:和中清热。

    3)代表方:温胆汤加黄连、栀子等。

    2、胃虚

    1)症状:嘈杂而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舌淡脉虚。

    2)治法:健脾和胃。

    3)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等。

    3、血虚

    1)症状:嘈杂兼见面萎唇淡,心悸头眩,舌淡红,脉细。

    2)治法:补益心脾。

    3)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第二节 痞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

    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痞满,又称胃痞。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表邪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2、内伤饮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食滞内停,或痰湿中阻,气机被阻,而生痞满。

    3、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气机不畅,发为痞满。

    (二)病机

    1、基本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

    2、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3、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为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

    4、病理演变

    1)实痞日久,可由实转虚,或因正虚致病邪内侵,形成虚实夹杂。

    2)寒热转化,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3)痞满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可见吐血、黑便,亦可产生胃痛、积聚或噎膈等变证。

    二、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

    相同点:部位均在胃脘。

    不同点:胃痛以痛为主;痞满以痞为主。

    2、痞满与鼓胀

    相同点:均有自觉腹部胀满。

    不同点:

    1)主症不同: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

    2)病位: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

    3)按诊所见: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痞满与胸痹

    相同点:均可兼有胸膈不适,或脘腹不舒。

    不同点:

    1)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

    2)痞满: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所致,以心下痞满为主症,一般无胸痛症状。老年人如突然出现胃脘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而胃痞出现胸膈痞塞,满闷不舒则属兼症。

    4、痞满与积聚

    1)痞满:以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

    2)积聚:腹内可触及包块,时聚时散,或固定不移,或痛或胀。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1)实证: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

    2)虚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

    2、辨寒热

    1)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2)热证: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

    1、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2、虚证: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3、实证: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

    (三)证治分类

    1、实痞

    1)饮食内停证

    1)症状: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3)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4)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5)加减:

    A、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

    B、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C、还可选用大安丸、平胃散、枳术丸等。[]

    2)痰湿中阻证

    1)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3)代表方:平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4)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5)加减:

    A、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

    B、痰湿郁久化热而见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C、若胃气虚弱,痰浊中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益气和胃,降气化痰。[]

    D、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三仁汤等。[]

    3)湿热阻胃证

    1)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3)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4)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5)加减:

    A、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

    B、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4)邪热内陷[六、卫]

    1)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治法: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3)代表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4)常用药:大黄、黄连、枳实、厚朴、木香。

    5)肝胃不和证

    1)症状: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3)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四逆散[])加减。

    4)常用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5)加减:

    A、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合左金丸。[六、卫]

    B、若气郁明显,可用五磨饮子加减以理气导滞消胀。[]

    C、还可辨证选用四磨饮、化肝煎、柴胡疏肝散。[]

    2、虚痞

    1)脾胃虚弱证

    1)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3)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4)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5)加减:

    A、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合理中丸以温胃健脾。

    B、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C、若表邪内陷,出现虚实夹杂证候,症见心下痞硬,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补泻并用。[卫、中]

    D、若中虚较甚,可用甘草泻心汤。[六、卫]

    E、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六、卫]

    F、亦可选用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

    2)胃阴不足证[]

    1)症状: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3)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4)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香橼。

     

    第三节 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1、《内经》对呕吐的病因论述颇详,阐述了外感六淫皆可引起呕吐。尚指出呕吐与饮食停滞有关,同时对肝、胆、脾在呕吐发生中的作用等都有论述,奠定了本病的理论基础。

    2、仲景对呕吐的脉因证治阐发甚详,创立了许多至今行之有效的方剂,且指出呕吐有时是机体排除胃中有害物质的反应,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这类呕吐不可见呕止呕,邪去呕吐自止。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发生呕吐。但一般以受寒者居多。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或不洁,皆可伤胃滞脾,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病后体虚:脾胃素虚,或病后脾弱,或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脾胃虚弱,上逆成呕。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2、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

    3、病理性质: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其中又有阳虚、阴虚之别。

    4、病理演变

    1)虚实转化: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久病呕吐,多属正虚。

    2)发生亡阳、亡津之变: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人,面色苍白,肢厥不回,脉微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候。

    二、鉴别诊断

    1、呕吐与反胃

    相同点:均属胃部病变,系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成,都有呕吐。

    不同点:

    1)反胃多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人不化所致。表现为食饮入胃,停滞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古人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广义地讲,可属呕吐范畴。

    2)呕吐是因邪气干胃,或胃虚不降所致,一般吐无定时,实者食人即吐,或不食亦吐;虚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多吐出当日之食。

    2、呕吐与噎膈

    相同点:均与胃有关,都有呕吐。

    不同点:

    1)噎膈虽有呕吐症状,但以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人,或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是指咽食不能人胃,随即吐出。病在食道。伴有食人即吐时,则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2)呕吐病在胃。一般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多能治愈,预后良好。

    3、呕吐与呃逆

    1)共同点:病机均与胃气上逆有关。

    2)不同点: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致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1)实证: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

    2)虚证: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2、辨呕吐物[六、中]

    1)饮食停滞,食积内腐: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

    2)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呕吐苦水、黄水。

    3)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呕吐物为酸水、绿水。

    4)痰饮中阻,气逆犯胃:呕吐物为浊痰涎沫。

    5)胃气亏虚,运化失职:呕吐清水,量少。

    (二)治疗原则

    1、基本原则:和胃降逆。但也不能见呕止呕。

    2、实证: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

    3、虚证,健运脾胃、益气养阴等法。

    (三)证治分类

    1、实证

    1)外邪犯胃证

    1)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浮缓。

    2)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3)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4)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生姜。

    5)加减:

    A、如感受秽浊之气,突然呕吐,可吞服玉枢丹辟秽止呕。[五、六、卫]

    B、若暑湿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解暑化湿。[六、卫]

    C、若风热犯胃,伴有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加减。[]

    D、若暑热犯胃,壮热口渴,可用黄连解毒汤。[六、卫]

    2)食滞内停证

    1)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2)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3)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4)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5)加减:

    A、若积滞较多,腹胀便秘,可合小承气汤以导滞通便,使浊气下行。[五、卫]

    B、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为胃中积热上冲,可用竹茹汤清胃降逆。[五、六、卫]

    C、若食物中毒呕吐者,用烧盐方[六、卫、中]或瓜蒂散[]探吐,防止腐败毒物被吸收。

    D、还可辨证选用枳实导滞丸、枳术丸等。[]

    3)痰饮内阻证

    1)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2)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3)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常用药: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

    5)加减:

    A、若痰郁化热,壅阻于胃,胃失和降,出现头晕,心悸,少寐,恶心呕吐,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止呕。

    B、若痰浊蒙蔽清阳,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六、卫]

    C、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

    4)肝气犯胃证

    1)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2)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3)代表方:半夏厚朴汤[五、六、卫](四逆散[]、四七汤[])合左金丸[五、卫]加减。

    4)常用药:苏叶、厚朴、半夏、生姜、茯苓、大枣。

    5)加减:

    A、如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宜清肝和胃,辛开苦降,可酎加左金丸及山栀、黄芩等。

    B、若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可合小柴胡汤清热止呕。[]

    C若兼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六、卫]

    D、若气滞血瘀,胁肋刺痛,可用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六、卫]

    E、还可辨证选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六、卫]

    2、虚证

    1)脾胃气虚证[六、中]

    1)症状:食欲不振,食人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2)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3)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五、六、中]加减。

    4)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5)加减:

    A、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可用旋覆代赭汤。[六、卫]

    B、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六、卫]

    C、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六、卫]

    D、还可辨证选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

    2)脾胃阳虚证

    1)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3)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4)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5)加减:若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气上逆者,可用来复丹。[]

    3)胃阴不足证

    1)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2)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3)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4)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

    5)加减:还可辨证选用益胃汤,竹叶石膏汤等。[]

     

    第四节 噎隔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人即吐的疾患。

    1、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噎膈并称。

    2、《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3、明代《医学统旨》中提到:“酒面炙博,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脾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

    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嗜酒或过食肥甘辛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损;或粗糙发霉之物,损伤食管、胃脘而形成本病。

    2、七情内伤:忧思恼怒,损伤肝脾,气滞血瘀,阻滞食管、胃脘而成噎膈。

    3、久病年老[]:久病化源不足,胃脘枯槁;或年高精血气阴渐伤,痰气瘀阻而成本病。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阻隔于食管、胃脘,致食管狭窄;或津枯血燥,气虚阳微,食管干涩而致。

    2、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3、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期,以标实为主,久则以正虚为主,病情由轻转重。

    4、病理演变:

    1)由噎转化为膈。

    2)由实转虚,或阴损及阳。

    3)后期因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转为关格。为阴阳离决的表现。

    二、鉴别诊断

    1、噎膈与反胃

    共同点:皆有食人即吐。

    不同点:(1)病机:噎膈:多因阴虚燥热。

    反胃:多因阳虚有寒。

    2)症状噎膈: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

    反胃:食尚能人,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2、噎膈与梅核气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舒。

    不同点:(1)病机:噎膈:有形之物瘀阴于食道。

    梅核气: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

    2)症状:噎膈: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

    梅核气:仅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标本主次

    1)标实:当辨气结、痰阻、血瘀、热毒之不同。

    2)本虚:早期阴津枯槁为主,后期阴损及阳,可见气虚阳微。

    (二)治疗原则

    1、治标:初期重在治标,宣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五、六]之品。

    2、治本: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3、用药宜忌

    1)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

    2)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

    3)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

    4)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应以顾胃气为主。[]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1)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2)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3)代表方:启膈散加减。

    4)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

    5)加减:

    1)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陈皮,以加强化痰之功,或含化玉枢丹[]

    2)若呕吐食物与痰涎的混合物,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消痞。[]

    3)若痰气瘀结,痞塞满闷可用四七汤[六、卫]、温胆汤[六、卫]、来苏丹[]、导痰汤[]等。

    4)如津伤便秘,可配增液汤加白蜜[五、六]以助生津润燥之力,或暂用增液承气汤[]

    2、瘀血内结证

    1)症状: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大便坚如羊屎,舌质紫暗,少津,脉细涩。

    2)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3)代表方:通幽汤加减。

    4)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桃仁、红花、丹参、三七、五灵脂、乳香、没药、蜣螂虫、海藻、昆布、贝母。

    5)加减:

    1)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

    2)若气滞血瘀,胸膈胀痛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六、卫]

    3、津亏热结证

    1)症状:食物格拒不下,人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2)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3)代表方:五汁安中饮[五、卫]、沙参麦冬汤加减[六、中]

    4)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白蜜、竹茹、生姜汁、梨汁、藕汁、韭汁、半枝莲。

    5)加减

    1)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人即吐,吐物酸热者,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泻热存阴[]

    2)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但应中病即止,以免伤津。[五、卫]

    4、气虚阳微证

    1)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胱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治法:温补脾肾。

    3)代表方: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五、六]加减。

    4)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5)加减

    1)若中气下陷,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六、卫]

    2)若脾虚血亏,心悸气短者,可用十全大补汤。[]

    附反胃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张仲景《金匮孽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说:“跌刚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太平圣惠力·第四十七卷》则称之为“反胃”,后世也多以反胃名之。

    病因

    1、饮食不当,饥饱五日十,恣食生冷,损伤脾阳。

    2、忧愁思虑,损伤肝脾。

    3、房室劳倦,损伤脾肾。[]

    病机

    1、基本病机: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不化,停滞胃中,终至尽吐而出。

    2、病理演变:病久脾虚及肾,导致肾阳亦虚,命门火衰,则病情更为严重。

    分证论治

    1)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2)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3)代表方:丁香透膈散加减。

    4)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丁香、半夏、木香、香附、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

    5)加减:

    1)若面色胱白,四肢清冷,腰膝酸软。舌淡白,脉沉细,为久吐累及肾阳,可用附子理中丸[五、六]、右归丸[]之类。

    2)如唇干舌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是久吐伤津,胃液不足,气阴并虚,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吐,可用大半夏汤。[]

     

     

    第五节 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称“哕”或“哕逆”。

    1、《内经》首先提出病位在胃,并认识到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还提出了取嚏、惊吓等简易疗法,有一定实用价值。

    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三证辨治:属寒、属虚热、属实,为后世寒热虚实分类奠定了基础。

    3、张景岳将本病与咳逆、干呕等作了明确的区分。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当:过服寒凉,寒气蕴蓄于胃;或过食辛热,燥热内生,致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或肝郁克脾,滋生痰浊,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3、体虚病后:多种原因,损伤中气,或耗伤胃阴,致胃失和降;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肺处膈上,其气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于降,此一脏一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膈居肺胃之间,若肺胃之气失于和降,使膈肺问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则呃逆不止。

    2、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肺、肝、脾、肾有关。

    3、病理性质:

    1)有虚实之别:实证: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

    2)虚证:脾肾阳虚,或肖刚不足等正虚气逆所致。

    4、病理演变

    1)寒邪可损伤阳气,热邪可损阴耗液,转化为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证。

    2)气郁日久或手术可致瘀,血瘀亦可阻滞胃气。

    3)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后期严重阶段,多属“土败胃绝”的危候,极易生变。

    二、鉴别诊断

    1、呃逆与肝呕、嗳气

    共同点:病机均与胃气上逆有关。

    不同点:(1)呃逆: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2)干呕:系有声无物的呕吐。

    3)嗳气:即噫气,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有声之证。声音沉缓,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有“饱食之息”之称。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清生理病理。

    2、分清虚、实

    1)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气冲有力,连续发作,脉弦滑者,多属实证。

    2)呃声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气出无力,脉虚弱者,多为虚证。

    3、辨寒热

    1)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面青肢冷,舌苔白滑,多为寒证。

    2)呃声响亮,声高短促,胃脘灼热,口臭烦渴,面色红赤,便秘溲赤,舌苔黄厚,多为热证。

    (二)治疗原则

    1、基本原则:和胃降逆止呃。

    2、治法:

    1)实证:温中祛寒、清降泄热。酌加和胃降逆止呃。

    2)虚证:温补脾胃,生津养胃,降逆和胃。

    3)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1)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2)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3)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4)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茇、香附、陈皮。

    5)加减:还可辨证选用丁香柿蒂散[]、橘皮汤[]、橘皮干姜汤[]等。

    2、胃火上逆证

    1)症状: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2)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3)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4)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沙参(易原方人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

    5)加减:

    1)若腑气不通,脘腹痞满,大便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

    2)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攻下泻热。[六、中]

    3、气机郁滞证

    1)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2)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3)代表方:五磨饮子[五、六、中](旋覆代赭汤[])加减。

    4)常用药: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旋覆花、代赭石。

    5)加减

    1)若气逆痰阻,头目昏眩,时有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加二陈汤[]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2)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六、中]

    4、脾胃阳虚证

    1)症状: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3)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4)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5)加减:

    1)若呃逆不止,心下痞硬,可合用旋覆代赭汤以重镇和中降逆。[]

    2)若中气大亏,呃声低弱难续,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脉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五、六]

    3)若病久及肾,肾失摄纳,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可用肾气丸、七味都气丸等。[]

    4)还可辨证选用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5、胃阴不足证

    1)症状: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2)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3)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4)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橘皮、竹茹、枇杷叶、柿蒂。

    5)加减:

    1)橘皮竹茹汤益气和中,适用于胃气大虚,不思饮食之证。[]

    2)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可用麦门冬汤。

    3)若日久及肾,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肝肾阴虚,相火夹冲气上逆者,可用大补阴丸加减。[]

    第六节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有关。

    2、仲景对腹痛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提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并开创了腹痛辨证论治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外感风[]、寒、暑、热、湿邪,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可酿生食积、湿热、寒湿,导致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它如饮食不洁,肠虫滋生,攻动窜扰,腑气不通亦可作痛。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则气机阻滞而痛作。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则瘀血内生,亦可导致腹痛。

    4、阳气素虚:阳气亏虚,脉络失于温养,亦可形成腹痛。

    5、跌仆手术: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2、病位: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3、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实为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等邪气郁滞,不通则痛;虚为中脏虚寒,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于温养而痛。

    4、病理演变

    1)寒、热、虚、实转化,形成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

    2)气滞导致血瘀,血瘀亦可导致气滞。

    3)急性暴痛,治不及时,可致厥脱。

    4)邪气蕴结,或蛔虫内扰,可致腑气不通。

    5)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二、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

    相同点:两者均以疼痛为主症。

    不同点:部位及伴随症状不同

    1)胃痛: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纳差、恶心、嗳气、反酸、嘈杂、脘胀等胄痛见症。

    2)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恶心、嗳气、嘈杂等症在腹痛中较少见,常有腹胀,泄泻或便秘等。

    联系:胃处腹中,两病常关联。腹痛常伴有胃痛,胃痛亦时有腹痛。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1)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2)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

    3)霍乱之腹痛:与上吐下泻交作。

    4)蛔虫之腹痛:多伴有嘈杂吐涎,发作有时,或鼻痒,睡中 齿等症。

    5)腹痛: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内科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1)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

    2)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如肠痈之腹痛,痛在右少腹部,拒按明显,转侧不便,右足喜屈而畏伸;疝气之腹痛,是少腹痛引睾丸。

    3)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1)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2)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

    3)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4)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

    5)食积: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6)实证:多为暴痛,伴腹胀,呕逆,拒按,食后痛甚等。

    7)虚证:多为久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饥时痛甚。

    2、辨腹痛部位

    1)胁腹、少腹痛,掣及两胁,多属肝经病证。

    2)小腹痛及脐周:多属脾胃、小肠、肾、膀胱病证。

    (二)治疗原则

    1、基本原则:以“通”字立法。

    2、治疗方法: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实证祛邪疏导;虚证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久痛人络,用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内阻证

    1)症状: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3)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4)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

    5)加减:

    1)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属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宜用通脉四逆汤以温通肾阳。[五、卫]

    2)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为下焦受寒,寒滞肝脉,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宜用暖肝煎暖肝散寒。[五、六、卫]

    3)若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而又身体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五、六、卫]

    4)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五、六、卫]

    5)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六、卫]

    6)另外也可辨证选用附子理中丸、乌梅丸、温脾汤等。[六、卫]

    2、湿热壅滞证

    1)症状: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3)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4)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5)加减:

    1)如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六、卫、中]

    2)若小腹右侧疼痛,为肠痈病,可用大黄牡丹皮汤。[卫、中]

    3)另外还可辨证选用厚朴三物汤、枳实导滞丸等。[卫、中]

    3、饮食积滞证

    1)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2)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3)代表方: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4)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4、肝郁气滞证

    1)症状: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芍药、甘草、川芎。

    5)加减:

    1)若腹痛肠鸣,气滞腹痛者,可用痛泻要方。[六、卫、中]

    2)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六、卫、中]

    5、瘀血内停证

    1)症状: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2)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3)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4)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当归、川芎、赤芍、甘草、延胡索、蒲黄、五灵脂、香附、乌药、青皮。

    5)加减:

    1)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可用桃核承气汤。[六、卫、中]

    2)若胁下积块,疼痛拒按者,可用膈下逐瘀汤。[六、卫]

    6、中虚脏寒证

    1)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3)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4)常用药:桂枝、干姜、附子、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党参、白术。

    5)加减:

    1)若腹中大寒,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沮中散寒。

    2)若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汤。

    3)若大肠虚寒,飘冷便秘者,可用温脾汤。[六、中]

    4)若中气大虚,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六、卫、中]

    5)还可辨证选用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等。[六、卫]

     

    第七节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1、《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指出本病的病因与饮食、起居、情志有关,病变脏腑在脾胃与大小肠。

    2、汉唐方书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病,而对泄泻的沦述概括为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3、《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亡,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寒湿暑热等从表人里,使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误食馊腐不洁,化生寒湿、湿热、食滞,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运化失常,遂致本病。

    4、脾胃虚弱[五、六]: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浊不分,

    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五、六]:年老久病,或房室无度,致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成泄泻。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脾虚湿盛[](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1)外邪之中以湿邪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运化无力,升降失职,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其他邪气需与湿气兼夹,方易成泻,此即《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

    2)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主运化升清,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化生内湿,混杂而下,或清气不升,清气在下,则生泄泻。肝肾等脏腑病变所引起的泄泻,只有影响脾之运化,才可能致泻。

    3)另外,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关系也十分密切,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可产生内湿,又容易感受外湿,均可形成脾虚湿盛。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3、病理性质

    1)有虚实之别:由寒湿、湿热、食积导致的泄泻属实;由脾虚、肾虚导致的泄泻属虚;肝旺乘脾导致的泄泻多属虚实夹杂。

    2)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可夹寒、夹热、夹滞、夹表。

    4、病理演变

    1)由实转虚: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

    2)脾病及肾,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

    3)若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毒甚者尤然。[]

    二、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

    共同点: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均在肠胃,均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都有大便次数增加,粪质清稀。

    不同点:

    1)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如有腹痛,多与肠鸣腹胀并见,泻后痛减。

    2)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其腹痛多与里急后重同时并见,其痛便后不减。

    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有先泻而转痢者,亦有先痢而转泻者。

    2、泄泻与霍乱

    共同点:均有大便次数增加,粪质清稀。

    不同点:霍乱,来势急骤,先突然腹痛,继则上吐下泻并作,常伴恶寒、发热,易于伤津脱液,发生转筋,腹中绞痛,或津竭阳衰而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1)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

    2)虚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小便利,口不渴。

    2、辨寒热

    1)寒湿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

    2)湿热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二)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2、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佐以疏解、清暑、消导。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

    3、久泻:健脾、温肾或抑肝扶脾,结合升提、固涩。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重伤阴液。

    4、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医宗必读·泄泻》治泻九法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1、暴泻

    1)寒湿泄泻

    1)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疫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2)治法:散寒化湿。

    3)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4)常用药: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丸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用荆防败毒散。[]

    5)加减:

    A、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用荆防败毒散。[]

    B、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加服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C、若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肢体倦怠,苔白腻,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淡渗分利。

    D、亦可选用五苓散等。[]

    2)湿热泄泻

    1)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治法:清热利湿。

    3)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4)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木香、甘草、车前草、苦参。

    5)加减:

    A、若湿邪偏重,症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燥湿宽中。[五、卫]

    B、本型还可辨证选用清中汤等。[]

    C、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六、中](黄连香薷饮[])合六一散[六、卫、中]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六、卫、中]

    3)食滞肠胃证

    1)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治法:消食导滞。

    3)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4)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谷芽、麦芽。

    5)加减:

    A、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

    B、还可辨证选用小承气汤,木香槟榔丸等。[]

    2、久泻

    1)脾胃虚弱证

    1)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3)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4)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十二。

    5)加减:

    A、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可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六、卫、中]以温中散寒。

    B、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2)肾阳虚衰证

    1)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治法:温肾健脾,田涩止泻。

    3)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4)常用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附子、炮姜。

    5)加减:

    A、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或合用补中益气汤[],滑脱不尽者,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五、六、卫]

    B、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

    C若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卫、中]

    D、若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表现寒热错杂证候,可改服乌梅丸方。[卫、中]

    E、还可以辨证选用右归丸、肾气丸等。[]

    3)肝气乘脾证

    1)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2)治法:抑肝扶脾。

    3)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4)常用药: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5)加减:

    A、若脾气虚弱者,可加服参苓白术散。[]

    B、证情平稳时,可服逍遥丸善后。[]

     

    第八节 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

    1、《内经》谓之肠。

    2、《难经》谓之大瘕泄。

    3、《诸病源候论》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

    4、《千金要方》将痢疾称滞下。

    5、金元时代,已知本病能相互传染,因而有时疫痢之名。

    6、刘河间在痢疾治疗方面,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原则。

    7、喻嘉言对痢疾兼有表证者,提出了解表以止痢的“逆流挽舟”法。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感受暑湿、疫毒、湿热,蕴于肠腑,气血阻滞,化为脓血,可形成本病。

    2、饮食不节(洁):饮食不节,或误食馊腐不洁,致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二)病机

    1、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肠络受伤。疫毒、湿热、寒湿壅塞肠中,腑气窒滞,气滞血阻,气血与邪气相搏结,肠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闭塞滞下,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2、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

    3、病理性质:初期多实证,为疫毒、湿热、寒湿壅塞肠中所致。日久由实转虚形成虚实夹杂证,形成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或噤口痢。

    4、病理演变

    1)急性暴痢转为慢性久痢

    1)若痢疾迁延,失治或误治,收涩过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则痢疾时发时止,形成休息痢。

    2)若久痢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过用寒凉,克伐中阳,则形成虚寒痢。

    3)若因热毒损伤阴津,或久痢伤阴,则成阴虚痢。

    4)若因湿热疫毒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致下痢而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则成噤口痢。

    2)下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证。

    二、鉴别诊断

    痢疾与泄泻:见泄泻病篇。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暴,察虚实主次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

    1)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

    2)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热偏重

    1)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至紫连云港,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饮,或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

    2)大便排出赤白,色晦暗,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滑脱不尽者,属虚寒。

    3、辨伤气、伤血一般不能通过痢色辨寒热,而主要用来辨气血

    1)痢下白冻,白多赤少,多属气分。

    2)痢下赤冻,或赤多白少,为邪伤血分。

    3)赤白相杂,为湿热并重,气血俱伤。

    (二)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兼烦躁、昏迷、痉厥者,宜清热解毒,辅以开窍镇痉。

    2、治法

    1)痢疾初起属实证、热证者:清热化湿解毒,兼以调气行血导滞;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外疏内通;夹食滞者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

    2)久痢虚证、寒证: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

    3、用药宜忌

    1)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2)顾护胃气,应贯穿于痢疾治疗过程的始终。

    (三)证治分类

    1、湿热痢

    1)症状: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3)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4)常用药: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金银花、肉桂。

    5)加减:

    1)若食积化热,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行气导滞,泻热止痢,乃通因通用之法。[五、中]

    2)痢疾初起,若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痛者,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

    3)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五、卫、中]

    4)如表证已解,痢犹未解,可用香连丸以调气清热。[五、卫]

    5)兼夹食滞,症见痢下不爽,嗳腐吞酸,腹部胀满,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用木香槟榔丸,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五、卫]

    6)如痢下较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白头翁汤以清热解毒。[]

    2、疫毒痢

    1)症状: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3)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六、中]加减。

    4)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金银花、地榆、牡月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

    5)加减:

    1)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可合芍药汤。[]

    2)积滞甚者,痢下臭秽难闻,腹痛拒按者,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浊,消积下滞。[]

    3)如见烦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弦细,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人心营,病势危急,药用上方加羚羊角、鲜生地等,再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镇痉。[五、六]

    4)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舌质红,苔黄糙,脉细数,属热毒深入营血,神昏高热者,用犀角地黄汤[卫、中]或另服大黄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丸[]或紫雪丹[]以清营凉血开窍。

    5)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黯,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以益气固脱。[卫、中]

    3、寒湿痢

    1)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3)代表方:胃苓汤[五、卫](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六、中])加减。

    4)常用药:藿香、苍术、牛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

    5)加减:

    1)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2)湿邪偏重,白痢如胶冻、如鼻涕,腹胀满,里急后重甚者,用胃苓汤加减以温中化湿健脾。[]

    3)若兼表证者,可合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

    4、阴虚痢

    1)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2)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3)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4)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

    5、虚寒痢

    1)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2)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3)代表方: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4)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

    5)加减:

    1)如服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疗效不显,宜酌用附子理中汤[]

    2)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五、卫]

    6、休息痢

    1)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2)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3)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4)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5)加减:

    1)休息痢缓解期证属脾虚弱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2)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可用《千金》温脾汤加减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五、六]亦可用附子理中汤。[]

    3)若脾阳虚衰,肢体浮肿,可用苓桂术甘汤。[]

    4)若脾病及肾,大便滑脱不禁,可合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5)若久痢顽固不愈,证见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用乌梅丸虚实兼顾,寒热并治。 [五、卫)

    6)休息痢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次15粒,每天服3次,胶囊分装或用龙眼肉包裹,饭后服用,连服710天,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

    7)若症见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者,属瘀血内阻,用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可与六君子汤间服以补益脾胃,攻补兼施。[]

    7、噤口痢

    1)实证

    1)症状:下痢而不能进食,或呕逆不食,胸闷、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泄热和胃,苦辛通降。

    3)代表方:开噤散加减。

    4)常用药:黄连、石菖蒲、茯苓、石莲子、陈皮、半夏、陈仓米、荷叶蒂。

    5)加减:倘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与服,再予前方。

    2)虚证

    1)症状:呕恶不食,或食人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

    2)治法:健脾和胃。

    3)代表方: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

    4)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石菖蒲、姜汁。

    5)加减:如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为病势危重,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以益气回阳救逆。

     

    第九节 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1、仲景对本病有阴结、阳结、脾约等名称,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下诸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有的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治疗便秘所常用。

    2、《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将便秘分为“实闭、虚闭、热闭、冷闭”四种类型,并分别列出各类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肠胃积热,或阴寒凝滞,胃肠传导失司,形成便秘。

    2、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通降失常,大便秘结。

    3、年老体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阴亏则肠道失荣,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导致大便艰涩。

    4、感受外邪:寒邪可凝滞胃肠,形成冷秘。热邪耗伤津液,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肠道传导失司。

    2、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3、病理性质:寒、热、虚、实。实者包括热结、气滞、寒凝[六、中]引起热秘、气秘和冷秘[六、中];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六、中]和阳虚的不同。

    4、病理演变

    1)虚实之间转化,可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

    2)日久可形成痔疮等肛肠疾病。

    二、鉴别诊断

    1、便秘与肠结[]

    相同点:两者均有大便秘结不通。

    不同点:

    1)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及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2)便秘:多为慢性久病,由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难行,可有矢气及肠鸣音,或有呕心欲吐,食纳减少。

    2、便秘与积聚[]

    相同点:均可出现腹部包块。

    不同点:

    1)便秘常出现在小腹左侧,多能触及条索状物,其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或经灌肠后消失或减小。

    2)积聚则腹部各处均可出现,形状不定,包块与排便无关。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1)实者多由燥热、寒结、气滞所引起

    1)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肛门灼热,舌苔黄燥或垢腻,属燥热内结。

    2)粪质干结,排出艰难,舌淡苔白滑,多为阴寒凝滞。

    3)粪质不甚干结,排出断续不畅多为气滞。

    2)虚者由气血阴阳亏虚引起

    1)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多为气虚。

    2)大便干或不干,伴四肢不温,腰膝冷痛者,属阳虚便秘。

    3)大便干结,伴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者,属血虚。

    4)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为阴津亏少。

    (二)治疗原则

    1、基本原则:通下为主[]。但不可单纯用泻下药。

    2、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六、中]、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

    3、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六、中]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证治分类

    1、实秘

    1)热秘

    1)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3)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4)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5)加减:

    A、舌质红而干,便结不通,可用增液汤增水行舟。[]

    B、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甚则可用当归龙荟丸[六、卫]清肝泻火。

    C、若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五、六、中]

    D、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六、中]

    E、尚可辨证选用黄龙汤、凉膈散等。[]

    2)气秘

    1)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梗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2)治法:顺气导滞。

    3)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4)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5)加减:由肺气不降所致者,可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3)冷秘[六、中]

    1)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2)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3)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大黄附子汤[])加减。

    4)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2、虚秘

    1)气虚秘

    1)症状: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2)治法:益气润肠。

    3)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4)常用药: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5)加减:

    A、若排便困难,腹部坠胀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五、六、中]

    B、若气息低微,懒言少动者,可加用生脉散补肺益气。[]

    C、若肢倦腰酸者,可用大补元煎补益肾气。[卫、中]

    2)血虚秘

    1)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2)治法:养血润燥。

    3)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4)常用药: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5)加减: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可用五仁丸润滑肠道。

    3)阴虚秘[六、中]

    1)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法:滋阴通便。

    3)代表方:增液汤加减[六、卫、中]

    4)常用药:玄参、麦冬、生地、油当归、石斛、沙参。

    5)加减:

    A、若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可用益胃汤。

    B、若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六、卫、中]

    C、若阴亏燥结,热盛伤津者,可用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

    4、阳虚秘

    1)症状: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2)治法:温阳通便。

    3)代表方:济川煎。

    4)常用药:肉苁蓉、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5)加减:

    A、亦可选用半硫丸[五、六]、附子理中丸[]、四神丸[]

    B、阴虚积滞,腹中冷痛,拘急拒按,可选用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C、若心腹绞痛,口噤暴厥,属大寒积滞者,可用三物备急丸以攻遂寒积。[]

    此外,尚可选用外导法,如伤寒论蜜煎导法等。还可采用食饵疗法、运动、定时登厕、保持心情舒畅等。

    posted @ 2009-03-02 19:45  ChaunceyHao  阅读(26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 汽车羊毛坐垫长毛
  • 车垫四季通用
  • 御车宝
  • 凯美瑞坐垫四季通用
  • 手编冰丝坐垫
  • 珍珠戒指新款
  • 汽车皮坐垫四季垫
  • 汽车四季坐垫新款
  • 汽车皮坐垫四季通用
  • 汽车羊毛坐垫短毛
  • 包女
  • 汽车亚麻坐垫包邮
  • 汽车布坐垫
  • 汽车布坐垫套
  • 紫风铃亚麻四季坐垫
  • 蒙奇奇汽车
  • 蒙奇奇汽车毛绒坐垫
  • 蒙奇奇坐垫三件套
  • 尼罗河车坐垫
  • 尼罗河手编坐垫
  • 尼罗河四季垫
  • 羊剪绒坐垫
  • 牧宝冬季坐垫
  • 牧宝四季垫正品
  • 牧宝羽绒坐垫
  • 牧宝汽车垫羊毛
  • 高压洗车机
  • 高压洗车器
  • 高压洗车水泵
  • 高压洗车泵
  • 熊猫洗车
  • 洗车器高压220v
  • 洗车器便携高压
  • 高压水枪洗车机
  • 220v高压水枪洗车机
  • 家用洗车水枪高压枪
  • 汽车洗车水枪
  • 虎贝尔洗车水枪
  • 水枪头洗车
  • 洗车水枪水管
  • 洗车水枪套装
  • 洗车水枪接头
  • 佳百丽洗车水枪
  • 洗车工具套装
  • 洗车用品工具
  • 家用洗车工具
  • 汽车洗车工具
  • 洗车设备工具
  • 洗车刷子
  • 现代途胜保险杠
  • 现代新胜达保险杠
  • 保险杠车贴纸
  • 后保险杠车贴纸
  • 前保险杠车贴
  • 雨燕保险杠
  • 后保险杠贴纸
  • 前保险杠贴纸
  • 汽车保险贴纸
  • rav4后保险杠
  • 专业运动文胸htc c715e evo design 4g
  • htc evo 4g a9292
  • htc x515m g17 evo 3d
  • htc one x s720e
  • htc x920e
  • 名牌手表男正品
  • povos 奔腾 pffn3003苏泊尔电热水壶正品
  • tcl tcl电热水壶ta-kb181a
  • 乔邦181j
  • 乔邦不锈钢电热水壶
  • supor 苏泊尔 swf15j3-150
  • 逸动空气滤芯
  • 空气压缩机喷漆
  • 德国车载空气净化器
  • sr927w手表电池
  • cartier手表蓝气球
  • 机械手表男士名表
  • anne klein手表
  • 手表柜台展示柜
  • 女士皮带 头层牛皮
  • 女士皮带 头层纯牛皮
  • jeep皮带 纯牛皮
  • 女皮带 真皮 牛皮
  • 女士皮带 真皮
  • 头层牛皮皮带
  • 女士皮带 时尚
  • 真皮皮带头层牛皮女
  • 女士皮带 包邮
  • 皮带条 头层牛皮
  • 女士皮带 时尚 宽
  • 头层牛皮纯铜扣皮带
  • 女士皮带 纯牛皮
  • 女士皮带头层纯牛皮
  • 女士皮带头层牛皮
  • jeep皮带纯牛皮
  • 女皮带真皮牛皮
  • 女士皮带真皮
  • 女士牛皮皮带包邮
  • 女士皮带时尚
  • 三星微单镜头
  • 三星单反镜头
  • 三星50-200镜头
  • 三星7100镜头保护膜
  • 三星i9210
  • 三星i9210手机套面包蛋糕酸奶机
  • 鸡蛋牛奶面包干饼干
  • 面包片饼干
  • 摩托车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