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作业第六次——事后诸葛亮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fzu/2019FZUSEZ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fzu/2019FZUSEZ/homework/10151
团队名称 <十分宠爱>
这个作业的目标 <总结软件开发过程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正文 https://www.cnblogs.com/shifenchongai/p/12045996.html
其他参考文献

设想和目标

1.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如今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养了宠物却不了解宠物的习性的问题。它是一款主打科普萌宠知识的app。典型用户就是宠物爱好者,典型场景就是

2. 我们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 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么? 原计划达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么?)

原计划的功能基本都完成了,也按照原计划的时间交付了,但是用户数量目前还比较少。

3. 和上一个阶段相比,团队软件工程的质量提高了么? 在什么地方有提高,具体提高了多少,如何衡量的?

和上个阶段比,大家对于软件开发的流程和技术更为熟悉了,开发过程进行的更为流畅了,质量也提高了,在速度和质量上,通过文档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

4. 用户量,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暂时还没有向用户推广。

计划

1.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用于计划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

2. 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同事们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对于不同的意见一般通过讨论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

3. 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基本全部完成。

4. 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没有

5.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项目的标准都是通过开会讨论来定义衡量的,如果实现过程中出现问题会相应调整。

6.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没有完全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初期大家对于相关的开发技术工具不大熟悉,开发进程较为缓慢,后期熟练了之后效率才赶上来了。对于社区中留言的设计没有很好的考虑到用户的行为,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7.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有,休息,休息之后做事更有精力了。

8.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

将来希望合理规划每天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加班。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学到了前后端的开发、交互,数据库的搭建,服务器的部署,ui界面的设计,需求分析等
如果重来一遍,我们在需求分析会再多下点功夫,定义好用户的需求和可实现的功能。还要合理安排好工作时间,开会时间,休息时间。

资源

1.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资源基本都是够的,后端有两位有开发经验的大佬,就是前端大家对于这块都比较陌生,熟悉前端开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

2.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开发经验的问题,我们只进行粗略的估计,精度会稍微差点,实际时间花费的比较多。

3.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测试是有我们组的一位大佬负责的,他做这个好像游刃有余的,对于美工设计等,我们分配的人手比较充足,所以实现过程中也没遇到什么问题。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开发过程中忽略了前端开发的困难,没有给到足够的资源,导致拖延了软件开发的进度,如果重来的话,会多多关注前端这一块的资源投入。

设计/实现

1.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设计工作是现有团队共同完成需求分析报告,然后有项目经理和美工实现ui设计,他们都做的很好,也按时完成了。

2.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有遇到,都是在开会时讨论解决的。

3.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有进行单元测试,这样可以减少后期合并时的工作量。现在的uml文档会更加明确,因为队友的对于它的使用更为熟悉了,相互之间表达更加明确了。

4.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动态掉bug还是有挺多的,可能是因为后期合并时太过于匆忙,以及对于测试的资源投入不足导致的。还好在后面改进了

5.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代码复审由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开始时规定的设计文档。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对于单元测试要再多花一些心思,尤其是后期合并时前后端的交互需,这样可以减少bug的数量提高软件的性能。

测试/发布

1.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有,我们的测试工作由后端的一位同学负责。

2.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3.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Visual Studio等

4.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软件测试由测试人员进行性能测试,从软件实际运行结果来看有一些效果,不过对于测试的投入还要更多一些。

5.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改了某个页面的小细节,突然整个页面崩掉了。还有很多。。。过程很艰辛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对于软件的测试可以尝试使用更为专业的工具。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1.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团队的角色有大家自愿选择来确定的,这样可以让大家都在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工作。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编码能力不强的同学占主要工作量。

2.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有,大家有问题都会在开会时提出讨论,部分有开发经验的同学也会帮助其他没有经验的人熟悉开发技术。

3.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出现这种问题时,一般都是通过开会讨论决定的。大家也会及时到位。

组长的总结

由于产品1.0版本有很多不足,后面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多,所以在第二次冲刺中大家都很明确还有什么不足,还需要完善什么,非常有目的性。身为组长,也更加明确谁该干什么。大家在最后冲刺阶段也陷入了疲软期,但是身为厚脸皮的组长怎么能放过他们呢😼,一次次说好不肝,但每次都坐到沈茶打烊(零点),在验收前一晚,在35号楼下肝到3点,终于成功打包处令人满意的apk。
最后一次冲刺从功能完成度来说,没有添加太多。这次冲刺主要在发现bu修复bug,尽量在演示的时候不要出差错。
这次冲刺也让大家意识到线下合作有多重要,当发现什么问题,可以面对面和队友交流,因为有些问题在网上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
通过这次软工实践,我们大家感谢彼此,组长感谢各位组员的带飞之恩,从零基础接触新技术的组员感谢大佬不嫌麻烦的帮助之恩,大家很幸运遇见彼此。

这是大家在沈茶肝的时候组长随手一拍,虽然没有包含所有人,但很真实

团队贡献度分配

成员名称 贡献比
林华伟 6%
陈志超 14%
闫佳豪 14.5%
伍裕荣 11%
张辉 7%
罗爱玥 7%
郑学贵 14%
胥鹏 6%
李斯文 9%
李享 12.5%
posted @ 2019-12-15 21:18  十分宠爱  阅读(250)  评论(8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