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Omdia 6G前瞻与非地面网络(NTN)

一段话总结:6G预计于2027-2030年部署,2037年成为主导技术,行业对10年迭代周期存在争议(欧美倾向打破,亚洲加速创新)。Omdia预测,2030年6G RAN投资达$40亿,订阅量2.89亿;2035年RAN投资增至$250亿,订阅量达35亿(占全球22.3%)。6G将实现更高容量、速率、低延迟,支持卫星-移动融合、AI原生空口,推动跨行业合作,但需解决成本、频谱分配、可持续性等挑战。区域上,亚洲将主导6G市场(占比超70%),美洲次之(30.2%),欧洲较慢(16.4%)。技术上,6G更可能渐进式演进(兼容5G),而非革命式变革,标准制定(3GPP Release 20/21)、频谱(THz及7-15GHz)和AI整合是关键。

思维导图

## **催化剂(Catalyst)**
- 时间线争议:2027-2030部署,2037主导;10年周期适用性存疑(欧美倾向打破,亚洲加速创新)
- 技术目标:更高容量、速率、低延迟、安全性;卫星整合、AI原生支持
- 核心挑战:定义目标、成本效率、频谱分配、可持续性量化
## **Omdia观点**
- 关键预测:2030年RAN投资$40亿/订阅2.89亿;2035年$250亿/35亿订阅
- 成功因素:用户体验(按需质量)、跨行业协作(电信+卫星等)
## **预测与调查结果**
- RAN投资:2030年$40亿(早期部署),2035年$250亿(与移动 capex 对齐)
- 订阅量:2035年占比22.3%,增速慢于5G(因IoT占比高、用户付费意愿低)
- 区域分布:亚洲(超70%)→ 美洲(30.2%)→ 欧洲(16.4%)→ 中东非洲(<5%)
## **市场背景**
- 标准制定:3GPP 2024启动6G研究(Release 20),2029年Release 21冻结
- 频谱:涵盖现有频段(sub-6GHz)+新频段(7-15GHz、THz),WRC-27分配IMT频谱
- 全球政策:中美欧日韩等主导,共性(AI、传感、可持续性)与差异(应用范围、机器人用途)
- 技术整合:卫星-移动融合(3种模式)、AI-RAN演进(多用途平台、AI原生空口)

详细总结

一、6G发展背景与核心争议

  1. 时间线与迭代周期

    • 部分预测6G于2027-2030年部署,2037年成为主导技术,但行业对“10年一代”周期存争议:欧美倾向缩短周期,亚洲则加速创新以争夺全球领先地位。
    • Omdia预测:2030年6G RAN投资达$40亿,订阅量2.89亿;2035年RAN投资增至$250亿,订阅量达35亿(占全球移动订阅22.3%)。
  2. 技术目标与定位

    • 6G将实现更高系统容量、数据速率、安全性,更低延迟,支持更多原生用例(如沉浸式通信),并通过卫星整合扩展覆盖范围(天地一体化网络)。
    • 行业争议:6G是“演进”还是“革命”?更可能渐进式演进(需兼容5G、控制成本),而非激进变革(运营商面临成本与 monetization 压力)。

二、关键预测与区域差异

  1. RAN投资趋势

    • 2029年启动早期部署(少量站点),2030年正式投入$40亿;2035年达$250亿,但占移动 capex 比例低于5G(运营商更多投入云与AI)。
    • 驱动因素:技术领先争夺(“全球首个”头衔)、网络升级需求(2030-2035年运营商需未来-proof网络)。
  2. 订阅量与增长限制

    • 2035年订阅量35亿,但增速慢于5G,原因包括:用户对5G溢价意愿低(6G更甚)、运营商5G投资回报不足、IoT设备升级慢、市场成熟度高(新增用户少)。
  3. 区域分布

    • 亚洲:占全球6G订阅超70%(2035年达区域总订阅26.8%),因中国、印度早期部署及设备普及。
    • 美洲:美国、巴西领先,2035年占比30.2%。
    • 欧洲:16.4%(受运营商谨慎投资、用户热情低限制)。
    • 中东非洲:<5%(多数地区2035年仍无6G服务)。

三、技术核心与挑战

  1. 核心技术特点

    • 频谱扩展:首次引入THz频段(100-300GHz,支持1Tbps/用户),同时依赖7-15GHz中频段(广覆盖)及现有sub-6GHz频段。
    频谱类型 频率范围 覆盖范围 核心用途
    现有低/中频段 <1GHz;3-6GHz 30km;3km 基础覆盖
    新中频段 7-15GHz 1km 沉浸式通信(覆盖+容量)
    THz频段 100-300GHz <100m 超高速传输、传感
    • 卫星-移动融合:3种模式推进天地一体化(见下表)。
    模式 服务案例 频率 band 优势 挑战
    专有卫星+双模手机 苹果iPhone 14(Global Star) L/S band 快速上市 非标准,限制规模化
    新卫星+未改装手机 Starlink短信(美国) 移动网络频段 覆盖海量用户 部署成本高、监管障碍
    3GPP标准(NTN) 中国移动测试 ITU分配MSS频段 生态共享,潜力大 需培育生态系统
    • AI整合:AI原生空口(AI-AI)为核心支柱,RAN平台从单用途演进为多用途AI-RAN(支持预测性处理、L1层AI优化)。

四、标准与全球政策

  1. 标准制定

    • 3GPP:2024年启动首项6G研究(Release 20),2027年Release 21产出首份技术规范,2029年冻结。
    • ITU:2023年通过6G愿景框架,定义6大能力(如感知、AI通信)和6大场景(如泛在覆盖)。
  2. 全球政策异同

    维度 共性 差异
    技术需求 增强5G能力(eMBB、URLLC)、泛在连接 范围不同(纯地面vs.海/空/天)
    新能力 AI/ML嵌入设计,强调传感、定位 机器人用途不同(家用辅助vs.工业效率)
    可持续性 提及能效、减碳 approach 差异大(如数字包容与否)

五、核心挑战

  • 定义6G目标与优先级(用例是否超越5G垂直行业)。
  • 频谱分配与共享(THz成本、中频段管理)、卫星网络成本效率。
  • 可持续性量化(关键指标如碳排放)、跨行业协作(电信+卫星+垂直行业)。

关键问题

  1. 问题:6G更可能是“演进”还是“革命”?为何?
    答案:更可能是渐进式演进。原因包括:运营商已面临5G的成本与 monetization 挑战,6G需控制成本并实现与5G的无缝过渡(含向后兼容);激进变革风险高,而渐进式发展更易平衡技术升级与商业可行性。

  2. 问题:亚洲为何能主导6G市场(占比超70%)?
    答案:亚洲区域对6G创新的推动更积极(以成为全球领导者为目标),早期商业部署(如中国、印度2029年启动)和广泛的设备可用性加速用户 adoption;同时,亚洲移动市场规模大,为6G提供了庞大的潜在用户基础。

  3. 问题:6G在频谱资源方面面临哪些核心挑战?如何应对?
    答案:挑战包括:THz频段的成本与覆盖限制、频谱分配与共享机制不明确、中频段(7-15GHz)的管理需求。应对措施:WRC-27将分配6G的IMT频谱,优先推进中频段部署;探索频谱共享、交易、 sublicense 模式;在拥堵区域采用拍卖,在非拥堵区域简化共享,或通过覆盖 credits 降低拍卖成本。

整合非地面网络(NTN)以实现泛在覆盖是6G发展的关键方面。泛在覆盖被确定为6G的六大关键使用场景之一,其实现依赖于非地面网络与地面网络(TN)的融合。

非地面网络已成为5G-Advanced标准化的内容,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正利用卫星直连蜂窝(D2C)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卫星直连移动服务主要有三种方式:

  • 专有卫星与双模手机结合:通过苹果iPhone 14及后续机型搭配全球星星座,在17个国家提供短信服务;在中国和香港,通过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和高端智能手机提供相关服务。其使用L频段(1.4GHz)或S频段(2GHz)等卫星频段,能快速推向市场,为旗舰和高端智能手机增添价值,但非标准解决方案会限制未来的演进和规模经济。
  • 新型卫星与未改装手机结合:通过星链星座在美国和新西兰提供短信服务,并将扩展到更多国家,升级为语音和数据服务。AST太空移动公司正与领先服务提供商合作,测试通过卫星进行视频通话。该方式使用移动网络频段,如美国市场的PCS频段(1.9GHz),能够覆盖大量已安装的智能手机用户,但部署新卫星星座需要时间和投资,且在移动频段复用方面面临监管挑战。
  • 3GPP NTN:基于3GPP标准,中国移动等少数服务提供商正在测试该技术。它使用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为移动卫星服务(MSS)分配的频段,如S频段(2GHz),通过共享全球移动电话生态系统,具有清晰的演进路径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样需要时间和投资来部署新卫星星座并培育生态系统。

非地面网络与地面网络的这种融合,有望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到更多环境,使6G能够在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海洋和空域等区域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泛在连接。

posted @ 2025-07-08 15:23  stardsd  阅读(91)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