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动力学方程的张量描述
基本方程是:
平衡方程:
\[\sigma_{ij,j} + f_i - \rho u_{i,tt} - \mu u_{i,t} = 0 \quad 在V域内
\]
几何方程:
\[\epsilon_{ij} = \frac{1}{2}(u_{i,j} + u_{j,i}) \quad 在V域内
\]
物理方程:
\[\sigma_{ij} = D_{ijkl}\epsilon_{kl} \quad 在V域内
\]
边界条件:
\[u_i = \bar{u}_i \quad 在 s_u边界上
\]
\[\sigma_{ij}n_j = \bar{T}_i \quad 在s_{\sigma}边界上
\]
初始条件:
\[u_i(x,y,z,0) = \bar{u}_i(x,y,z)
\]
\[u_{i,t}(x,y,z,0) = \bar{u}_{i,t}(x,y,z)
\]
2. 解释
\(\sigma_{ij}\)应力张量
应力张量是一个二阶张量,包含六个独立的分量(因为它是对称的),表示为:
-
正应力:
- \(\sigma_{xx}\): x方向上的正应力
- \(\sigma_{yy}\): y方向上的正应力
- \(\sigma_{zz}\): z方向上的正应力
-
剪应力:
- \(\sigma_{xy}\): xy平面内的剪应力
- \(\sigma_{xz}\): xz平面内的剪应力
- \(\sigma_{yz}\): yz平面内的剪应力
\(\sigma_{ij}\)分量描述
\[\sigma = \begin{bmatrix}
\sigma_{xx} & \sigma_{xy} & \sigma_{xz} \\
\sigma_{yx} & \sigma_{yy} & \sigma_{yz} \\
\sigma_{zx} & \sigma_{zy} & \sigma_{zz}
\end{bmatrix}
\]
$ \sigma_{xx} $
\[\sigma_{xx} = \lambda (\epsilon_{xx} + \epsilon_{yy} + \epsilon_{zz}) + 2\mu\epsilon_{xx}
\]
- 体积变形项:\(\lambda (\epsilon_{xx} + \epsilon_{yy} + \epsilon_{zz})\) 表示由于体积变化(即所有方向上的正应变之和)引起的应力贡献。这个项反映了材料抵抗体积改变的能力。
- 形状变形项:\(2\mu\epsilon_{xx}\) 表示仅由 \(x\) 方向上正应变 \(\epsilon_{xx}\) 引起的应力,反映了材料抵抗形状改变的能力。
\(\sigma_{yy}\)
\[\sigma_{yy} = \lambda (\epsilon_{xx} + \epsilon_{yy} + \epsilon_{zz}) + 2\mu\epsilon_{yy}
\]
- 体积变形项:同上。
- 形状变形项:\(2\mu\epsilon_{yy}\) 表示仅由 \(y\) 方向上正应变 \(\epsilon_{yy}\) 引起的应力。
\(\sigma_{zz}\)
\[\sigma_{zz} = \lambda (\epsilon_{xx} + \epsilon_{yy} + \epsilon_{zz}) + 2\mu\epsilon_{zz}
\]
- 体积变形项:同上。
- 形状变形项:\(2\mu\epsilon_{zz}\) 表示仅由 \(z\) 方向上正应变 \(\epsilon_{zz}\) 引起的应力。
\(\sigma_{zz}\)
\[\sigma_{zz} = \lambda (\epsilon_{xx} + \epsilon_{yy} + \epsilon_{zz}) + 2\mu\epsilon_{zz}
\]
- 体积变形项:同上。
- 形状变形项:\(2\mu\epsilon_{zz}\) 表示仅由 \(z\) 方向上正应变 \(\epsilon_{zz}\) 引起的应力。
\(\sigma_{xy}\)
\[\sigma_{xy} = 2\mu\epsilon_{xy}
\]
- 这个方程表明 \(xy\) 平面内的剪应力 \(\sigma_{xy}\) 仅取决于该平面内的剪应变 \(\epsilon_{xy}\),并且二者之间是线性关系,比例系数为 \(2\mu\)。
\(\sigma_{xz}\)
\[\sigma_{xz} = 2\mu\epsilon_{xz}
\]
- 同样地,\(xz\) 平面内的剪应力 \(\sigma_{xz}\) 也仅依赖于该平面内的剪应变 \(\epsilon_{xz}\),二者呈线性关系。
\(\sigma_{yz}\)
\[\sigma_{yz} = 2\mu\epsilon_{yz}
\]
- \(yz\) 平面内的剪应力 \(\sigma_{yz}\) 也只依赖于该平面内的剪应变 \(\epsilon_{yz}\),二者间的关系也是线性的。
\(\epsilon_{kl}\) 应变张量
应变张量也是一个二阶张量,同样包含六个独立的分量,表示为:
- 正应变:
- \(\epsilon_{xx}\): x方向上的正应变
- \(\epsilon_{yy}\): y方向上的正应变
- \(\epsilon_{zz}\): z方向上的正应变
- 剪应变:
- \(\epsilon_{xy}\): xy平面内的剪应变
- \(\epsilon_{xz}\): xz平面内的剪应变
- \(\epsilon_{yz}\): yz平面内的剪应变
\(\epsilon_{ij}\)分量描述
应变张量 \(\mathbf{\epsilon}\) 是一个二阶张量,它描述了物体内部各点相对于未变形状态的位移梯度。
在数学上,应变张量可以表示为:
\[\epsilon_{ij} = \frac{1}{2} \left(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 + \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i} \right)
\]
其中,\(u_i\) 是物体内部某点在 \(i\) 方向上的位移分量,\(x_j\) 是该点的坐标分量。
应变张量的分量解释
- \(\epsilon_{ij}\) 表示在 \(j\) 方向单位长度上,由于形变而在 \(i\) 方向产生的相对位移量的一半。
- 当 \(i = j\) 时,\(\epsilon_{ii}\)(如 \(\epsilon_{11}\),\(\epsilon_{22}\),\(\epsilon_{33}\))表示物体在对应方向(如 \(x_1\),\(x_2\),\(x_3\))上的正应变或线应变。它描述了物体在该方向上长度的相对变化。
- 当 \(i \neq j\) 时,\(\epsilon_{ij}\)(如 \(\epsilon_{12}\),\(\epsilon_{23}\),\(\epsilon_{31}\))表示物体在 \(i\) 和 \(j\) 方向之间的剪应变。它描述了物体在这两个方向之间相对角度的变化或剪切变形。
应变张量的性质
- 对称性:由于应变张量的定义中包含 \(\frac{1}{2} \left(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 + \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i} \right)\),因此 \(\epsilon_{ij} = \epsilon_{ji}\),即应变张量是对称的。
- 无量纲:应变张量的分量是无量纲的,因为它们表示的是相对位移或相对变化。
\(D_{ijkl}\) 弹性张量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弹性张量可以简化为两个独立的弹性常数——拉梅常数 \(\lambda\) 和剪切模量 \(\mu\)。基于这些参数,我们可以写出每个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广义胡克定律,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我们可以将应力张量的各个分量通过应变张量和弹性常数来具体化:
好的,让我们详细展开方程 \(\sigma_{ij} = D_{ijkl}\epsilon_{kl}\) 并解释每个分量的意义。我们将使用各向同性材料的假设,并采用拉梅常数 \(\lambda\) 和剪切模量 \(\mu\) 来表达弹性张量 \(D_{ijkl}\)。对于三维空间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我们有:
\[\begin{align*}
\sigma_{xx} &= \lambda (\epsilon_{xx} + \epsilon_{yy} + \epsilon_{zz}) + 2\mu\epsilon_{xx}, \\
\sigma_{yy} &= \lambda (\epsilon_{xx} + \epsilon_{yy} + \epsilon_{zz}) + 2\mu\epsilon_{yy}, \\
\sigma_{zz} &= \lambda (\epsilon_{xx} + \epsilon_{yy} + \epsilon_{zz}) + 2\mu\epsilon_{zz}, \\
\sigma_{xy} &= 2\mu\epsilon_{xy}, \\
\sigma_{xz} &= 2\mu\epsilon_{xz}, \\
\sigma_{yz} &= 2\mu\epsilon_{yz}.
\end{align*}
\]
\(\sigma_{ij,j}\) 分量
对于每个方向\(i\)(\(i=1,2,3\)),应力张量的散度\(\sigma_{ij,j}\) 可以写为:
\[\sigma_{ij,j} = \frac{\partial \sigma_{i1}}{\partial x_1} + \frac{\partial \sigma_{i2}}{\partial x_2} + \frac{\partial \sigma_{i3}}{\partial x_3}
\]
具体地,我们可以将其展开为三个分量:
对于\(x\) 方向 (\(i=1\)):
\[\sigma_{1j,j} =
\sigma_{11,1} + \sigma_{12,2} + \sigma_{13,3} \\
\qquad \qquad =\frac{\partial \sigma_{11}}{\partial x_1} + \frac{\partial \sigma_{12}}{\partial x_2} + \frac{\partial \sigma_{13}}{\partial x_3}
\]
这表示作用在\(x\) 方向上单位体积内的净内力。
同理,可以展开y,z,然后
\[ \begin{equation}
\sigma_{ij,j} =
\left\{
\begin{aligned}
&\sigma_{11,1} + \sigma_{12,2} + \sigma_{13,3} &&= \frac{\partial \sigma_{11}}{\partial x_1} + \frac{\partial \sigma_{12}}{\partial x_2} + \frac{\partial \sigma_{13}}{\partial x_3} && \text{(对于 $x$ 方向)} \\
&\sigma_{21,1} + \sigma_{22,2} + \sigma_{23,3} &&= \frac{\partial \sigma_{21}}{\partial x_1} + \frac{\partial \sigma_{22}}{\partial x_2} + \frac{\partial \sigma_{23}}{\partial x_3} && \text{(对于 $y$ 方向)} \\
&\sigma_{31,1} + \sigma_{32,2} + \sigma_{33,3} &&= \frac{\partial \sigma_{31}}{\partial x_1} + \frac{\partial \sigma_{32}}{\partial x_2} + \frac{\partial \sigma_{33}}{\partial x_3} && \text{(对于 $z$ 方向)}
\end{aligned}
\right.
\end{equation}
\]
平衡方程
给出的方程是连续介质力学中描述材料内部应力、外力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偏微分方程,具体来说它是一个线性动弹性理论中的运动方程。
让我们逐步解析这个方程:
\[\sigma_{ij,j} + f_i - \rho u_{i,tt} - \mu u_{i,t} = 0
\]
这里:
- $ \sigma_{ij} $是应力张量,描述了作用在材料内的内力分布。
- 下标 $ ij,j $表示对第二个下标的求和,并且对这个下标进行空间偏导数运算(根据Einstein求和约定)。所以 $ \sigma_{ij,j} $实际上表示的是应力张量的散度,它给出了单位体积上的净内力。
- $ f_i $是体力(如重力或电磁力)的分量,作用于单位体积的材料上。
- $ \rho $是材料的密度。
- $ u_i $是位移向量的分量,表示材料中某点相对于其未变形位置的移动。
- $ u_{i,tt} $表示位移向量的时间二阶导数,即加速度。
- $ u_{i,t} $表示位移向量的时间一阶导数,即速度。
- $ \mu $是一个阻尼系数,用于描述材料内部摩擦导致的能量耗散。
方程右边等于零意味着在考虑的所有效应(内力、外力、惯性和阻尼)平衡时,系统的净加速度为零。
此方程适用于域 V 内,意味着它适用于所考虑的物体或材料的整个体积范围内。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边界条件来补充,比如指定表面上的应力或位移,以及初始条件(例如,初始时刻的速度和位移),以完整地确定问题的解。
这种类型的方程经常出现在固体力学、地震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用来研究结构在动态载荷下的响应。
本构方程
方程 \(\sigma_{ij} = D_{ijkl}\epsilon_{kl}\) 是连续介质力学中描述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基本方程,它在V域内成立,意味着这个方程适用于整个体积V内的每一点。下面是对这个方程的详细解释:
-
应力张量 \(\sigma_{ij}\):这是一个二阶张量,描述了材料内部某一点的应力状态。它的分量 \(\sigma_{ij}\) 表示第 \(i\) 个方向上的第 \(j\) 个方向的应力分量。
-
弹性张量 \(D_{ijkl}\):这是一个四阶张量,描述了材料的弹性性质。它的分量 \(D_{ijkl}\) 表示材料在第 \(i\) 个方向和第 \(j\) 个方向上的应力与第 \(k\) 个方向和第 \(l\) 个方向上的应变之间的关系。
-
应变张量 \(\epsilon_{kl}\):这是一个二阶张量,描述了材料内部某一点的应变状态。它的分量 \(\epsilon_{kl}\) 表示第 \(k\) 个方向上的第 \(l\) 个方向的应变分量。
方程 \(\sigma_{ij} = D_{ijkl}\epsilon_{kl}\) 表示,材料内部某一点的应力状态 \(\sigma_{ij}\) 是由该点的应变状态 \(\epsilon_{kl}\) 通过弹性张量 \(D_{ijkl}\) 线性决定的。这个方程是线性弹性理论的基础,它假设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这种关系是各向同性的(即在所有方向上都相同)。
在V域内,这个方程适用于整个体积V内的每一点,意味着在材料的任何一点,应力状态都可以通过应变状态和材料的弹性性质来确定。这个方程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用于预测材料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的行为。
好的,让我们详细展开方程 \(\sigma_{ij} = D_{ijkl}\epsilon_{kl}\) 并解释每个分量的意义。我们将使用各向同性材料的假设,并采用拉梅常数 \(\lambda\) 和剪切模量 \(\mu\) 来表达弹性张量 \(D_{ijkl}\)。对于三维空间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我们有:
3. 动力学方程的矩阵描述
平衡方程
在三维空间中,应力张量\(\sigma_{ij}\)是一个3x3的矩阵,可以表示为:
\[\sigma = \begin{bmatrix}
\sigma_{11} & \sigma_{12} & \sigma_{13} \\
\sigma_{21} & \sigma_{22} & \sigma_{23} \\
\sigma_{31} & \sigma_{32} & \sigma_{33}
\end{bmatrix}
\]
位移向量\(u_i\)是一个3x1的列向量,可以表示为:
\[u = \begin{bmatrix}
u_1 \\
u_2 \\
u_3
\end{bmatrix}
\]
体力向量\(f_i\)也是一个3x1的列向量,可以表示为:
\[f = \begin{bmatrix}
f_1 \\
f_2 \\
f_3
\end{bmatrix}
\]
平衡方程可以表示为:
\[\sigma_{ij,j} + f_i - \rho u_{i,tt} - \mu u_{i,t} = 0
\]
其中,\(\rho\)是密度,\(\mu\)是阻尼系数。这个方程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矩阵形式的偏微分方程:
\[\begin{bmatrix}
\sigma_{11,1} + \sigma_{12,2} + \sigma_{13,3} \\
\sigma_{21,1} + \sigma_{22,2} + \sigma_{23,3} \\
\sigma_{31,1} + \sigma_{32,2} + \sigma_{33,3}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f_1 \\
f_2 \\
f_3
\end{bmatrix}
-
\rho
\begin{bmatrix}
u_{1,tt} \\
u_{2,tt} \\
u_{3,tt}
\end{bmatrix}
-
\mu
\begin{bmatrix}
u_{1,t} \\
u_{2,t} \\
u_{3,t}
\end{bmatrix}
= 0
\]
或者简写为:
\[\nabla \cdot \sigma + f - \rho \ddot{u} - \mu \dot{u} = 0
\]
其中,\(\nabla \cdot \sigma\)是应力张量的散度,它是一个3x1的列向量。
几何方程
几何方程描述了应变张量\(\epsilon_{ij}\)与位移向量\(u_i\)之间的关系:
\[\epsilon_{ij} = \frac{1}{2}(u_{i,j} + u_{j,i})
\]
这可以转化为矩阵形式:
\[\epsilon = \frac{1}{2}
\begin{bmatrix}
u_{1,1} & u_{1,2} & u_{1,3} \\
u_{2,1} & u_{2,2} & u_{2,3} \\
u_{3,1} & u_{3,2} & u_{3,3}
\end{bmatrix}
+
\frac{1}{2}
\begin{bmatrix}
u_{1,1} & u_{2,1} & u_{3,1} \\
u_{1,2} & u_{2,2} & u_{3,2} \\
u_{1,3} & u_{2,3} & u_{3,3}
\end{bmatrix}^T
=
\frac{1}{2}
\begin{bmatrix}
2u_{1,1} & u_{1,2} + u_{2,1} & u_{1,3} + u_{3,1} \\
u_{2,1} + u_{1,2} & 2u_{2,2} & u_{2,3} + u_{3,2} \\
u_{3,1} + u_{1,3} & u_{3,2} + u_{2,3} & 2u_{3,3}
\end{bmatrix}
\]
即:
\[\epsilon =
\begin{bmatrix}
\epsilon_{11} & \epsilon_{12} & \epsilon_{13} \\
\epsilon_{21} & \epsilon_{22} & \epsilon_{23} \\
\epsilon_{31} & \epsilon_{32} & \epsilon_{33}
\end{bmatrix}
=
\frac{1}{2}
\begin{bmatrix}
2u_{1,1} & u_{1,2} + u_{2,1} & u_{1,3} + u_{3,1} \\
u_{2,1} + u_{1,2} & 2u_{2,2} & u_{2,3} + u_{3,2} \\
u_{3,1} + u_{1,3} & u_{3,2} + u_{2,3} & 2u_{3,3}
\end{bmatrix}
\]
物理方程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物理方程可以表示为:
\[\sigma = D \cdot \text{vec}(\epsilon)
\]
其中,\(D\)是一个6x6的矩阵(Voigt表示法下的弹性模量矩阵),\(\text{vec}(\epsilon)\)是应变张量\(\epsilon\)的Voigt表示法下的6x1列向量。具体地:
\[\text{vec}(\epsilon) =
\begin{bmatrix}
\epsilon_{11} \\
\epsilon_{22} \\
\epsilon_{33} \\
2\epsilon_{12} \\
2\epsilon_{23} \\
2\epsilon_{31}
\end{bmatrix}
\]
而矩阵\(D\)可以表示为:
\[D =
\begin{bmatrix}
\lambda + 2\mu & \lambda & \lambda & 0 & 0 & 0 \\
\lambda & \lambda + 2\mu & \lambda & 0 & 0 & 0 \\
\lambda & \lambda & \lambda + 2\mu & 0 & 0 & 0 \\
0 & 0 & 0 & \mu & 0 & 0 \\
0 & 0 & 0 & 0 & \mu & 0 \\
0 & 0 & 0 & 0 & 0 & \mu
\end{bmatrix}
\]
其中,\(\lambda\)和\(\mu\)是拉梅常数。
注意,这里的物理方程是近似的,因为它使用了Voigt表示法来将应变张量转换为一个列向量,并与一个6x6的矩阵相乘。这种方法在数值计算和有限元分析中很常见,因为它简化了计算过程。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可以保持之前的形式不变,因为它们已经是以矩阵或列向量的形式给出的。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将三维弹性动力学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完全展开并表达为了矩阵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矩阵形式是基于张量运算的近似表示,并且对于某些复杂的弹性模量矩阵(如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模量矩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简化或特定假设来得到其具体的矩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