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鸟之魂

用户才能决定软件的成败

经常在园子潜水,今天突然浮出水面,其实是被 Mozilla 气的。有感而发,大家讨论讨论。
在园子里面看到不少介绍 Web 开发工具用到 Firefox(FF)插件的,刚好今天想研究一下,兴致冲冲跑去 Mozilla.org 下载。结果, Mozilla 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由于我用的浏览器不是FF,用Opera和IE8打开插件,看到的是“Download”按钮。嗯,非常好,点击。出乎我意料的是,界面没有提示我“另存为”,而是叫我“Learn More”,并且在Learn More 之前需要下载FF。
天哪,虽然FF的Add-on只能运行在FF上,但我没想运行在我上网的机器上啊!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下载下来,在另外一台机器上运行,因为那台机器禁止上互联网,所以必须用我的机器上网下载,然后copy过去。结果,可恶的Mozilla竟然不让我下载。
后来,终于下载了FF,打开插件页面,那个按钮显示的是“Install”,这个看上去很正常,点击之后也能安装。
我算是明白了,Mozilla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你要用FF的Add-on,当然会有FF,所以你就用FF直接Install吧。这什么逻辑!就算我用FF,我下载一个保存在本机,以后如果遇到重装系统再安装就不行?
更可恶的是,当我想把这一意见在论坛上反馈出来时,论坛页面提示我要使用Add-on的账户,但我已经是登陆用户了,我怀疑是中文页面的登录信息没有被英文页面所识别。但是,但是,我登陆的页面时英文的,是它自己把我导向了中文页面,没有给机会我使用英文页面啊!估计又是用了什么破烂“智能识别”技术,发现我的IP来自中国,然后导向中文页面。我就纳闷了,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难道也要看中文?
这帮美国佬,总是把美国人的想法强制加给其它人,完全不考虑其他人的文化背景和其他因素。所以,易趣失败了,Facebook失败了,Myspace失败了,连 Google 这样的巨头都失败了。为什么,没有考虑用户的需求(Google还有一点,不肯遵守当地的法律)。
想一想,以前Google搜索结果都是点击之后,直接在当前页面打开,也就是“_self”,但是Baidu用的是“_blank”,结果用惯了多标签浏览器的中国人更加愿意选择Baidu。后来Google学乖了,也用blank了。
还有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现在网银流行了,好多网站都可以在线支付了。设计师的想法很好:你把银行账号输进来,我来判断是哪个银行的,然后跳转到对应的银行。嗯,相当不错的想法,非常美妙。
可是,很糟糕的情况发生了:当页面跳转到那个银行的支付页面时,我刚才输入的账号没有传递过去,结果我还要输入多一次账号。天哪,那个账号可是至少18位的,我很累的,大哥。
这种属于典型的“想当然”。我们做技术的知道,由于网银对安全性的要求,一般不会允许使用普通的做法来传递这些账号之类的数据,但是普通用户肯定不理解。普通用户的想法就是“这个该死的家伙,没事让我输入2次账号”。就算我作为IT人员,也是这种想法。
事实上,我作为持卡人,我肯定知道我用的是哪家银行,你没事判断什么?有这个必要么?纯属扯淡。
所以,有些网站学乖了,上面一个输入框,你可以输入账号,然后我帮你转到银行的支付页面;下面列出所以(支持的)银行,你自己选择一个。相比起来,点一次鼠标当然比输入20位的账号要简单。
说到这里,有不得不称赞一下MS。MS的需求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举个简单的例子:Grid都有很多列的,MS提供的Guide都支持在列与列的分隔处双击,Grid自动调整左边列的宽度。但是我看过好多非MS提供的Grid,都没有这个功能,Opera上的下载列表,就使要自己手工调节宽度的。
一个软件的成败,不在于你的功能多好,技术含量有多高,而在于你是否给用户带来便利。如果因为要使用你丰富的功能,而使我的工作变得复杂,我情愿选择功能简单,但是易用的软件。软件,说白了,就使用了偷懒的,结果你给我带来麻烦,不是自寻死路么!
当年IE击败NetScape,除了有捆绑销售的因素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NS过于复杂(虽然其功能很强大),用户很自然选择了简单易用的IE(更何况它还免费)。
软件好不好用,在于需求分析人员有没有准确把握最终用户的需要。别老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用户的需求。

posted on 2010-03-29 19:32  不死鸟之魂  阅读(273)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