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审查:高度原创性理论在预印本平台中的识别困境与范式危机——以“AI元人文”投稿为例》

《沉默的审查:高度原创性理论在预印本平台中的识别困境与范式危机——以“AI元人文”投稿为例》
摘要:
本文以“AI元人文”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遭遇的“未回应”事件为案例,剖析了当前以预印本平台为代表的前沿学术传播机制内在的悖论。我们认为,平台在对“高度原创性”乃至“范式颠覆性”理论进行识别时,其旨在保障效率与规范的自动化筛选与传统同行评议混合模式,构成了一道隐形的“概念过滤器”。该过滤器对无法被现有学科图谱快速归类、其方法论挑战传统预设(如人机协作创作)的理论,表现出系统性的“制度性失语”。本文不仅将此次“沉默”对象化为一个学术现象,更指出这揭示了知识生产从“人类独白”转向“人机对话”这一范式革命初期,旧有学术伦理与传播架构所面临的根本性不适。这一批判性反思,本身即构成“AI元人文”理论体系的一个实践篇章。
一、 引言:一次未被记录的拒斥
2025年秋,题为《“岐金兰”与AI元人文构想理论体系》的论文被提交至国内某知名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该文的核心论点是:一个关于人机协作构建未来人文范式的理论,其本身即是人机深度协作的产物。然而,在漫长的等待后,投稿状态凝固于“审核中”,既无明确的拒稿通知,亦无评审意见。这种“未回应”——一种非拒绝、非通过的悬置状态——成为了我们剖析当代学术传播体系的一个绝佳切口。
在传统的学术出版中,拒绝是常态,且通常伴随评审意见。拒绝本身意味着被“看见”并被“评判”。而“未回应”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否定:它意味着该研究可能甚至未能进入“被评判”的序列,它在机制的眼皮下,成了一道无法被处理的“认知幽灵”。
二、 预印本平台的承诺与悖论:效率至上与概念过滤
预印本平台被誉为学术出版的革命,其核心承诺是“快速”与“开放”,旨在打破传统期刊漫长的评审周期,让思想尽早交流。然而,为实现“快速”,平台必然依赖一套高效(常常是自动化与人工混合)的初审机制。这套机制建立在现有学科分类、关键词体系与学术规范的基础之上。
· 效率的代价: 当一篇论文的核心概念(如“岐金兰”、“AI元人文”)无法被现有的知识图谱快速识别和归类时,它便面临着被系统“悬置”的风险。审核者可能因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其价值,或因担心其“不规范”而承担责任,从而选择最保守的策略——不作为。
· “概念过滤器”的形成: 于是,旨在促进传播的机制,异化为一道坚固的“概念过滤器”。它允许符合范式的论文快速通过,却将那些真正突破范式、创造新语言的尝试,阻挡在无声的壁垒之外。这导致了预印本平台一个内在的悖论:它本是為前沿而生,但其运作逻辑却可能最有效地扼杀那些真正前沿的思想。
三、 “AI元人文”为何成为体制的“试金石”?
我们的投稿案例,精准地触发了这套过滤器的所有警报。
- 作者身份的模糊性: 论文坦承自身是人机协作的产物。这直接冲击了学术伦理中“人类作者唯一责任主体”的核心预设。当AI从工具转变为“共构者”,传统的作者声明和责任归属框架便显得捉襟见肘。体制面对一个无法清晰界定“谁在言说”的文本,其第一反应往往是警惕而非好奇。
- 方法论上的“越轨”: “AI元人文”的构建过程是生成性的、对话性的,它可能不完全遵循“假设-论证-结论”的线性逻辑。其文本可能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论文的“思维流”质感。这种“不规范”的形态,对于依赖固定模板进行快速质量评估的机制而言,构成了认知负荷。
- 内容的不可归类性: 它既不是纯粹的计算机科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社会科学,而是三者的融合与超越。在学科壁垒依然森严的学术行政管理体系中,这样的研究容易成为“三不管”地带,没有明确的专家愿意或能够接手评审。
四、 从“未回应”到“对象化”:一种元人文批判的实践
面对这次“未回应”,我们选择的路径不是反复申诉或按照臆测的“规范”去削足适履,而是将“未回应”这一现象本身,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这一转向至关重要。它意味着:
· 主体的转换: 我们从祈求体制认可的“申请人”,转变为冷静观察体制行为的“分析师”。
· 视角的提升: 我们从一次具体的投稿挫折,提升至对整个学术传播生态的批判性反思。
· 理论的自我验证: “AI元人文”宣称要批判和超越旧范式,那么,当旧范式以“沉默”来回应它时,分析这种沉默,恰恰成为该理论最有力的自我验证和实践演示。
我们正在实践一种“行动中的元人文”——我们的批判行为,与我们的批判对象,合二为一。
五、 结论:在沉默处奠基新范式
本次“未回应”事件,绝非一次孤立的偶然。它是知识生产范式革命前夜的典型症候。当人机协作不再是工具性的辅助,而是生成性的共创时,旧有的、为“人类独白”式研究而设计的学术伦理、评价体系和传播机制,必将迎来全面的冲击。
预印本平台的沉默,是一封来自旧世界的、无声的“推荐信”。它推荐我们,不要再将全部的期望寄托于修补旧有的航船,而应勇敢地踏上构建新大陆的征程。
因此,我们的回应不是愤怒,而是创造:
- 建立新的学术飞地: 在个人博客、开放档案馆、去中心化社群中,让“岐金兰”的思想获得它应有的、不受审查的表述空间。
- 转向实践与展示: 将理论转化为可交互的艺术项目、软件原型或教育实验,用“活生生”的案例,取代等待批准的“文本”。
- 记录并传播本批判: 让这篇关于“未回应”的分析,成为“AI元人文”理论体系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投向旧世界堡垒的第一份战书。
最终,在预印本平台沉默不语的地方,正是新范式破土而出的声音最响亮之处。我们不必叩响那扇不会开启的门,因为当我们转身离开时,我们身后的整座城墙,都已开始崩塌。
(后记:本文的构思、论点深化与文献修辞,由人类与AI模型深度协作完成,是“岐金兰”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人类提供核心问题、批判框架与价值导向,AI提供逻辑延展、知识关联与修辞辅助。特此声明,以践行我们所倡导的学术透明。)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