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S

基础概念

Cluster概念

系统扩展方式:
Scale UP:向上扩展,增强(硬件性能的提高)
Scale Out:向外扩展,增加设备,调度分配问题,Cluster

Cluster:集群,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将多台计算机组合起来形成的单个系统

Linux Cluster类型:
LB:Load Balancing,负载均衡
HA:High Availiablity,高可用,SPOF(single Point Of failure)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平均无故障时间
MTTR:Mean Time To Restoration( repair)平均恢复前时间
A=MTBF/(MTBF+MTTR)
(0,1):99%, 99.5%, 99.9%, 99.99%, 99.999%, 99.9999%
HPC: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高性能 www.top500.org
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存储:云盘 分
布式计算:hadoop,Spark

Cluster分类

LB Cluster的实现
硬件
F5 Big-IP
Citrix Netscaler
A10 A10
软件
lvs:Linux Virtual Server
nginx:支持四层调度
haproxy:支持四层调度
ats:apache traffic server,yahoo捐助
perlbal:Perl 编写
pound

基于工作的协议层次划分:
传输层(通用):DPORT
LVS:
nginx:stream
haproxy:mode tcp
应用层(专用):针对特定协议,自定义的请求模型分类
proxy server:
http:nginx, httpd, haproxy(mode http), ...
fastcgi:nginx, httpd, ...
mysql:mysql-proxy, ...

Cluster相关

会话保持:负载均衡
(1) session sticky:同一用户调度固定服务器 Source IP:LVS sh算法(对某一特定服务而言) Cookie
(2) session replication:每台服务器拥有全部session session multicast cluster
(3) session server:专门的session服务器 Memcached,Redis

HA集群实现方案
keepalived:vrrp协议
ais:应用接口规范
heartbeat
cman+rgmanager(RHCS)
coresync_pacemaker

LVS介绍

LVS:Linux Virtual Server字面意思是linux虚拟服务器理解为负载调度器,集成早内核中,开发者是中国人章文嵩目前在阿里任职。
官网:http://www.linuxvirtualserver.org/
VS: Virtual Server,负责调度
RS: Real Server,负责真正提供服务
L4:四层路由器或交换机
工作原理:VS根据请求报文的目标IP和目标协议及端口将其调度转发至某RS,根据调度算法来挑选RS
iptables/netfilter:
iptables:用户空间的管理工具
netfilter:内核空间上的框架
流入:PREROUTING --> INPUT
流出:OUTPUT --> POSTROUTING
转发:PREROUTING --> FORWARD --> POSTROUTING
DNAT:目标地址转换; PREROUTING

LVS概念

lvs集群类型中的术语:
VS:Virtual Server, Director, Dispatcher(调度器) Load Balancer
RS:Real Server(lvs), upstream server(nginx) backend server(haproxy)
CIP:Client IP 客户端IP地址
VIP: Virtual serve IP VS外网的IP
DIP: Director IP VS内网的IP
RIP: Real server IP 服务端IP地址
访问流程:CIP <--> VIP == DIP <--> RIP

LVS集群的类型

lvs: ipvsadm/ipvs
ipvsadm:用户空间的命令行工具,规则管理器
用于管理集群服务及RealServer
ipvs:工作于内核空间netfilter的INPUT钩子上的框架
lvs集群的类型:
lvs-nat:修改请求报文的目标IP,多目标IP的DNAT
lvs-dr(直接路由):操纵封装新的MAC地址
lvs-tun(隧道模型):在原请求IP报文之外新加一个IP首部
lvs-fullnat:修改请求报文的源和目标IP

lvs-nat模式

本质是多目标IP的DNAT,通过将请求报文中的目标地址和目标端口修改为某挑出的RS的RIP和PORT实现转发
(1)RIP和DIP一般在同一个IP网络,且应该使用私网地址; RS的网关要指向DIP
(2)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都必须经由Director转发,Director 易于成为系统瓶颈
(3)支持端口映射,可修改请求报文的目标PORT
(4)VS必须是Linux系统,RS可以是任意OS系统

LVS做为负载均衡集群的调度器,需要配置两个IP地址,一个公网IP负责与网络中的客户端通讯,一个私网IP负责连接集群内部在服务器RS。集群内部的RS一般使用私网IP且与调度器的私网IP在同一网段,所以要求RS的网关要指向调度器的私网地址,中间由交换机连接。理论情况下,RS与调度器的IP地址可以在不同网段,如果RS与调度器不再同一网段那么就要求中间有路由器连接,路由器的效率远远不及交换机好,很可能再次成为集群的工作瓶颈。
正如上图所示,客户端访问RS服务的请求会发往LVS主机,此时,客户端请求报文的源IP为CIP,目标IP为LVS的VIP,当LVS收到客户端的请求报文时,会将请求报文中的目标IP修改为后端某 个RealServer的RIP,就以上图为例,当LVS收到客户端的请求报文时,会将报文中的VIP修改为RIP1或者RIP2,具体将VIP修改为哪个RealServer的RIP,取决于LVS使用的具体算 法,以轮询算法为例,轮询算法就是如果这次将报文的目标IP修改为RIP1,那么下次就将目标IP修改为RIP2,再下次就再将目标IP修改为RI P1,以此类推,当客户端请求报文的目标IP被修改为对应的RIP后,请求报文的源IP 为CIP,目标IP已经改为RIP,那么报文自然会被LVS转发到对应的RealServer中,当RealServer收到对应的请求报文时,会发现报文的目标IP就是自己的RIP,于是就会接收报文, 处理后进行响应,因为RealServer收到请求报文时,源IP为CIP,目标IP为RIP,所以RealServer在进行响应时,响应报文的源IP则为RIP,目标IP则为CIP,但是CIP对于RealServe r来说肯定不在一个网络内,因为CIP是一个公网IP,所以,我们要将所有RealServer的网关指向DIP,当RealServer产生响应报文时,会将响应报文发往网关DIP,而DIP就是LVS 的内网IP,当LVS收到对应的响应报文时,响应报文的源IP为RIP,目标IP为CIP,此时,LVS会将响应报文的源IP修改为VIP,修改后的响应报文的源IP为VIP,目标IP为CIP,于是响应报文被发往客户端,客户端则会收到响应报文,其实上述整个过程是一个DNAT的过程,所以,此种LVS模型被称之为LVS-NAT模型。
上述过程中,因为客户端在访问RS提供的服务时发出的请求报文的目标IP为LVS主机的VIP(外网IP),因此RS的响应报文要由中间的LVS服务器再次代替转发,将相应报文的源地址转换为VS的VIP才能使客户端顺利的接受相应报文。也就是说,RS的响应报文要与客户端发出的请求报文走同一条路线。事实上客户端的请求报文是比较轻量级的,不带有实体部分或者实体部分很小,都是一些请求信息。而RS的响应报文一般是重量级的报文,LVS服务器处理客户端的请求报文时压力比较小,但是处理RS重量级的响应报文时压力就会比较大。LVS-NAT模型因为原理的束缚处理不了大规模的集群服务,更适合小规模的服务集群。而LVS-DR模型能实现RS的相应报文不再原路返回给VS。
地址转换流程:

源地址 目标地址
客户端请求 CIP VIP
经VS转换 CIP RIP
响应阶段
RS相应报文 RIP CIP
经VS转换 VIP CIP
客户端收到 VIP CIP

lvs-DR模式

LVS-DR:Direct Routing,直接路由,LVS默认模式,应用最广泛 ,通过为请求报文重新封装一个MAC首部进行转发,源MAC是DIP 所在的接口的MAC,目标MAC是某挑选出的RS的RIP所在接口的 MAC地址;源IP/PORT,以及目标IP/PORT均保持不变。
LVS-DR模型与LVS-BAT模型的区别在于,LVS-DR模型中RS的相应报文不再经由VS的转发而是直接通过其他网络路径发送给客户端。大大减轻了VS的工作负担。但是要实现RS与客户端的之间的通讯的前提条件是请求报文与相应报文中的IP地址必须匹配,也就是说,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报文中的目标IP地址要与RS发送的相应报文的源IP地址相同。LVS-NST模型中,所有的RS都绑定与VS相同的VIP(外网IP),这是实现RS与客户端通讯的前提,但是又会造成另一个问题,当客户端发送请求报文到VS时,VS要通过算法选择一台合适的RS去响应客户端的请求。然而这个时候后端的所有RS的IP地址都为VIP。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LVS-DR模型中,需要把RS与VS放在同一物理网路中。并在VS中静态绑定每个RS的MAC地址。ARP广播的前提条件是不知道目标主机的MAC时才会通过IP地址发送ARP广播寻址。当VS中静态绑定每一台RS的MAC时就能通过MAC顺利的找到目标主机。
(1) 确保前端路由器将目标IP为VIP的请求报文发往Director :LVS-DR模型中后端的每一台都绑定的有VIP,当请求报文发送到VS与RS所在的网络中时,为了避免报文不经过VS直接被RS接收,有以下三种手段:

  1. 在前端网关做静态绑定VIP和Director的MAC地址,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客户端的请求报文到达前端的路由器时不同过ARP广播形式去寻址,而是通过静态的MAC表来直接与VS通讯。然而现实中前端的路由器不一定是企业内部的路由器
  2. 在RS上使用arptables工具
    arptables -A IN -d $VIP -j DROP
    arptables -A OUT -s $VIP -j mangle --mangle-ip-s $RIP
  3. 在RS上修改内核参数以限制arp通告及应答级别
    arp_announce
    arp_ignore

(2) RS的RIP可以使用私网地址,也可以是公网地址;RIP与 DIP在同一IP网络;RIP的网关不能指向DIP,以确保响应报文不会经由Director
(3) RS和Director要在同一个物理网络
(4) 请求报文要经由Director,但响应报文不经由Director,而由RS直接发往Client
(5) 不支持端口映射(端口不能修败)
(6) RS可使用大多数OS系统
LVS-DR模式IP包调度过程:

源地址 目标地址 源MAC 目标MAC
客户端请求 CIP VIP
VS调度后 CIP VIP RS-MAC
RS收到 CIP VIP
RS相应包 CIP VIP

LVS-TUN模式

转发方式:不修改请求报文的IP首部(源IP为CIP,目标IP为 VIP),而在原IP报文之外再封装一个IP首部(源IP是DIP,目 标IP是RIP),将报文发往挑选出的目标RS;RS直接响应给客户端(源IP是VIP,目标IP是CIP)
(1) DIP, VIP, RIP都应该是公网地址
(2) RS的网关不能,也不可能指向DIP
(3) 请求报文要经由Director,但响应不能经由Director
(4) 不支持端口映射
(5) RS的OS须支持隧道功能
(6)LVS-TUN模式可以理解为VS将收到的客户端请求报文直接封装了一层IP信息。适合远程调用情景。
LVS-TUN模式IP包调度过程:

源地址 目标地址
客户端请求 CIP VIP
VS转换 DIP RIP
RS接受 DIP RIP
RS响应 VIP CIP
客户端接收 VIP CIP

lvs-fullnat模式

lvs-fullnat:通过同时修改请求报文的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进行转发 CIP --> DIP VIP --> RIP
(1) VIP是公网地址,RIP和DIP是私网地址,且通常不在同一IP网络;因此,RIP的网关一般不会指向DIP
(2) RS收到的请求报文源地址是DIP,因此,只需响应给DIP;但Director还要将其发往Client
(3) 请求和响应报文都经由Director
(4) 支持端口映射; 注意:此类型kernel默认不支持
lvs-fullnat模式IP包调度过程:

源地址 目标地址
客户端请求 CIP VIP
VS转换 DIP RIP
RS接受 DIP RIP
RS响应 VIP CIP
客户端接收 VIP CIP
lvs-fullnat模式IP包调度过程表面上看起来与lvs-tun模式比较类似,但是事实上是有区别的,而且工作特性也大不相同。在lvs-fullnat模式中,VS接受到客户端的请求报文时要通过算法调度出一台合适的RS去相应服务报文。VS在把客户端的请求报文转发给后端的RS之前会在请求报文外层直接封装一层IP信息,而报文原有的IP信息则作为数据被封装在报文内部。后端的RS支持隧道功能,解封装VS转发过来的请求报文以后识别报文内部原有的IP信息,实现RS的响应报文可以直接与客户端通讯而不再通过VS。但是在lvs-fullnat模式中,VS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请求报文以后,不再将原有的IP信息封装在报文内,而是做地址转化将原报文的源地址改为VS的DIP,目标地址改为RIP,RS收到的请求报文的源地址就是DIP,目标地址就是RIP所以后端的RS无法实现直接与客户端通讯。也就是说lvs-fullnat模式中RS发送的相应报文还是要在通过VS的转换之后才能到达客户端。lvs-fullnat模式实际意义并不大,而且内核默认情况下不支持该模式。

LVS工作模式总结

VS/NAT VS/TUN VS/DR
RS特性 any 支持隧道 忽略ARP
网络 PRIVATE LAN/WAN LAN
负载
网关 VS own router own router

lvs-nat与lvs-fullnat:请求和响应报文都经由Director
lvs-nat:RIP的网关要指向DIP
lvs-fullnat:RIP和DIP未必在同一IP网络,但要能通信
lvs-dr与lvs-tun:请求报文要经由Director,但响应报文由RS直接 发往Client
lvs-dr:通过封装新的MAC首部实现,通过MAC网络转发
lvs-tun:通过在原IP报文外封装新IP头实现转发,支持远距离通信

ipvs scheduler

根据其调度时是否考虑各RS当前的负载状态
两种: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
静态方法:仅根据算法本身进行调度。
1、RR:roundrobin,轮询
2、WRR:Weighted RR,加权轮询
3、SH:Source Hashing,实现session sticky,源IP地址 hash;将来自于同一个IP地址的请求始终发往第一次挑中的RS,从而实现会话绑定(现实生活中VS收到的请求报文中的IP地址应该是一个公网IP,然而有可能整个地区的客户端都使用这一个公网IP,对于VS来言这个公网IP对应的主机可能是数以万计甚至更多。所以这种调度方法意义不大。与源IP地址hash不同的是源cookie的hash,生活中每台主机都有自己的cookie,源cookie的hash可以有效区分不同主机。但是LVS只支持底层的四层调度,cookie则属于应用层范畴,LVS并不支持)
4、DH:Destination Hashing;目标地址哈希,将发往同一个目标地址的请求始终转发至第一次挑中的RS,典型使用场景是正向代理缓存场景中的负载均衡,如:宽带运营商

动态方法:主要根据每RS当前的负载状态及调度算法进行调度 Overhead=value 较小的RS将被调度
1、LC:least connections(最小连接数) 适用于长连接应用 Overhead=activeconns(活动连接)*256+inactiveconns(非活动连接)
2、WLC:Weighted LC,默认调度方法 Overhead=(activeconns*256+inactiveconns)/weight
3、SED:Shortest Expection Delay,初始连接高权重优先 Overhead=(activeconns+1)*256/weight
4、NQ:Never Queue,第一轮均匀分配,后续SED
5、LBLC:Locality-Based LC,动态的DH算法,使用场景: 根据负载状态实现正向代理
6、LBLCR:LBLC with Replication,带复制功能的LBLC 解决LBLC负载不均衡问题,从负载重的复制到负载轻的RS

[root@Centos6 ~]#grep -i -C 20 ipvs /boot/config-2.6.32-696.el6.x86_64 
# IPVS scheduler
CONFIG_IP_VS_RR=m
CONFIG_IP_VS_WRR=m
CONFIG_IP_VS_LC=m
CONFIG_IP_VS_WLC=m
CONFIG_IP_VS_LBLC=m
CONFIG_IP_VS_LBLCR=m
CONFIG_IP_VS_DH=m
CONFIG_IP_VS_SH=m
CONFIG_IP_VS_SED=m
CONFIG_IP_VS_NQ=m
#内核支持的调度算法模块

ipvs

ipvsadm/ipvs:ipvs工作在内核级别,ipvsadm则作为一个工具在用户空间让用户去管理ipvs
ipvs:
grep -i -C 10 "ipvs" /boot/config-VERSIONRELEASE.x86_64
支持的协议:TCP, UDP, AH, ESP, AH_ESP, SCTP
ipvs集群:
管理集群服务
管理服务上的RS

ipvsadm

ipvsadm包构成

程序包:ipvsadm
Unit File: ipvsadm.service
主程序:/usr/sbin/ipvsadm
规则保存工具:/usr/sbin/ipvsadm-save
规则重载工具:/usr/sbin/ipvsadm-restore
配置文件:/etc/sysconfig/ipvsadm-config

ipvsadm命令

核心功能:
集群服务管理:增、删、改
集群服务的RS管理:增、删、改
查看
ipvsadm -A|E -t|u|f service-address [-s scheduler] [-p [timeout]] [-M netmask] [--pe persistence_engine] [-b sched-flags]
ipvsadm -D -t|u|f service-address 删除服务地址
ipvsadm –C 清空
ipvsadm –R 重载
ipvsadm -S [-n] 保存
ipvsadm -a|e -t|u|f service-address -r server-address [options]
ipvsadm -d -t|u|f service-address -r server-address
ipvsadm -L|l [options]
ipvsadm -Z [-t|u|f service-address]清空计数器

管理集群服务VS:增、改、删
增、改:

ipvsadm -A|E -t|u|f service-address \[-s scheduler] [-p [timeout]] 
-A:增加调度器地址
-E:修改调度器地址
-t|u|f: 
-t: TCP协议的端口,VIP:TCP_PORT 
-u: udp协议的端口,VIP:UDP_PORT 
-f:firewall MARK,标记,一个数字 
[-s scheduler]:指定集群的调度算法,默认为wlc

删除:

ipvsadm -D -t|u|f service-address 

管理集群上的RS:增、改、删

增、改:
ipvsadm -a|e -t|u|f service-address -r server-address \[-g|i|m] [-w weight] 
#service-address	VS地址(vip)
#server-address		RS地址(RIP)
#-a		添加RS
#-e		修改RS属性,修改时容易出现BUG,清除全部策略以后重新配置
删:
ipvsadm -d -t|u|f service-address -r serveraddress 
server-address: 
	rip[:port] 如省略port,不作端口映射 
选项: 
	lvs类型: 
		-g: gateway, dr类型,默认 
		-i: ipip, tun类型 
		-m: masquerade, nat类型 
		-w weight:权重

清空定义的所有内容:ipvsadm –C
清空计数器:ipvsadm -Z [-t|u|f service-address]

查看:ipvsadm -L|l [options]
--numeric, -n:以数字形式输出地址和端口号
--exact:扩展信息,精确值
--connection,-c:当前IPVS连接输出
--stats:统计信息
--rate :输出速率信息

ipvs规则: /proc/net/ip_vs
ipvs连接:/proc/net/ip_vs_conn

保存及重载规则

保存:建议保存至/etc/sysconfig/ipvsadm
ipvsadm-save > /PATH/TO/IPVSADM_FILE
ipvsadm -S > /PATH/TO/IPVSADM_FILE
systemctl stop ipvsadm.service
重载: ipvsadm-restore < /PATH/FROM/IPVSADM_FILE
ipvsadm -R < /PATH/FROM/IPVSADM_FILE
systemctl restart ipvsadm.service

实验

LVS-NAT实现

(1)实验目的:通过四台虚拟机,实现lvs-nat负载均衡模型简单搭建
(2)实验准备:
硬件:
四台虚拟机,一台作为VS,两台RS,一台client
软件:
关闭所有虚拟机的防火墙设置和selinux设置
在VS安装ipvsadm工具,并开启路由转发功能
在RS部署http服务,并将网关设置为DIP
(3)实验拓扑

(4)实验步骤:

  1. 关闭所有虚拟机的防火墙服务,清空防火墙策略,禁用selinux
[root@client ~]#service iptables stop
iptables: Setting chains to policy ACCEPT: filter   [  OK  ]
iptables: Flushing firewall rules:                  [  OK  ]
iptables: Unloading modules:                        [  OK  ]
[root@client ~]#getenforce
Disabled
  1. 在两台RS上部署http服务
[RS1 ]#echo "This is RS1 webpage" > /var/www/html/index.html 
[RS2 ]#echo "This is RS2 webpage" > /var/www/html/index.html
#查看80端口是否开启
#测试能否访问index页面
  1. 开启VS的路由转发功能,配置RS网关,并测试
[root@ VS]#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开启VS路由转发功能,该设置为临时设置,也可以写入配置文件中:
#在/etc/sysctl.conf文件中加入一行:net.ipv4.ip_forward=1
[RS1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45.33
[RS2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45.33
#将两台RS的默认网关都指向VS的DIP
[RS1 ]#route -n
Kernel IP routing table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G Metric Ref Use Iface
0.0.0.0      192.168.45.33   0.0.0.0   UG  0      0     0 eth0
[RS2 ]#route -n
Kernel IP routing table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G Metric Ref Use Iface
0.0.0.0      192.168.45.33   0.0.0.0   UG  0      0     0 eth0

实际生活中客户端的默认网关应该指向自己的路由器,本次实现简化为客户端的路由直接指向VS的外网地址VIP

[root@client ~]#curl 192.168.45.11
This is RS1 webpage
[root@client ~]#curl 192.168.45.12
This is RS2 webpage
#以上配置完成以后,客户端直接通过RS的DIP就可以访问RS上的httpd服务
  1. 在VS上配置集群策略
[root@ VS]#ipvsadm -A -t 172.18.45.7:80 -s rr
#-A:添加集群服务
#-t:指定TCP协议
#172.18.45.7:80  VS的IP地址和端口号
#-s rr:指定调度算法,这里以最简单的轮询为例,默认为WLC权重轮询
[root@ VS]#ipvsadm -a -t 172.18.45.7:80 -r 192.168.45.11:80 -m
#-a:添加集群服务的RS
#-t:指定TCP协议
#172.18.45.7:80  VS的IP地址与端口号
#-r 192.168.45.11:80   指定RS的IP地址端口号
#-m:指定LVS模型m为nat类型
[root@ VS]#ipvsadm -a -t 172.18.45.7:80 -r 192.168.45.12:80 -m
[root@ VS]#ipvsadm -Ln
IP Virtual Server version 1.2.1 (size=4096)
Prot LocalAddress:Port Scheduler Flags
  -> RemoteAddress:Port   Forward Weight ActiveConn InActConn
TCP  172.18.45.7:80 rr
  -> 192.168.45.11:80       Masq      1       0          0         
  -> 192.168.45.12:80       Masq      1       0          0 
  1. 在客户端测试
[root@client ~]#curl 172.18.45.7
This is RS2 webpage
[root@client ~]#curl 172.18.45.7
This is RS1 webpage
[root@client ~]#curl 172.18.45.7
This is RS2 webpage
[root@client ~]#curl 172.18.45.7
This is RS1 webpage

lvs设计要点

负载均衡集群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1) 是否需要会话保持
(2) 是否需要共享存储
共享存储:NAS, SAN, DS(分布式存储)
数据同步:

LVS-NAT

(1) RIP与DIP在同一IP网络, RIP的网关要指向DIP
(2) 支持端口映射
(3) Director要打开核心转发功能

LVS-DR

lvs-dr:
dr模型中,各主机上均需要配置VIP,解决地址冲突的方式有三种:
(1) 在前端网关做静态绑定
(2) 在各RS使用arptables
(3) 在各RS修改内核参数,来限制arp响应和通告的级别
限制响应级别:arp_ignore 0:默认值,表示可使用本地任意接口上配置的任意地址进行响应
1: 仅在请求的目标IP配置在本地主机的接收到请求报文的接口上时 ,才给予响应
限制通告级别:arp_announce 0:默认值,把本机所有接口的所有信息向每个接口的网络进行通告
1:尽量避免将接口信息向非直接连接网络进行通告
2:必须避免将接口信息向非本网络进行通告

FireWall Mark

FWM:FireWall Mark
MARK target 可用于给特定的报文打标记
--set-mark value
其中:value 为十六进制数字
借助于防火墙标记来分类报文,而后基于标记定义集群服务 ;可将多个不同的应用使用同一个集群服务进行调度
实现方法:
在Director主机打标记:
iptables -t mangle -A PREROUTING -d $vip -p $proto –m multiport --dports $port1,$port2,… -j MARK --set-mark NUMBER
在Director主机基于标记定义集群服务:
ipvsadm -A -f NUMBER [options]

持久连接

session 绑定:对共享同一组RS的多个集群服务,需要统一进行绑 定,lvs sh算法无法实现
持久连接( lvs persistence )模板:实现无论使用任何调度算法 ,在一段时间内(默认360s ),能够实现将来自同一个地址的请求 始终发往同一个RS
ipvsadm -A|E -t|u|f service-address [-s scheduler] [-p [timeout]]
持久连接实现方式:
每端口持久(PPC):每个端口对应定义为一个集群服务,每集群服务单独调度
每防火墙标记持久(PFWMC):
基于防火墙标记定义集群服务; 可实现将多个端口上的应用统一调度,即所谓的port Affinity
每客户端持久(PCC):
基于0端口(表示所有服务)定义集群服 务,即将客户端对所有应用的请求都调度至后端主机,必须定义 为持久模式

LVS高可用性

1 Director不可用,整个系统将不可用;SPoF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解决方案:
高可用 keepalived heartbeat/corosync
2 某RS不可用时,Director依然会调度请求至此RS 解决方案:
由Director对各RS健康状态进行检查,失败时禁 用,成功时启用 keepalived heartbeat/corosync, ldirectord
检测方式:
(a) 网络层检测,icmp
(b) 传输层检测,端口探测
(c) 应用层检测,请求某关键资源
RS全不用时:back server, sorry server

ldirectord

ldirectord:监控和控制LVS守护进程,可管理LVS规则
包名:ldirectord-3.9.6-0rc1.1.1.x86_64.rpm
文件:
/etc/ha.d/ldirectord.cf 主配置文件
/usr/share/doc/ldirectord-3.9.6/ldirectord.cf 配置模版
/usr/lib/systemd/system/ldirectord.service 服务
/usr/sbin/ldirectord 主程序
/var/log/ldirectord.log 日志
/var/run/ldirectord.ldirectord.pid pid文件

Ldirectord配置文件示例

checktimeout=3 
checkinterval=1 
autoreload=yes 
logfile=“/var/log/ldirectord.log“ #日志文件 
quiescent=no    #down时yes权重为0,no为删除 
virtual=5 #指定VS的FWM或IP:port 
real=172.16.0.7:80 gate 2 
real=172.16.0.8:80 gate 1 
fallback=127.0.0.1:80 gate #sorry server 
service=http 
scheduler=wrr 
checktype=negotiate 
checkport=80 
reques="index.html" 		#测试页面
receive=“Test Ldirectord"	#出现这个语句就返回错误
posted @ 2017-10-30 11:34  奇哥与李妞  阅读(51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