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书摘

前言

前几天看网易云课堂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采铜的直播,受益良多,于是找来他的《精进》来细细品读,下面是一些个人认为比较发人深省的内容,希望能给求索在成为大牛路上的人一些启发:

序言

在这本书中,我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更需要行动的勇气和智慧;
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
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却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欲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便会发现它的价值;
才嫩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广的迷障;
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一 时间

判断事情是否值得做的标准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采铜法则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 提升审美品味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

二 选择

  •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三 行动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又到大学、博士,花了10多年、20多年的时间,都不过是在“做准备”,在学习、练习,在完成习作,却不是创造出“产品”。由于我们一直在“做准备”,所以我们一直都没有“完成”过什么东西。可精益创业的思想是说,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因此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实地锻炼,视野才更加开阔。

一个概念: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 “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所以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这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总结

  •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四 学习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在网上下载很多东西,书、软件、电影,积累了很多G,但下完后又放在那里,懒得去看了。还有一些好学的人,像兢兢业业的蜜蜂,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来,或者拷贝到笔记软件里,这种资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不过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也有人很喜欢阅读,但是他们看得不够精细,什么东西都是粗粗一览,更不用说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手机上看东西本来就不易深入。

但凡学有所成者,多重视深度学习。

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教育心理学新近的观点认为,对某一事物的知识掌握,应区分了解(knowledge about)和知晓(knowledge of)两个层次。比如对于跳伞这件事情,仅限于了解的人,固然可以头头是道地说出跳伞的标准操作步骤一二三四,而如果被问到一些非常规性的问题,可能就会茫然无措;而掌握知晓层次的人则可以基于对跳伞设备的内在原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后得出解答。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在我个人的学习中,我也把这个方法当作学习最重要的一环,并且是学习真正为我所用的一步。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学习都要“做中学”。有些领域本来就适合“做中学”,而另一些实施起来就会比较难。比如学习办公软件、画图软件等,学习就是实践,边用边摸索,用着用着就学会了,肯定比只抱着一本书啃要强。

为什么创业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

  1. 可测量性。与在公司打工相比,自己创业产生的价值更大,是因为在公司个人工作产生的价值被大幅度地压缩了,因为在大公司里,个人的绩效无法被真实有效地评估,公司更倾向于以一种平均化的方式给员工提供报酬。

  2. 可放大性。个人在大公司里的贡献不具有可放大性,因为通常只能以“计时”或“计件”的方式来获取报酬。技术创业之所以能产生价值,是因为它“发现了一种做事的新方式,它的经济价值就取决于有多少人使用这种新方式”。如果你的生意是做鸡蛋饼,那么做一个只能赚一个的钱,但是如果你解决的是一个热门的技术难题,让很多人受益,就形成了放大性。

总结:

  •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 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五 思维

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创意的生成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矩阵方法:
  1. 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比如产品的最终形态无法穷举,但是决定产品形态的抽象维度可以穷举);

  2. 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3. 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关于饼干的创意.png

横向思维

英国创造力专家爱德华·德·波诺是“横向思维”的发明者,他提出了一种“随机激发”的方法,就是在思考某个问题的同时,另外随机找一个词(比如随手翻开词典到某一页),然后把这个词和当前的这个联系起来。比如他曾经参与解决过一个国家如何快速培养大量教师的问题,通过随机激发法,他找到了“蝌蚪”这个词,但是蝌蚪和教师有什么关系呢?波诺接下来想到,蝌蚪都有尾巴,那么教师是不是也可以有尾巴呢?这可以理解成,每个教师都可以带上几个助手或见习教师,就像老师带徒弟式的传授,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快速提升教师的数量了。

总结

  •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 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六 才能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

意志力只是一个谎言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总结

  •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七 成功

  •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下载地址:

百度网盘 链接:http://pan.baidu.com/s/1bp5lOQV 密码:zwjf

posted @ 2016-12-28 12:38  乔高建  阅读(2444)  评论(7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