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罢艰险又出发”——OTA测试回顾与展望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相信所有人最近都绕不开“关税”两个字,中美两个大国角力,一方是层层加码,另一方则是见招拆招。有人会说这是老美押上国家信誉的豪赌,也有人说最后免不了两败俱伤。但无论过程结果如何,所有人都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回不去了。
而同样回不去的,还有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两年前同样是这样一个夜晚,我总结了一年多以来于车载OTA方面实践的经验,并尝试给出一个系统的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彼时的我,还乘着国内汽车行业发快速扩张的东风,在思考如何快速解决有无的问题。是的,谈到车载OTA测试,那个时候还被归在新兴技术之中,虽然OTA技术很早就已经被手机行业应用了,但来到汽车上,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而两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首,却发现无论是OTA还是整个汽车行业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记得最开始负责OTA方向,和客户做技术交流时,聊到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能力建设”;而那时候客户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想知道这部分XX家是怎么做的。对于车载OTA来说,大家基本上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测什么内容,怎么测还都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再加上OTA功能在车上落地的实例还不够多,可以提供的样本也比较有限,对于测试来说,能拿得出完整的实现方案就是当时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所以在做北汇信息OTA测试的第一代解决方案内,我把侧重点集中在了两部分:场景全覆盖和测试自动化。与此同时,OTA数据链路涉及到的技术多样,进而引入了多种测试工具,而为了更方便的调度和管理这些工具,我们引入了测试管理平台。现在来看,这可能是神来一笔,其所带来的好处远不止工具管理这么简单,这种看似无心插柳式的设计,其背后往往蕴藏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首代方案内推进自动化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的今天,一个打通自动化链路的测试设计,其往往意味着效率成倍的提升。
今年过年回家的时候,因为家里在考虑换车,陪老妈在我们家这个北方小城逛了逛。虽然我自认也是个汽车行业从业者,但仍然会被现在国产车的设计和性价比震撼到,同时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到这对于传统合资车所带来的挑战到底有多大。老妈关注了几款车型,可以如数家珍的和我讲,哪个车很快就要出新款了,哪个车近期可能会继续降价,听者有心,从她的期待背后,我这个业内人,也看到了行业和自己所面临的挑战:足够充分竞争下的高生存压力。
生存压力往往会转化为更强的动力。早在两三年前,对于汽车行业就不乏类似看法:市场容不下如此多家品牌,最后大部分品牌都会逐渐走向没落,而市场会被头部的几家OEM吃掉。我对此结论并无质疑,只不过这个竞争的过程之久,程度之激烈,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陆续已经有部分OEM退出了这个舞台,但大部分还在努力支撑,并且为了生存各显神通。与此同时,感受到压力的不仅仅是OEM,在刚刚完成了第一代解决方案以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下一代OTA测试方案,我们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在现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效率问题。我们的方案可以有更强的通用性,可以有更高的灵活性,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唯一不能少的,就是更高的测试效率。这里的效率,已经不局限于执行效率了,用例生成效率、用例修正效率、代码生成效率、代码修正效率、执行效率、分析效率等等都应当被考虑在内。更少的测试时间和更高的测试覆盖度的共存,听起来是一个伪命题,但却是每一个测试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所以在新一代的解决方案内,我想强调的不再是硬件,也不再是测试管理,而是如何借助自研平台来提升测试效率。首先最大的调整点便是测试逻辑上移,从传统方案的CANoe工程内上移到开发平台中。在这个平台内,可以手动编写测试用例,也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拖拽编写,甚至后续还具备根据规范自动生成代码的能力,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测试代码开发门槛过高的问题,也可以方便的做不同工具调用的接口封装。
而伴随着测试逻辑上移,规范和代码的自动化生成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人工智能对整个社会的入侵是无孔不入的,它未必可以取代人类,但不重视它的人终将被取代。或许还有人觉得现在谈由人工智能完成测试设计还为时尚早,但有时候变革往往来临的猝不及防,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它悄然来临之际抓住机会。测试逻辑上移到自研平台,意味着从需求到测试规范到测试代码的全链路可控,一旦人工智能能力成熟,平台可以直接接入大模型,进而实现测试设计及执行的自我迭代,这将极大提升现有的开发效率。
除此之外,数据离线分析也是值得一提的改变。对于OTA测试来说,传统的测试方式,为了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往往需要特殊的测试场景,例如专门的测试台架或者测试实车。这种特殊场景不仅对测试环境的要求高,同时也制约着测试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实际上在压力测试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果可以将这些数据利用起来,对于测试效率的提升也是十分显著的。如何利用现有数据,离不开数据离线分析,无论是预先录制好的台架数据,还是数据采集设备所携带的大量实车测试数据,导入到离线分析软件内,结合测试平台,可以获取其中存储的OTA过程数据,进而分析其整个数据流的正确性,让数据的利用率再上一个台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足够的测试覆盖度。
对于国内车企来说,OTA技术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就像是近几年整个汽车工业的缩影,从概念引入,技术借鉴,再到后来的自我研发,技术下放,最后遍地开花。很幸运我可以参与和见证这个过程,同时可以给OTA测试做一些添砖加瓦的微小工作。还记得第一个OTA测试方案落地前的那些无眠的夜晚,从了解各种底层通信协议开始,慢慢的了解完整数据链路,再逐渐总结测试点,设计测试规范,最后结合北汇信息自身的硬件软件积累,提出初代解决方案。一切风轻云淡都来源于背后的付出和积累,而努力爬上巨人肩膀以后,借着行业快速发展的势,再继续向前挥出属于自己的一剑,无论前方再多荆棘,也便无所畏惧了。
故事讲到结尾,恰逢北汇信息公众号十年纪念。西游记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最后想用其中的歌词来给自己,给一路走来的北汇信息,也给OTA测试,给整个国产汽车行业送上一句祝福: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诸君共勉。
以上是基于2020年发布的文章《进击!玩转Jenkins,Helix QAC静态代码自动化测试秘笈!》的点评,可微信扫下图二维码查看全文。
以上是基于2022年发布的文章《OTA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的点评,可微信扫下图二维码查看全文。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北汇信息},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polelink/}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