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四章

控制方法
现代控制论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同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控制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经典控制论阶段;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为第二阶段,称为现代控制论阶段;70年代初期至现在为第三阶段,称为大系统理论阶段。控制论发展至今形成了四大理论体系: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社会控制论,人工智能。
控制,就是指在一定环境中,一个系统通过一定方式驾驭或支配另一个系统做合目的运动的行为及过程。由各种控制要素构成的整体称为控制系统。控制要素主要有:施控系统,受控系统,控制手段,控制目的,控制环境。控制过程的实质是施控系统在受控系统的多种可能运动状态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主要有两种类型:状态选择,范围选择。实施控制需要受控系统存在多种可能的运行状态,施控系统必须具备选择受控系统运动状态的能力两个条件。控制系统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组合控制系统三类。控制方式有很多种在此通过根据施控系统利用信息的方式将他划分为六类:随机控制,记忆控制,共轭控制,反馈控制,程序控制,随动控制。控制系统有目的性,振荡型,稳定性,反馈性,趋优性这几个属性,把握好这些属性有利于我们实施有效控制。
控制过程有了解受控对象(事物)的多种可能运动状态,确定控制目标,制定控制方案,实施控制,收集并处理反馈信息,调整控制状态(校正目标)。对控制过程中的失控现象有以下定义,受控系统脱离施控系统的目标而运动,谓之失控。失控原因总结为以下四点,失控现象与环境因素对控制过程的干扰有关,失控现象与施控系统控制能力的欠缺或削弱有关,失控现象还与控制途径的中断有关,失控现象还与受控系统自身结构损坏有关。为了避免失控现象发生,可以通过以上分析原因去规避。

posted @ 2024-02-29 17:19  咲张  阅读(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