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和学习的新认识

  毛向辉先生总能给人带来新的思想和冲击,今晚的讲座,又同样给网友们分享了很宝贵的心得。获得了这么好的输入,我也来把自己理解的要点输出出来,详细内容要等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后再与大家分享。


l         “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只有扎扎实实地去做,深入理解了才会有收获,而不能只浮在表面上。


l         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是由信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空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存在(知识就是信息在特定时间、空间对特定的人的一种结构化的表现)。知识是有形状的,知识的样子表现出两种形态:显性的存在和隐性的存在。这种显性就是知识的信息表现,也就是我们今天很多人在很多地方在从事教育的工作之中经常去传授的东西,承接的一个载体。这种隐性就是有形状的,在人的大脑之中有物理存在的基础,但是是以混沌的方式存在的。但是我们模不到它、看不到它。它在空间有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一种互连的结构,数学方法就是用熵的方法去分析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复杂度。


l         知识的拓展与发展的三种方式:阅读、创造、思考。阅读实际上就是向我们的大脑中输入(Input)新的知识,通过读书我不断的吸收、我不断的把新知识融入到我的知识体系中去。创造就是把已经输入进大脑中的东西再表达出来(output,在创作过程中实际上你又拓展了知识的边界,并且会加深理解。思考是指用自己的元认知去想一些东西,这种自我的思考(reflection)也会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就是让自己的知识形状变一个形状,我们原本看到的是一个像土豆一样的形状,可能通过这三种方式会变成另外一种形状。(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指个体在凭借短时记忆处理讯息时,对他自己认识的认知及监控自己认知活动的内心里历程。(张春兴 语),弗拉维尔首创


l         Storytelling:人们通过storytelling去传递知识,可能会对他们隐性知识的增长有更大的帮助。听故事的人学习隐性知识,讲故事的人发展隐性知识。


l         学习的过程


n         “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


n         “无理、雾理、误理、悟理、物理、无理”;


n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


n         “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l         认知的边界:认知的边界在不断的拓展,元认知是与我们所要认知的空间相交叉的,它的边界就代表了我们未知的事物究竟有多少。元认知告诉我们“我知道的越多我知道的越少”。


l         客观/主观:客观的知识≈显性知识≈结构化知识(信息、记忆、综合、使用);主观的知识≈隐性知识≈非结构化知识(分析、创造、评价)。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主观知识,鼓励大家去表达,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更多的沟通。


l         学习的三大法则:


n         混沌法则(Chaotic Law)基本的原理就是每天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处于一个混沌状态,因为它的互联程度非常高,每个人的大脑有很多很多的无数的脑细胞、神经元(大约有一千亿个)。在混沌法则的支配下神经元的活动会产生一系列雪崩效应,这种雪崩效应会带来最终决策结果。如果你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在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的话,那么你的微小的学习边界的延伸对真正的学习结果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甚至是指数的变化。混沌法则对“分形”的概念非常强调。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时间是非线性的,他对时间的理解、使用是非常有混沌性的,在每一个时间段,他都能让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这个时间角度决定了知识的复杂度,也就决定了对知识认知的复杂度。那么微观的积累和情感投入在时间轴上的这种褶皱、递归,放大到大尺度上会变成一种结果,这种结果会反映到个人工作的成就、研究的程度、对其他人的影响力、沟通力等很多很多能力方面,也就是皇冠怎么样形成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混沌法则中去形成自己每天的学习。


n         建构法则(Constructive Law):从建构的角度,任何人都是正确的。每个人都建构自己的理解和含义,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多样性和别人的理解,去影响而不是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人们把学到的东西理解后要进行沟通,如果这种沟通的状态能够产生的话,从建构的角度讲大家会相互产生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会变成一种社会建构。这种社会建构就变成一种累积的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这种累积的智慧会变成人类知识的整体进步。learning context对知识的建构很重要,如果有什么问题,不应该怀疑建构是否有问题,而是可以怀疑建构的环境(learning context)是否有问题。社会应该有更多的声音、更多的表达,如果这种表达更自由,在这个社会就会产生更多地创造力。我们要用建构的法则去鼓励别人,去尊重社会的多样性,让观点不同的声音能够表达出来,这就是建构法则在我们的社会中要发挥的作用


n         互联法则(Connective Law)一个人的学习不是取决于你个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取决于你的社会性存在。你的智慧取决于你内外连接的程度。你的内连接就是你的大脑,大脑的复杂度就是你知识的复杂度,就是你知识的“熵”。你的智慧还取决于你的外部网络,就是你的社会的关联,你跟外界是一个怎样的信任度,你的知识来自于哪些渠道,你的渠道是不是足够的丰富,还有你的渠道的价值是不是足够的重要?以及你和这些连接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单向还是双向?是沟通的关系还是只是输入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把学习简单的当成个体的学习,我们要把它变成一种社会的学习,所以我们过去叫elearninglearning,今后将变为“welearning。传统的阶层性的互联架构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开始被拉断,变成另一种架构叫做六度互联。也就是说很多知识觉得它重要,是因为我们周围的人比如说朋友、很信任的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跟我们沟通之后,我们觉得知识对我们很重要。这个重要性远远比一个报纸上有一个专家所讲的这个知识多么重要更有效。这种关系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即“learningbytrust,如果你基于第一信任去学习的话,学习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这种关系全社会的知识体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Blog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外网络互联的工具,它的作用用一句话讲就是把你的内外网络联结起来,将你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让外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你的隐性知识,让你的知识的空间结构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发展,产生出新的可以做决策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产生于知识的复杂性,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如果把这三个法则放到一起去理解,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我们就会成为社会的pilotlearner(先锋学习者),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帮助每个学习者变成互联的学习者、建构的学习者、认识到分形的混沌法则的学习者。


l       学习的未来:机器的学习和奇点singularity”:我们的大脑和未来30年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以相同的方式学习,机器将很快达到与人脑类似的学习能力,未来的社会大脑(Social Brain)是人脑、网络和机器相连接的,具有混合的智慧(Blended Intelligence)。将来可能会有一天很多显性知识可以快速地一秒钟内传递到大脑中去,然后你更重要的是怎样把这些知识变成对你有用的知识、对社会有用的知识。


讲座的最后,毛先生又意味深长地问了一句:你准备好了吗?


所以,在现今十分复杂的社会中,知识获得要用复杂性的理论来处理,而不能简单地处理。

 

原文:http://www.zbedu.net/jeast/2005_04.html

posted @ 2009-04-10 15:55  个人知识管理  阅读(2667)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