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的垃圾回收机制

垃圾回收机制

垃圾收集器必须跟踪哪个变量有用哪个变量没用,对于不再有用的变量打上标记,以备将来收回其占用的内存,内存泄露和浏览器实现的垃圾回收机制息息相关, 而浏览器实现标识无用变量的策略主要有下两个方法:

引用计数

跟踪记录每个值被引用的次数。当声明一个变量并将引用类型的值赋给该变量时,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就是1。如果同一个值又被赋给另一个变量,则该值的引用次 数加1.相反,如果包含对这个值引用的变量又取得另外一个值,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减1.当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变成0时,则说明没有办法访问这个值了,因此就 可以将其占用的内存空间回收回来。

如: var a = {};     对象{}的引用计数为1
        b = a;          对象{}的引用计数为 1+1
        a = null;       对象{}的引用计数为2-1

所以这时对象{}不会被回收;

IE 6, 7 对DOM对象进行引用计数回收, 这样简单的垃圾回收机制,非常容易出现循环引用问题导致内存不能被回收, 进行导致内存泄露等问题, 如:

demo1:
var btn = $("button");
btn.onclick = function(){
   //当这里也可以访问到btn,说明function内部存在btn的引用
};

demo2:

function a () {
    var x = { };
    var y = {};
    x.a = y;
    y.a = x;
}
a();

函数a执行完后,本来x, y对象都应该在垃圾回收阶段被回收, 可是由于存在循环引用,也不能被回收。
    

标记清除(mark-and-sweep)

到2008年为止,IE,Firefox,Opera,Chrome和Safari的javascript实现使用的都是标记清除式的垃圾收集策略(或类似的策略),只不过垃圾收集的时间间隔互有不同。

标记清除的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记(mark)和清除(sweep). 第一阶段从引用根节点开始标记所有被引用的对象,第二阶段遍历整个堆,把未标记的对象清除

markFromRoots():
    worklist <- empty
    for each fld in Roots
        ref <- *fld
        if ref != null && isNotMarked(ref)  
           setMarked(ref)
           add(worklist,ref)
           mark()
mark():
    while not isEmpty(worklist)
          ref <- remove(worklist)  
          for each fld in Pointers(ref)  
                child <- *fld
                if child != null && isNotMarked(child)
                   setMarked(child)
                   add(worklist,child)

sweep(start,end):
    scan <- start
   while scan < end
       if isMarked(scan)
          setUnMarked(scan)
      else
          free(scan)
      scan <- nextObject(scan)

atomic collect():
    markFromRoots()
    sweep(HeapStart,HeapEnd)
posted @ 2014-07-29 14:17  mininice  阅读(5808)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