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2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该计算机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总重量约30吨,就在其诞生后仅三年,即1949年,冯诺依曼就在其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织的进行》中,首次提出了一种会自我繁殖的程序存在的可能,冯诺依曼的这一观点被视为计算机病毒最早的理论原型。

虽然,目前的计算机病毒未必都有传染性或自我繁殖的特性,但是,早期的计算机病毒确实如此。在早期,计算机没有互联网,计算机安全主要集中在一次一个地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密码上。即使在六十年后,密码技术依然是信息安全或者网络安全的基石。

1970年代,一位程序员创建了名为Creeper的程序,这是一种从一个系统移动到另一个系统的蠕虫病毒程序。Creeper程序员的一位同事创建了名为Reaper的程序来消灭他。该程序发现并删除了Creeper蠕虫病毒程序,Reaper程序创建了第一个防病毒程序。

1986年,大脑病毒(C-BRAIN)诞生。大脑病毒,他是公认的第一个流行的计算机病毒程序,大脑病毒运行在DOS系统下,通过软盘传播,会在人们盗用软件时将盗用者硬盘的剩余空间吃掉。因当时公司出售的软件时常被任意非法复制使得购买正版软件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人便编写了大脑病毒来追踪和攻击非法使用其公司软件的人。

1988112日晚上7左右,莫里斯病毒程序(Morris worm)诞生。莫里斯病毒,他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计算机病毒(蠕虫病毒程序),这个病毒程序只有99行,利用了Unix系统中的缺点,用Finger命令查联机用户名单,然后破译用户口令,用邮件系统复制、传播本身的源程序,再编译生成代码。莫里斯病毒震动了年轻的互联网。当时,互联网上只有10万台计算机,而且多数是用于工作,网络管理员很少采取防护措施,那时候也没有防火墙这种东西。蠕虫病毒的风波之后,人们对计算机安全更为在意了,从而导致了计算机信息安全及网络安全行业的兴起。

再后来,就是一些众所周知的计算机病毒程序,例如:冲击波病毒程序、CIH病毒程序,熊猫烧香病毒程序、到现如今的超级工厂病毒程序、勒索病毒程序等。为了消灭这些病毒程序带来的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及网络安全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计算机病毒程序的演变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越来越多的病毒程序正在演变为内网里的病毒程序。从技术角度来说,计算机病毒程序最终威胁的是主机安全,从场景角度来说,计算机病毒程序最终威胁的是内网安全。计算机病毒程序由外网向内网的渗透,最终目的是取得组织内部系统的控制权或者获取组织内部系统的重要数据。因此,内网安全防护十分重要,内网安全防线既是纵深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亦是攻防双方技术较量的关键战场。

posted on 2025-05-18 20:50  milantgh  阅读(5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