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器:如何进行精度补偿
转载自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13902877
编码器:如何进行精度补偿
编码器性能指标
在了解如何对编码器精度进行补偿之前,我们先要简单了解下三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分辨率(Resolution)
分辨率是指编码器可以检测到的最小位移量,分辨率越高,编码器能够检测的位移越小,意味着它可以提供更细致的位移信息。
重复精度(Repeatability)
重复精度指的是编码器在多次测量相同位置时,输出值的一致性。即,当位置返回到相同的测量点时,编码器输出的误差范围。
系统精度(System Accuracy)
系统精度是指编码器测量的值与实际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它反映了编码器测量结果的总误差,包括但不限于分辨率限制、安装误差、机械回差、电子干扰等。
数值关系:
重复精度通常比系统精度要好,它反映了系统在短时间内的一致性。系统精度一般是由编码器的分辨率和误差累积的总和来决定的。从数值上来看系统精度>重复精度>分辨率

Look up Table(LUT)校正补偿精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由于预算、安装空间、工作环境等原因,无法选用高精度的编码器,但实际还需要一个高精度编码器。此时我们只能选用一个低精度编码器,在控制器中通过更高精度参考系对编码器进行校准,这样可以显著提高编码器的测量精度。
以下是如何实现这种校准的大致步骤:
选择高精度参考系
- 选择合适的参考设备:使用比编码器精度更高的测量设备作为参考系。例如,高精度的激光测距仪、光栅尺或其他高精度传感器。
- 稳定环境:确保参考设备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以避免温度变化、振动或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其测量精度。

采集高精度参考数据
- 测量设备对齐:将编码器和高精度参考设备对齐,确保它们测量的对象或范围一致。
- 数据采集:在参考设备的帮助下,采集编码器输出的高精度位置数据。测量的位置应尽可能的多,并覆盖编码器的整个测量范围。

校准数据分析
- 误差分析:对比编码器输出与参考设备输出的数据,分析误差的分布和模式。这可以帮助识别编码器的系统性误差或非线性误差。
- 误差建模:根据分析结果建立误差模型。误差模型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或基于具体误差类型的自定义模型。
生成校准补偿数据
- 生成校准表:利用误差模型,生成校准补偿数据。这可以是一个修正表或查找表,将编码器的原始输出值映射到修正后的值。
- 插值和优化:如果校准数据点稀疏,可以使用插值算法优化补偿数据,确保校准表在整个范围内都适用。
在控制器中应用校准
- 更新控制器固件:将生成的校准补偿数据更新到控制器中。这通常涉及修改控制器的固件或软件,使其能够在实时数据处理中应用补偿数据。
- 实时修正:在编码器实时数据处理中,控制器使用校准补偿数据修正编码器的输出。可以通过查找表、插值算法或其他校正方法来实现这一点。
验证和调整
- 验证效果:在应用校准补偿数据后,验证编码器的精度。可以进行实际测试,比较编码器输出与高精度参考设备的输出。
- 进一步调整:根据验证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校准效果不理想,可能需要重新校准或优化补偿数据。
持续监测和维护
- 定期校准:定期进行校准,以应对设备老化或环境变化对编码器精度的影响。
- 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持续监测编码器性能,并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和维护。
实施技术细节:
- 软件算法:在控制器中实现校准算法时,确保软件能够高效处理实时数据,应用补偿数据而不会引入延迟。
- 数据存储:校准补偿数据可以存储在控制器的内存中,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如查找表、插值函数)来优化访问和计算速度。
- 系统集成:确保高精度参考设备与编码器系统良好集成,以避免接口问题影响校准结果。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利用高精度参考系显著提升编码器的测量精度,确保系统在各种操作条件下都能够可靠地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