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深度学习(2)通过`生成建模`解决监督学习平均化问题
上一篇:https://www.cnblogs.com/math/p/18971656/physics-deep-learning-01
原文:http://physicsbaseddeeplearning.org/intro-teaser.html
以下是《A Teaser Example — Physics-based Deep Learning》的结构化摘要,着重展示监督学习、可微分物理(Differentiable Physics)与生成建模三种方法在解决一元双值函数(如平方根)反解问题上的对比与优势。
🎯 问题背景
目标:求解函数 ( f(x) ),满足 ( f(x)^2 = x ),即平方函数的反解。
特性:对于每个 ( x \in [0,1] ),理论上存在两个解 ( \pm\sqrt{x} ),即双模态问题(bimodal solution)。
📌 方法对比一: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
- 流程:通过采样 ( x \in [0,1] ),配对一个随机选取的 ( +\sqrt{x} ) 或 ( -\sqrt{x} ) 构建训练集;
- 问题:网络学习“平均值”,预测趋近于零 → 实际上未捕捉任一解;
- 原因:监督学习不能识别双模态,误将其“平均化”。
🧠 结论:监督学习不适用于多解问题,尤其会在解结构复杂(如 PDE 分叉)时误导建模。
⚙️ 方法对比二:可微分物理(Differentiable Physics)
- 核心:不使用 ground truth 输出 ( y ),而令模型预测输出 ( f(x) ) 通过 ( P(f(x)) \approx x );
- 示意:
loss = MSE(x_true, f(x_pred) ** 2)
- 优点:
- 不需要数据标签;
- 避免多模态平均问题;
- 可直接编码守恒律或微分方程残差;
- 局限:
- 仍只能学到一个解模态(如 ( +\sqrt{x} ) 或 ( -\sqrt{x} )),取决于网络初始化。
✅ 更适合高精度、物理一致性任务。
🌀 方法对比三:生成建模(Generative AI via Flow Matching)
- 使用扩散式生成模型(flow matching)建模概率分布 ( p(y|x) ),可捕捉全部解分布;
- 关键机制:
- 输入:扰动版本的 ( y ),配对方向向量 ( u )(从噪声向真实解演化);
- 网络目标:学习时间依赖的速度场 ( v(x, t) );
- 推理时从随机初始点经过学习流场推进生成多个模态样本。
🟠 优点:
- 成功捕捉 ( +\sqrt{x} ) 与 ( -\sqrt{x} ) 两类解;
- 可拓展至不确定性建模、多模态 PDE 解。
📊 可视化对比(解决质量)
方法 | 能否捕捉双模态 | 是否需要标签数据 | 是否编码物理方程 |
---|---|---|---|
监督学习 | ❌ 平均化掉 | ✅ 是 | ❌ 否 |
Differentiable Physics | ❌ 单模态 | ❌ 否 | ✅ 是 |
生成建模 Flow Matching | ✅ 双模态 | ✅ 是(概率性) | ❌(当前版本) |
🔬 讨论与启发
- 在很多 PDE 或流体问题中,分叉(bifurcation)或扰动引导的非唯一解十分常见;
- 示例:蜡烛烟柱直立后受扰动偏左或偏右,平均则变成“无物理意义”的直线;
- 使用监督学习可能误导系统设计;
- 可微物理可提高解的物理一致性,但无法捕捉复杂模态;
- 生成建模为多模态物理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 后续建议
- 自行调整样本密度,尤其在 ( x \approx 0 ) 附近;
- 拓展 1D 问题为 2D(如反解抛物面);
- 合并 Flow Matching 与 physics loss:构建物理约束的扩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