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 算法介绍

    

概述

  聚类属于机器学习的无监督学习,在数据中发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将数据进行分组,组内的相似性越大,组间的差别越大,则聚类效果越好。它跟分类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标签”。比如说我们有一组数据,数据对应着每个“标签”,我们通过这些数据与标签之间的相关性,预测出某些数据属于哪些“标签”,这属于分类;而聚类是没有“标签”的,因此说它属于无监督学习,分类则属于监督学习。

  k-means(k-均值)属于聚类算法之一,笼统点说,它的过程是这样的,先设置参数k,通过欧式距离进行计算,从而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算法,下面更加详细的介绍这个算法的思想。

算法思想

  我们先过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1) K值:即要将数据分为几个簇;

 (2) 质心:可理解为均值,即向量各个维度取平均值,这个是我们聚类算法一个重要的指标;

 (3) 欧式距离:

 

  上面的这3条基本概念你大可不必太纠结,因为这是为了让你看下面的内容时,能够更好理解。假如说,我们现在有一堆数据集,在图像上的分布是这样的:

     

 

  从图像上看,貌似可以直接把他分为3个簇,因此,我们设置 k=3,然后我们随机生成3个点,再通过欧式距离公式,计算每个点到这三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哪个点最近的,就归类,于是它就变成了这样:

    

  当然,这样还不够,毕竟这三个点只是随机生成的,而且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聚类效果;因此我们计算初次分好的簇的均值,即上面提到的质心,让这三个质心替代掉随机点,然后迭代重复上面的过程,以达到最优。

         

            

  ......(重复迭代n次)......

  最后,才生成最优解,如图:

           

  上面的图是在这个网站通过演示得到的,可以上这个网址实际操作一波,加深理解。

 缺点

  几乎每个算法都有其缺点,这个算法也不例外,优点是原理简单,实现容易,缺点如下:

 (1)不规则点的聚类结果会有所偏差,如下图,比如我们想分成4个簇,俩眼睛一嘴巴以及外轮廓,但效果总是难以达到。

     

 (2)k值难以确定。比如下面这样的图,应该把它从中间分割得到两块呢还是分成左中右三块呢,难以确定。

    

  想要第一时间获取更多有意思的推文,可关注公众号: 大数据的奇妙冒险

posted @ 2019-05-22 17:42  大数据的奇妙冒险  阅读(148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