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网络15个人阅读作业2——提问题

提出问题

快速通读教材《构建之法》,并参照提问模板,提出5个问题。
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请看这个文章:http://www.cnblogs.com/rocedu/p/5167941.html ,以及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问题。 还有这些要点:
在每个问题后面,请说明哪一章节的什么内容引起了你的提问,提供一些上下文
列出一些事例或资料,支持你的提问。
说说你提问题的原因,你说因为自己的假设和书中的不同而提问,还是不懂书中的术语,还是对推理过程有疑问,还是书中的描述和你的经验(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矛盾?
一个模板可以是这样:

*我看了这一段文字 (引用文字),有这个问题(提出问题)。 我查了资料,有这些说法(引用说法),根据我的实践,我得到这些经验(描述自己的经验)。 但是我还是不太懂,我的困惑是(说明困惑)。*

或者这样:

*我反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作者的观点,自己的观点,以及理由)。*

大学生应该能写出自己的思考, 而不是摘抄书本内容。
提示:编程经验不多的同学,建议看16章 “创新”, 提出自己的问题。
【附加题】:请将问题提交至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69503/, 并在博客中给出链接
在豆瓣页面的最下方 “读书笔记” 那里发言, 《构建之法》的作者会亲自答复问题

问题一:

对于这句话

软件工程是不是教那些不怎么会写程序的人开发软件?
  • 这句话是否可以说在软件工程中,写程序能力并不太重要呢?

问题二:

在课本P17页,有提到:

本书所倡导的教学和培训目标是:
1.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
     通过实际的工作收集、推导、体验需求,并在软件发布后通过实际数据验证需求的的被满足了。需求来自于实际,而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需求”或者人云靠云的需求(制如; 虚拟的、没人用的、也没有数据的“團书馆管理系统”)
  • 这段强调了需求分析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且软件要“符合用户需求”,同时“需求来自于实际”。那么所有符合实际需求的、且会有大量用户使用的软件都是可以研发的?比如在大学选课的时候,可以写一个“刷课机”的程序,利用学校选课系统的弱点或漏洞,帮助某些人选到某些课程。或者帮助用户刷购票网站,先买到火车票。这些软件合法么?符合道德规范么?是在“软件工程”的研究范围么?

问题三:

第五章P97对于团队的特点的描述;

1.闭队有一致的集体目标,团队要一起完成这目标。一个团队的成语不一定要同时工作,例如接力赛跑。王屋村搬砖的团队”非成员”成员则不然,每个人想搬多少就办多少,想于了就站算工钱走人。
2.团队成员有各自的分工.互相依赖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员则品各自行动。独立把任务完成,有人不有南州,王屋村搬砖的团队”非成员”成员则各自行动,独立吧任务完成,有人不此而别,对其他的搬砖人毫无影响。
  • 我认为第一条里没有说明白两者的不同。首先,搬砖团队和团队目标都是完成用户(雇主)需求,两者没有不同;其次,搬砖团队”每个人想搬多少就搬多少“这个也不是啊,怎么可能呢!虽然每个人所做的一定不同,但是不可能差太多的。第三点就是”不想干了就结算工钱走人“,这一点无论哪里都是啊??

问题四:

第16章P346页举了两个例子:

阿基米德在洗浴城里泡澡,,忽然跳出浴池,跑到大街上,大喊“Eureka”--他老人家发现了浮力定律。
牛顿同学当年没啥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颗苹果砸到他头上--他也灵机一动,揭示了万有引力。
  • 我不认为阿基米德和牛顿的事例可以放在创新这里。他们只是发现了未知的知识。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所有类似的“灵光一现”都不是偶然,那是对相关知识了解贯通以后的更深的发现,就算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没发现,那说不定改天他洗衣服的时候就会发现呢(谁晓得呢?)。同理牛顿也是。就像笨结构的发现,1833年德国化学家密次切利奇确定了苯分子中6个碳和6个氢原子的经验式,但是直到1865年,比利根特大学的教授弗里德里希·凯库勒再一次梦中得到灵感,方才确定苯分子是一个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环状链式结构!

问题五:

  • 书本的目录没有体现重点,而且书本内容太多且乱。
posted @ 2018-03-18 18:21  lxr-  Views(211)  Comments(5Edit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