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的持久化及配置

1、简介

  Redis是一种高级key-value数据库。它跟memcached类似,不过数据可以持久化,而且支持的数据类型很丰富。有字符串,链表,集 合和有序集合。支持在服务器端计算集合的并,交和补集(difference)等,还支持多种排序功能。所以Redis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数据结构服务 器。
  Redis的所有数据都是保存在内存中,然后不定期的通过异步方式保存到磁盘上(这称为“半持久化模式”);也可以把每一次数据变化都写入到一个append only file(aof)里面(这称为“全持久化模式”)。 

  由于Redis的数据都存放在内存中,如果没有配置持久化,redis重启后数据就全丢失了,于是需要开启redis的持久化功能,将数据保存到磁盘上,当redis重启后,可以从磁盘中恢复数据。

  redis提供两种方式进行持久化,一种是RDB持久化(原理是将Reids在内存中的数据库记录定时dump到磁盘上的RDB持久化),另外一种是AOF(append only file)持久化(原理是将Reids的操作日志以追加的方式写入文件)。

  那么这两种持久化方式有什么区别呢,改如何选择呢?网上看了大多数都是介绍这两种方式怎么配置,怎么使用,就是没有介绍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应用场景下使用。

2、RDB、AOF二者的区别

1)RDB持久化

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实际操作过程是fork一个子进程,先将数据集写入临时文件,写入成功后,再替换之前的文件,用二进制压缩存储。

将redis在内存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定时dump到硬盘上,实现rdb持久化。

在rdb持久化过程中,是在规定的时间间隔之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实际操作过程是fork一个子进程,先将数据集写入到临时文件中,写入成功后,再替换之前的文件,再用二进制压缩存储。那么此操作是一种间隔存储的,类似一种快照形式。

在整个的持久化过程中,主进程是不会进行任何的IO操作的,这就确保了极高的性能,如果我们需要大规模的数据的恢复,且对于数据恢复的完整性不是非常敏感,那么rdb方式要比aof方式更加高效。但是rdb的缺点就是最后一次的持久化操作很有可能丢失,那么一发生丢失就是整个数据丢失,下次备份还是需要重头开始。

2)AOF持久化

以日志的形式记录服务器所处理的每一个写、删除操作,查询操作不会记录,以文本的方式记录,可以打开文件看到详细的操作记录。

将redis的操作日志以追加的形式写入到文件中。

通过只增不改,不删方式。Aof持久化以日志的形式记录服务器所处理的每一个写、删除操作,查询操作不会记录,文本的形式记录,可以打开文件看到详细的操作记录。

那么此种操作就一种日志形式来进行一个记录各种更新操作。会对每一次操作的命令进行一个记录,那么在redis服务进行一个启动的时候,会读取日志中的命令,对redis中的数据进行一个恢复。

所以可以看出aof是一个粒度比较小的操作。精确到每一条操作。且每条操作的前后都不影响。

3、RDB、AOF二者优缺点

1)RDB 

(1)优势

1). 一旦采用该方式,那么你的整个Redis数据库将只包含一个文件,这对于文件备份而言是非常完美的。比如,你可能打算每个小时归档一次最近24小时的数据,同时还要每天归档一次最近30天的数据。通过这样的备份策略,一旦系统出现灾难性故障,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进行恢复。

2). 对于灾难恢复而言,RDB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我们可以非常轻松的将一个单独的文件压缩后再转移到其它存储介质上。

3). 性能最大化。对于Redis的服务进程而言,在开始持久化时,它唯一需要做的只是fork出子进程,之后再由子进程完成这些持久化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极大的避免服务进程执行IO操作了。

4). 相比于AOF机制,如果数据集很大,RDB的启动效率会更高。

(2)劣势

1). 如果你想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即最大限度的避免数据丢失,那么RDB将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系统一旦在定时持久化之前出现宕机现象,此前没有来得及写入磁盘的数据都将丢失。

2). 由于RDB是通过fork子进程来协助完成数据持久化工作的,因此,如果当数据集较大时,可能会导致整个服务器停止服务几百毫秒,甚至是1秒钟

2)AOF

(1)优势

1). 该机制可以带来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即数据持久性。Redis中提供了3中同步策略,即每秒同步、每修改同步和不同步。事实上,每秒同步也是异步完成的,其效率也是非常高的,所差的是一旦系统出现宕机现象,那么这一秒钟之内修改的数据将会丢失。而每修改同步,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步持久化,即每次发生的数据变化都会被立即记录到磁盘中。可以预见,这种方式在效率上是最低的。至于无同步,无需多言,我想大家都能正确的理解它。

2). 由于该机制对日志文件的写入操作采用的是append模式,因此在写入过程中即使出现宕机现象,也不会破坏日志文件中已经存在的内容。然而如果我们本次操作只是写入了一半数据就出现了系统崩溃问题,不用担心,在Redis下一次启动之前,我们可以通过redis-check-aof工具来帮助我们解决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3). 如果日志过大,Redis可以自动启用rewrite机制。即Redis以append模式不断的将修改数据写入到老的磁盘文件中,同时Redis还会创建一个新的文件用于记录此期间有哪些修改命令被执行。因此在进行rewrite切换时可以更好的保证数据安全性。

4). AOF包含一个格式清晰、易于理解的日志文件用于记录所有的修改操作。事实上,我们也可以通过该文件完成数据的重建。

(2)劣势

1). 对于相同数量的数据集而言,AOF文件通常要大于RDB文件。RDB 在恢复大数据集时的速度比 AOF 的恢复速度要快。

2). 根据同步策略的不同,AOF在运行效率上往往会慢于RDB。总之,每秒同步策略的效率是比较高的,同步禁用策略的效率和RDB一样高效。

 

 

那么此种操作就一种日志形式来进行一个记录各种更新操作。会对每一次操作的命令进行一个记录,那么在redis服务进行一个启动的时候,会读取日志中的命令,对redis中的数据进行一个恢复。

所以可以看出aof是一个粒度比较小的操作。精确到每一条操作。且每条操作的前后都不影响。

那么这个时候也可以对比出aof的一个优点所在了:

备份机制更加成熟稳健,对每一条操作都会有所记录,那么就会大大的降低丢失率。

这是个日志形式的备份,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读持久化文件。可以对其人为的操作。

但是就是因为他的粒度细致,并且只会增加数据,不会修改数据,那么这个时候会占用更多的磁盘空间。且正因为日志,那么恢复的时候,也要从日志中读取出数据信息,进行一个反操作。那么粒度细,也会造成一定的性能压力,每次变更都会新增日志记录。官方也做出了一些声明:存在个别bug,会造成不能恢复现象。

 

二者选择的标准,就是看系统是愿意牺牲一些性能,换取更高的缓存一致性(aof),还是愿意写操作频繁的时候,不启用备份来换取更高的性能,待手动运行save的时候,再做备份(rdb)。

4.常用的配置

1)RDB持久化配置

Redis会将数据集的快照dump到dump.rdb文件中。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来修改Redis服务器dump快照的频率,在打开redis.conf文件之后,我们搜索save,可以看到下面的配置信息: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配置含义:

 900秒内,如果超过1个key被修改,则发起快照保存

 300秒内,如果超过10个key被修改,则发起快照保存

 60秒内,如果1万个key被修改,则发起快照保存

表示在N秒之内,redis至少发生M次修改则redis抓快照到磁盘。当然我们也可以手动执行save或者bgsave(异步)命令来做快照

 

2)AOF持久化配置

redis.conf默认配置:

appendonly no

配置文件中的appendonly修改为yes,开启AOF持久化。开启后,启动redis服务端,发现多了一个appendonly.aof文件

使用AOF做持久化,每一个命令以 Redis 协议的格式来保存,新命令会被追加到文件的末尾。 Redis 还可以在后台对 AOF 文件进行重写,使得 AOF文件的体积不会超出保存数据集状态所需的实际大小。实际上,AOF持久化并不会立即将命令写入到硬盘文件中,而是写入到硬盘缓存,在接下来的策略中,配置多久来从硬盘缓存写入到硬盘文件。所以在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还是会有数据丢失,不过你可以大大减少数据损失

在Redis的配置文件中存在三种同步方式,它们分别是:
# appendfsync always appendfsync everysec # appendfsync no

配置含义:

always: 每次操作都会立即写入aof文件中

everysec: 每秒持久化一次(默认配置)

no: 不主动进行同步操作,默认30s一次

当然always一定是效率最低的,个人认为everysec就够用了,数据安全性能又高。Redis也允许我们同时使用两种方式,再重启redis后会从AOF中恢复数据,因为AOF比RDB数据损失小嘛

posted @ 2021-02-05 11:00  ld_001  阅读(25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