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悼念王选:技术创新树丰碑(推荐)
悼念王选:技术创新树丰碑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历史性的名词来描述我国的重大发明,
用数百甚至数千这样的数量级年份来纪念那些泽及世人的发明
家和他们的成就,然而,王选先生和他的激光照排技术,以及
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及市场化方面的贡献,就存在于我
们这个时代,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方便地阅读以汉字为主要
文字的报刊杂志的时候,无不在享受着这些贡献的泽被。然而
天妒英才,他就这样去了。
拥有众多的头衔,却总是那样平易近人;身上有无数的荣
誉光环,却仍然勤勤恳恳地为着梦想奋斗;是我国计算机和激
光照排领域的领头人,却为了要多给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在鼎
盛时期让位于后来人;是第一批把科研技术推向市场并带来重
大变革的人,却谦恭地说自己只是一个“科学家”⋯⋯王选,
这个凭借令人震撼的勇气与智慧,利用自身深厚的数学和计算
机软硬件扎实的基础自主创新实现了汉字在多媒体时代的交
流,被称为“当代毕昇”的伟大科学家,在对于汉字处理的算
法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和革命。当大家都在为科学技术市场
化以及国产软件如何自力更生并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道路上艰
难探索时,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以占据国
内99% 的报业市场和90% 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
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的辉煌成就,堪称科技市场化和国产
软件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王选先生可以算是中国最伟大的程序员,在计算机的硬件
和软件设计都卓有建树,并成功地把产品推向市场。50年代的
中国,对计算机还知之甚少,然而王选怀着新兴学科往往代表
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的想法,在
分专业的时候毅然选择了计算数学,从此开始了和计算机以及
程序的不解之缘。
在大学阶段王选参与并主持了“北大一号”和“红旗机”从
焊接主板到编写逻辑程序的全部过程,对于计算机的硬件设计
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授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时候,他又被
国外计算机的设计精巧所震撼,深入性研究了国外计算机发展
后,总结出20 世纪50 和60年代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很多高招都
来自程序和应用(后来叫软件)的需要,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给
计算机体系结构带来一系列的突破,这就是创造的源泉。于是
拥有在数学和计算机两个领域的知识和实践的王选从高级语言
编译系统入手,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软件和硬件结合的研究。虽
然受到“文革”的冲击,但是王选负责研究的DJS 21 机的
ALGOL 60 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没有间断,并在1967年
一经完成,由于它的方便和实用很快成为国内最早的得到真正
推广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之一,并被列入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
史大事记。
上世纪70年代,汉字输入输出问题已经开始成为中国在计
算机领域追赶世界脚步的严重障碍。1972年,王选第一次动手
解决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问题,用几个月时间研究出一套采用拆
字根的方式输入的“小键盘输入汉字的方法”。74 年,他开始
完全自发并自费投入到当时国家为了解决汉字信息处理而专门
立项的“748”工程的汉字精密照排的子项研究中。在对当时
文字处理的主流技术进行研究后,王选顶着重重压力,面对周
围众多反对以及怀疑的眼光,大胆地提出研制汉字照排系统,
首先要解决汉字信息的存贮问题,必须采用数字存贮的技术途
径。面对处理汉字将要进行的海量贮存信息的处理,他利用轮
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描述汉字字形,并进行算法优化,大大压
缩了汉字的贮存信息。这一成果在1982年申请专利成功,在改
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这也是我国获得的第一个欧洲专利。
经过不断的努力,1979年的输出报版样张,标志着硬件系
统调试成功,王选接下来继续调试软件系统。1981 年7 月,中
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
I型)鉴定会隆重召开,肯定了王选及其一同奋斗的同志多年的
努力,同时通过鉴定的还有M6800 汉字终端软件系统,这一系
统为以后正式投产的汉字终端打下了扎实基础。1986年华光III
型系统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这是我国第一个
实用科技排版系统。
在研究过程中,王选一直坚持在任何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系
统中,都必须十分注意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让软件和硬件互相
配合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价格比,由于从本系统的全局到每个
局部都贯穿了这一思想,新的想法和成果开始不断涌现出来。
1993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PostScript Level 2的中文页面解释
器,与专用协处理器芯片相结合,推出第六代产品——方正93
系统,并在香港《明报》的竞标中一举中的,此后迅速进入中
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北美等地,迄今占据了海外
80%的华文报业市场。
然而正当王选的成果不断涌现,成绩被众人肯定时,他决
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在二线继续研究工作,全力扶持年轻人创
造新成果,并且不断尝试新的领域。1994年王选指导研制成功
的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深圳晚报》首家采用,引发
了国内报业“告别纸和笔”的技术革新。在国内取得重大成果
之后,王选又决定研制日文出版系统,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
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市场,长中国人志气。1997年方正日文出
版系统正式出口日本,《北京日报》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
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
技应用软件”。不断取得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放慢创新的脚步,王
选总是能够洞察到技术应用发展的最好领域。在新闻出版领域
获得成功之后,又开始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
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2000年方正研究院推出第七代
栅格图像处理器——纯软件方正世纪 RIP,出口欧美西文市场。
而在其中第一代到第四代RIP里面90%的微程序都是他亲手编
写的。
太多太多的成就,我们无法在方寸之间一一表述,王选对
于中国的印刷业带来的变革是耀眼的,是历史性的,他对于中
国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及市场化方面的贡献也鲜有人能
及。孜孜不倦的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带给我们现在涌现出
来数量越来越多的程序员深刻的思考:在抱怨中国软件的发展
的艰难,对国产软件不予信任。而前人所做出来的光辉成就就
在眼前,我们自信在哪里呢?在感叹国外软件更新速度和提供
的便利的同时,挖空心思地模仿,唯恐会有不同,我们的创新
精神在哪里呢?为了跟随市场的变化而疲于奔命,我们的洞察
力在哪里呢?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将自己原有想法改变得面
目全非时,我们的执著在哪里呢?
中国的软件业不是缺少榜样,更不是没有成功的典范,却
在国外软件的冲击下艰难求生,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也许,
我们缺失的是王选先生的奋斗精神和洞察力。
在悼念王选先生的时候,有人这样评价:“王选之后再无王
选。”这是对先生的高度评价,但是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未来。
深刻反思,沉痛悼念王选先生!
王选的十个梦想
王选先生曾经提及“我的一生有十个梦想,五个成为现实,
另外五个需要我与年轻人共同实现”。已经实现的五个梦想见
证了中文出版的变迁。
第一个梦想:激光照排系统,铅与火的时代的终结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王选先生首先开创了使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描述汉字
字形,以1:500的比率压缩汉字信息,此发明比西方早了10年;
为了适合硬件实现设计了一套递推算法,使被压缩的汉字信息
能高速复原成字形;另外改造将报纸传真机以满足出书报的要
求;利用硬件存储和还原字形以及缓冲原理来平衡磁盘读取速
度;基于四路平行扫描的思想来提高汉字输出速度,完成了后
来通用的“栅格图像处理器(Raster Image Process)”的核心。
这些技术革新一步跨越了40年,让中国的出版彻底告别了“铅
与火的时代”,被誉为仅次于“两弹一星”的20世纪我国重大
工程技术成就。
第二个梦想: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报纸传真机
的衰退
这是传统传版技术的终结。
王选先生开发用页面描述语言来解释页面中的元素,实时
和高质量的传送版面。从1991 到1994 年,经过不断尝试和推
广,有大约100 家报纸实现了远程传版。利用新技术创造了一
个新市场,也宣布了报纸传真机的没落。
第三个梦想: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电子分色机的消亡
这是黑白出版时代的终结。
王选先生直接研究图文合一的彩色出版系统,并大胆的启
用了年轻人作为开发主力,最终获得了卓越的成就。1992 年1
月21日,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性使
用,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彩色照片和中文的合一处理和输
出。1994年北大计算所又研制成高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从而
进入了画刊、彩色杂志领域。中国印刷业实现了从黑白到彩色
出版的技术跨越。
第四个梦想: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纸和笔的革命
这是出版界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
新闻采编系统实现了报社新闻编采的计算机网络化和自动
化,使得编采人员能够在电脑网络系统上完成采编的全过程,
并能对稿件进行多项统计管理工作,为报社提供一个完整的采
编管理流程,加强新闻的时效性。基于采编系统基础之上的资
料检索系统使记者和编辑在审稿时能够方便检索新闻资料库。
在出版界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之后,再一次和“纸和笔”说
再见。
第五个梦想: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决战国外公司
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中文信息的存储和激光照排,意味着中国人能够全面传承
自己的文明,能够用自己的技术来保护国家的机密。华文报业
市场的开拓,更意味着中国人在中文出版市场上能够拥有自己
的话语权,能够全面抗衡国外出版公司。从最早实现大规模彩
色印刷的《澳门日报》,到香港的《大公报》,马来西亚的《光
华日报》、美国的《星岛日报》,甚至台湾的《中央日报》,全都
有着中文激光照排的产品与技术!
后五个有待实现的梦想
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
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
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
进军广电业;
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
王选遗愿
● 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 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
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 方正一定要有人能够超越王选。
王选自我评价
● 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
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 一个成功的人,他还要具有卓尔不群的洞察力和远见。在科学界,
曾有这样的一个比喻,所谓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指兔
子的人就是指明科研方向的人,打兔子的人就是进行科技攻关的人,捡兔
子的人就是让技术在市场上能够产生效益的人。因此,对于一个科研岗位
上的领导者来说,他应该具有这种指兔子和打兔子的能力。
● 要成为科学家,必须具备四条素质:有洞察力,对技术发展走向高
度敏感;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依靠团队;有一种激情,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自己动手。
● 我是有企业家头脑的科学家,但不是企业家。
王选人格魅力
● 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
结束了。
● 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
这就是院士。
●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
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
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
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
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
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 做一个好的科学家首先一定要先做一个好人。什么叫好人?北京大
学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根据现实情况,
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
● 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从寂寞中成长起来的花朵!
悼念王选老师
王选老师走了,虽然他自称为仅仅是个有“商业头脑的科学家”,
但他在技术和商业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怀抱实业报国的理
念,在技术领域中奋进。中关村的辉煌也是从王选老师那一代人起步。
计算机和软件是这个时代最具创新的领域,中英文的区别仿佛一
座长城暂时阻隔了国外企业的进入,计算机和中文的结合更是开创了中
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中关村的几个大企业的诞生与此也密切相关,但他
们都只取得了短暂的胜利。而王选老师一开始就进入印刷行业,就着眼
于核心技术,着眼于全球化竞争,让中国人的技术在全世界获得了认
可,坚守了这一领域的领导地位。给产业打足了底气,为国家提升了国
威,充分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新一代计算机领域的技术者,我们要向王选老师致以崇高敬
意,我们要继承他那种将技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思想,继承创新技术的
研发,为中国软件产业全球化的崛起而努力。
CSDN 网站、《程序员》杂志社总裁 蒋 涛
2006年2月22日
这几天来,我始终难以相信,您真的要离开我们了。一切往事,恍
如昨日;您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脑海中。最近几年来,一直在祝愿
您能早日康复,没想到,无情的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您的生命。
我对您永远怀揣感激之心。感激当年的知遇之恩;感激昔日的谆
谆教诲;感激在我离开北大时的宽容大度。您是一位智者,用自己的
言传身教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能得到您十年的教诲,又是何等
幸运。
您是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科学家,用一生的辛勤耕耘成就了科技
界的奇迹。您的激光照排技术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印刷工艺。您虽然
载誉四海,但仍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您是真正感
动中国的人。
您走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勤奋、踏实、创新、
奉献。
王老师,您走好!
学生 潘爱民
2006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