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阅读笔记03
敏捷开发的概念在业界已经被广泛讨论,但《构建之法》中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许多被忽视的本质。曾经参与的一个项目自称采用敏捷开发,但实际上只是把传统的瀑布模型切割成几个小阶段。每日站会变成了形式主义的汇报,迭代周期根据领导喜好随意调整,回溯会议也流于表面。这种"伪敏捷"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反而让团队陷入更深的混乱。
书中对敏捷原则的阐释让我明白,我们犯的根本错误是把敏捷当作一套固定的流程来执行,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价值观。敏捷的核心是响应变化而非遵循计划,是个人互动而非流程工具,是客户协作而非合同谈判,是实际工作而非详尽文档。我们的做法恰恰本末倒置:固守所谓的"敏捷仪式",却忽视了与客户的持续沟通;追求迭代的速度,却牺牲了质量的底线;强调流程的合规,却压制了团队的自主性。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开始重新设计开发流程。首先确保每个用户故事的粒度适中,有明确的验收标准。站会聚焦于障碍清除而非任务汇报,时间严格控制在15分钟内。每个迭代开始前进行故事点估算,使用燃尽图可视化进度,任何需求变更都必须经过正式评估。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真正的跨职能团队,打破传统的部门墙,让开发者能够直接与产品负责人沟通。这些改变使团队逐渐找到了敏捷开发的节奏,交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都有了明显提升。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