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系列文的由来

  自我正式参加工作以来到如今,我的岗位一直是单片机应用工程师,属于网络组。我一直觉得很有缘,我大学时创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要解决各种分散的事物联网的问题。有这个想法的起因是受制于当时的视野,我们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彼此孤立的,计算机系的同学做数据计算,电子系的同学做底层控制,各玩各的自娱自乐,让我们觉得很搞笑。当时我在我的桌子上发现了一个室内环境检测功能的装置,我在上面发现了让人倍感亲切的DIP40封装的51单片机,烟雾传感器,pm2.5传感器和一个忘了是SIM400还是其他啥型号的2G模块。我当时觉得这个人好叼好叼,后来这个装置的展板贴在411门口后,我才发现这玩意是倪琳一做的,2G模块的作用仅限于给主人发送告警短信,我顿时感到一阵失望,但也感到无可奈何。事实上当时任何一个我们学校的电子系学生都对上位机编程和服务器编程十分乏力,而计算机系的学生对搭建电路控制一个电机之类的同样乏力。你不能指望那个装置的作用是上传实时的温湿度,烟雾和PM2.5的值,让远方的主人打开一个网页或者安卓APP就能看到以时间为横轴、物理量为纵轴的折线图。

  于是我们的想法是做一套系统,底层的硬件小模块支持AD输入,IO状态输入和串口输入,上位机进行对底层硬件小模块的配置,云端进行数据呈现,未来有能力了再做数据分析。我们拿着这个想法参加了挑战者杯,并注册了酸梅科技。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做出这个东西。关于数据连网这一块,我们只实现了数据通过lora在本地传输,再做一个网关通过一个2G透传模块入网。当时我们的服务器建在阿里云上,优子做了一个简单的界面可以呈现出最近汇报的数据。我在2G模块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后,直接发送固定格式的HTTP报文,每次这个报文只需要改表示数值的几个字节。现在想起来服务器能允许我的2G模块一直连接没直接拉黑也是万幸了。

  当我真正开始学习TCP/IP协议我才认识到为什么优子当时总是觉得我没有重视他所说的制定自己的协议。在以太网构建的管道中,各种数据包来来往往,各种问答,就像是一个广场,熙熙攘攘,给了我刚从学校离开那段极端困难的时光一点温度。沉迷于某个东西是一个不错的逃避方式。到了现在我也算是对以太网和TCP/IP协议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wireshark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数据包中,可以领略到先辈大佬们在思考某个技术细节时体现出来的远见和对现在世界的憧憬。单纯学习技术也许是枯燥的,但是抓住某个技术上早已耳闻的几个点,然后学习整个协议,再以读小说的心态去了解技术背后的东西,说不定更有兴趣。

  此系列文的目的是以写科普文的方式进行对我学习的总结和整理,并对未知的方面进行补充。代码是没有温度的,代码背后透露出的人的思想才是有温度的。

  由于我的能力和认知必然有限导致这个系列额文必然有错误,还请各位网友务必指出错误,提出意见。

  逆光 2020年夏

posted @ 2020-07-28 20:22  北纬三十度夏至  阅读(18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