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鱼-博客

刘备的仁义 ——品《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的歌颂,则是以刘备为中心,主要体现在对刘备仁义的描写上。在书中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刘备的仁义,使他成就了一番事业,也使他错失了一些机遇。

  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才,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三国史就是一部斗智斗勇的历史,魏蜀吴三国为了得到得力的人才,都是煞费苦心。获得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统治者本身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则越容易得人心。刘备,则是三国中最得人心的主帅。原因有很多,除了他是帝室之胄外,他的仁义布于四海,他的仁义在帮助他获得人才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初次相遇时,刘备一番长叹,道出了他欲破贼安民的远大志向,张、关深为刘备忧国忧民之心感染,三人结为兄弟,拜刘备为大哥,三人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此次,因刘备的忧国忧民之心,得到关、张二臂,关羽、张飞两人在刘备创立基业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让徐州,更让刘备的仁义布于天下。陶谦年迈,而且重病在身,不能视事;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又是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因此,陶谦意将徐州让给刘备。而刘备认为陶谦怀疑他有吞并之心,欲陷他于不义,坚决不肯接受,多次推让。直到陶谦病死,众军举哀毕,捧牌印交送刘备。刘备还是坚决推辞。第二天,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说:“ 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刘备才领徐州事。

  刘备三让徐州,不仅使徐州百姓大为感动,深为爱戴;更使他的德义布于四海,天下皆知,为他以后逢凶化吉创造了条件。

  三顾茅庐,以忧国忧民之心,感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为刘备确定三分天下的决策,使刘备顿开茅塞,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孔明见刘备其意甚诚,以天下苍生为念,遂答应出山辅助刘备。诸葛亮,其才不可估量,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具有安定天下之才。诸葛亮,天下奇才,刘备得到他,如鱼得水,是他创立基业不可缺少的砥柱力量。

  曹操围攻樊城,刘备因军力不足,依军师诸葛亮之意,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誓死跟随刘备。又因不得进入襄阳,只得往江陵。所经途中,各个州县,皆有百姓跟随刘备而去。众将都说,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不忍心,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当阳之败,刘备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如此大仁大义。

  建安十六年(211),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庞统因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期间张松、法正、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事情太过仓猝,恐失人心拒绝。于是北到葭萌,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小说《三国演义》为塑造人物性格,将刘备描写成极仁爱的君主,不愿为争天下而背叛别人,甚至有歇后语说:“刘备的天下——哭来的”。

  然而,刘备的仁义也使他失去了很多的战机,更致命的是,仁义使他完全毁掉了自己的事业。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确定了三分天下的决策,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刘备不忍夺之。最后,当曹操大兵围困荆襄之地时,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使得曹操一夜拥有荆襄之地。使得刘备只能四处逃窜,屯兵区区江夏弹丸之地,陷入了困境。

  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不可与曹操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即使到了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因庞统身故,孔明急回涪关,留下关羽守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告诉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也就是说,东吴是蜀国一支强大的依靠力量,是抵抗曹操唯一援军。从刘备立业直到占据荆州以及两川之地,三分天下之时,东吴自始至终都是蜀国的援军。刘备,以兄弟义气为重,用刘备的话来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而不知“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众文臣武将之谏,下令起兵伐吴;且发使往五溪,借番兵五万,共相策应。蜀国的衰落,也正是在刘备伐吴开始的。张飞本来性暴如火,又因急着为二哥关羽报仇,怒斥下属,被下属所杀。张飞的死再一次坚定了刘备灭吴为两位弟弟报仇的决心,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刘备大举伐吴,确实不明智之举。作为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大义而就小义。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刘备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天下皆知刘备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刘备置魏不问,反欲伐吴,不分轻重大小之事。后有火烧连营七百里,七十万大军大败,死降将领、士卒无数,败退白帝城,无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为兄弟情义,刘备完全抛弃了诸葛亮隆中为他制定的光复汉室的计划。蜀国的衰落,也正是在刘备大举伐吴开始的。

  虽然,刘备为了仁义只做出这一件错事,但这次是致命的,直接导致了蜀国走向衰落。

  其次,当阳之败,刘备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携众渡江,所做之事,有些耽误战机,造成重大损失。

  总之,刘备的仁义是一把双刃剑,帮助他赢得了三分天下,也让他失去了天下。

posted @ 2011-03-26 19:26  瘦鱼  阅读(51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