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程序

博客园 首页 联系 订阅 管理

         僧无为

【原文】 吴江流庆庵无为能公。齿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予蚤岁游苏湖间。与同堂坐禅。及予住云栖。公来受戒。求列名弟子。予谢不允。则固请曰。昔普慧普贤二大菩萨尚求入匡庐莲社。我何人斯。自绝佳会。不得已。如董萝石谒新建故事。许之。以贤下愚。有古人风。笔之以劝后进。

【译文】 吴江流庆庵的无为能公,他的年龄比我大,德行比我高,出家也比我早。我早年云游在苏州太湖一带,曾与他同堂坐禅。到后来我住持云栖寺,他来受戒,请求做我的弟子。我婉言谢绝,他坚持说:“从前普贤、普慧二位大菩萨还要求加入庐山慧远大师创建的白莲社,我是什么人呢,自己断绝好机会?”我实在不得已,只好效仿“董萝石拜王阳明为师”的故事,答应他的请求。以无为能公的贤明来屈就我这个愚人,有古人的朴实风度,因此记录下来,可以劝勉后来的学人。
       人命呼吸间

【原文】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译文】 一位僧人患肺病有很多年了,长期卧床不起。众人都知道他会死,而他自己没有会死的打算。对他提到死,就不高兴。我让人对他直言相告:“劝他赶快安排后事,一心保持正念。”他却说“男人病危忌讳在生日前,过了生日再慢慢商量吧”。本月十七日是他的生日,在生日的前一天就突然死了。吁!“人命在呼吸间”这句话,是佛对没病的人说的,何况病到要死的人而不觉悟,可悲啊!
  古今着述

【原文】 予在家时。于友人钱启东家。一道者因予语及出家。渠云。不在出家。只贵得明师耳。予时未以为然。又一道者云。玄门文字。须看上古圣贤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见。不足信。予时亦未以为然。今思二言皆有深意。虽未必尽然。而未必不然竹窗随笔竹窗随笔竹窗随笔也。以例吾宗。亦复如是。因识之。
【译文】 我还没有出家时,曾在朋友钱启东家聚会。一位修道者因我提到出家的事,他说:“问题不在出不出家,重要的是遇到明师啊。”我当时并不以为然。又有一位修道者说:“世外方面的书,必须要看上古圣贤所作的,近代人大多是自己想像的,不值得相信。”我当时也不认可他的说法。现在回想二位的话都是有深意的,虽然未必完全对,但也未必不完全对。以我佛门为例,也是这个道理,因而有新的认识了。
  儒释和会

【原文】有聪明人。以禅宗与儒典和会。此不惟慧解圆融。亦引进诸浅识者。不复以儒谤释。其意固甚美矣。虽然。据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则诚然诚然。若按文析理。穷深极微。则翻成戏论。已入门者又不可不知也。

【译文】 有聪明的人,将禅宗与儒家经典会合到一起。这不只是慧解圆融,也是引导见识肤浅的人,不再以儒家的立场攻击佛教,本意还是很好啊。当然,根据《楞严经》中“粗言细语,皆第一义”这句话,那也是可以的。如果按文字去分析道理,过分的深入,过分的细微,那反倒成戏说了。已经进入佛门的人不可不知啊。

  楞严(一)

【原文】 天如集楞严会解。或曰。此天如之楞严。非释迦之楞严也。予谓此语虽是。而新学执此。遂欲尽废古人注疏。则非也。即尽废注疏。单存白文。独不曰。此释迦之楞严。非自己之楞严乎。则经可废也。何况注疏。又不曰。自己之楞严遍一切处乎。则诸子百家。及至樵歌牧唱。皆不可废也。何况注疏。
【译文】 元代天如惟则禅师会集《楞严经》的注解。有人说:“这是天如的楞严,不是释迦佛的楞严。”我认为这话虽然有道理,但初学佛的人执着这句话,于是要完全废弃古人的注解,那就错了。假如完全废弃注解,单单存留《楞严经》原文,难道不会有人说,这是释迦佛的楞严,不是自己的楞严吗?那么经都可以废了,何况注解!又难道不会有人说,自己的楞严遍及一切地方吗?那诸子百家的着作,以及砍柴唱的山歌、放牧唱的牧歌,都不可以废弃啊,何况《楞严经》的注解?

posted on 2012-01-07 19:48  游戏程序  阅读(181)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