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因为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例如,人脑不能一次记住9个概念,但是抽象分为三组,就容易记住了。

归类分组搭建金字塔的过程,就是找出逻辑关系,抽象概括。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

读者会将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分组和总结概括,以便记住。

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已经事先进行了归类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呈现,读者就能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不理解)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中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个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文章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写作开始前,先将思想放入金字塔结构中,并进行以下规则检验。)

  1. 纵向:文章中任意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统一逻辑范畴。
  3.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 必须有明确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把第二个思想放在第二位,而不是第一位或第三位。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你选择的逻辑顺序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

如果思想的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那么这些思想的逻辑顺序就是演绎顺序;

如果是对某种现有结构进行评论,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结构顺序;

如果是按类别组织思想,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程度顺序(重要性顺序)。

因为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和归纳总结是大脑可进行的仅有的4种分析活动,这4种顺序也是大脑可用于组织思想的仅有的4种顺序。

 

第2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在需要写一篇文章时,用词汇或句子将思想呈现出来之前,可能只有模糊的想法、难以把握自己的思想。

因此,需要先梳理表达的思想。--->金字塔结构,能够加快梳理思想的过程。

  1. 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疑问/回答式对话。了解了纵向关系,就可以确定某一层次上的思想组必须表达哪种信息(即:必须回答针对上一层次的思想读者所提出的新疑问)。

  2. 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演绎或归纳推理。了解了横向关系,可以判断,组织在一起的思想是否用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了信息(即:是否是正确的归纳或演绎论述)。

  3. 序言的描述方式:讲故事式的序言。了解读者最早提出的疑问,将确保你组织和呈现的思想与读者有关联(即:文章中的思想有助于回答读者的初始问题)。

 

纵向关系

金字塔的每一个框就是一个“思想”,“思想”在本书定义为“向受众发出新信息并引发受众疑问的语句”。

 

由于人一般不会阅读已了解的内容,因此,表达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受众传递新的信息。

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只在读者需要的时候才提供相应的信息。

每一个表述都应当引发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这一表述下的横向结构层次上逐个回答读者的疑问。

所有文章都应当具疑问/回答式对话结构。

 

金字塔结构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在理清思路时,从视觉上使总想的疑问/回答式对话关系清晰化。

 

横向关系

在组织思想时,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即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

 

【演绎法】

选择演绎法回答由某个思想引起的疑问,必须进行3段论式的论述。其中,第二个思想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作出的表述,而第三个思想则从以上两个思想中得出推论。

 

演绎性思想组合具有形式:      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个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

  • 所有的人都会死。          第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
  •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做的表述;
  •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第三个思想则说明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需要概括演绎性思想组中的论述,以提高一个抽象层次。你的概括主要基于最后一个表述:“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归纳法】

选择以归纳法回答由某个思想引起的疑问,必须保证该组思想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并且可以用同一个名词表示。

 

归纳性思想组合中的思想互相关联,你可以用同一个名次表示组中所有思想,如支持的原因、反对的原因、步骤、问题,等等。

归纳性论述的形式是:

  • 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 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 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为了提高一个抽象层次,你需要识别以上句子的共同点(即:都是针对波兰的战争行为),并得出一个推论。推论可能是“波兰将受到坦克入侵”或类似的思想。

 

序言的结构

文章的序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读者,你已经了解或将要了解正在讨论主题的一些信息,从而使读者想起他本人的疑问,这也是本篇文章将要回答的问题。

 

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必然以叙述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应当按照典型的叙述模式发展。

序言的开头应向读者说明“背景”(situation)的时间和地点。

在这一背景中应当发生了某件事情,可称为“冲突”(complication),

使读者提出(或将使读者提出)你的文章将要“回答”(answer)的“疑问”(question)。

 

写作的目的是告诉别人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这种典型的讲故事式的呈现——背景冲突疑问回答,保证了文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得文章回答读者头脑中已有的问题。

 

第3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介绍如何利用第2章的逻辑关系发现、分类和梳理思想,以便读者、听众能清楚地理解你的思想。

已知:文章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将有一个包括主语/谓语的句子,这个句子的主语就是文章的主题。这个句子是对读者头脑中已存在的某个疑问的回答。当在(读者了解的)某个“背景”中发生了(读者了解的)某种“冲突”就会引发读者的“疑问”,而回答这个“疑问”就是你写作的动机。你可能还大概知道将要表达的一些要点。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简单,开始思考的是最容易确定的事情,即文章的主题,以及读者对该主题的了解情况(序言重温)。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步骤:

1.提出主题思想。画出主题方框:顶部方框填入讨论主题。

2.设想受众对主要疑问:确认文章读者,确认文章能回答读者关于主题的哪些主要疑问。能则进入步骤3,否则,进入步骤4。

3.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如果不清楚答案,请注明你有能力回答该疑问。(这句话???)

4.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i.说明“背景”:清晰论述主要的疑问和答案。把要讨论的主题与“背景”相结合,作出关于该主题的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表述。

ii.指出“冲突”: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指出“背景”中发生了哪些“冲突”,以致引发读者的“疑问”。

iii.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对“背景”中“冲突”的介绍,应当直接导致读者提出主要疑问(已在步骤2列出)。

5.对受众对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自下而上法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还没想清楚,无法构建金字塔结构的顶部,例如,无法确定要讨论的主题,或不清楚读者头脑中的疑问。可向下移动一个层次。

 

自下而上思考: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列出所有要点:确定行动性思想比确定描述性思想更容易,例如罗列问题和解决方案。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3.得出结论。

   

 

初学者注意事项 

1.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2.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3.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

4.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中

5.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 不要在序言中涉及任何读者不知道的信息,因为这样的信息可能导致读者提出非你所愿的“疑问”。
  • 不要在金字塔结构中涉及任何读者已经知道的信息,如果利用读者已经知道的信息,回答金字塔结构中较低层次上的问题,就说明在序言中遗漏了重要的信息。如果在序言中提供该信息,也许读者会提出不同的疑问。

6.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

 

 

 

 

posted on 2022-01-22 00:53  kuotian  阅读(37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