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常用

LINUX中常用操作命令


Linux简介及Ubuntu安装

Linux,免费开源,多用户多任务系统。基于Linux有多个版本的衍生。RedHat、Ubuntu、Debianaa
 
安装VMware或VirtualBox虚拟机。具体安装步骤,找百度。
再安装Ubuntu。具体安装步骤,找百度。
安装完后,可以看到Linux系统的目录结构(附录)
输入进入linux终端,或secureCRT,可以操作linux了。输入help ,可以看到所有命令!

 

 

常用指令

  1. ls 显示文件或目录
  2. -l 列出文件详细信息l(list)
  3. -a 列出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及目录,包括隐藏的a(all)
  4. mkdir 创建目录
  5. -p 创建目录,若无父目录,则创建p(parent)
  6. cd 切换目录
  7. touch 创建空文件
  8. echo 创建带有内容的文件。
  9. cat 查看文件内容
  10. cp 拷贝
  11. mv 移动或重命名
  12. rm 删除文件
  13. -r 递归删除,可删除子目录及文件
  14. -f 强制删除
  15. find 在文件系统中搜索某文件
  16. wc 统计文本中行数、字数、字符数
  17. grep 在文本文件中查找某个字符串
  18. rmdir 删除空目录
  19. tree 树形结构显示目录,需要安装tree包
  20. pwd 显示当前目录
  21. ln 创建链接文件
  22. more、less 分页显示文本文件内容
  23. head、tail 显示文件头、尾内容
  24. ctrl+alt+F1 命令行全屏模式

 

 

系统管理命令

  1. stat 显示指定文件的详细信息,比ls更详细
  2. who 显示在线登陆用户
  3. whoami 显示当前操作用户
  4. hostname 显示主机名
  5. uname 显示系统信息
  6. top 动态显示当前耗费资源最多进程信息
  7. ps 显示瞬间进程状态 ps -aux
  8. du 查看目录大小 du -h /home带有单位显示目录信息
  9. df 查看磁盘大小 df -h 带有单位显示磁盘信息
  10. ifconfig 查看网络情况
  11. ping 测试网络连通
  12. netstat 显示网络状态信息
  13. man 命令不会用了,找男人?如:man ls
  14. clear 清屏
  15. alias 对命令重命名如:alias showmeit=”ps -aux,另外解除使用unaliax showmeit
  16. kill 杀死进程,可以先用ps top命令查看进程的id,然后再用kill命令杀死进程。

 

 

打包压缩相关命令

  1. gzip
  2. bzip2
  3. tar:打包压缩
  4. -c 归档文件
  5. -x 压缩文件
  6. -z gzip压缩文件
  7. -j bzip2压缩文件
  8. -v 显示压缩或解压缩过程 v(view)
  9. -f 使用档名
例:
  1. tar -cvf /home/abc.tar /home/abc 只打包,不压缩
  2. tar -zcvf /home/abc.tar.gz /home/abc 打包,并用gzip压缩
  3. tar -jcvf /home/abc.tar.bz2 /home/abc 打包,并用bzip2压缩
当然,如果想解压缩,就直接替换上面的命令tar  -cvf  /   tar  -zcvf  /  tar  -jcvf 中的“c” 换成“x” 就可以了。

 

 

关机/重启机器

  1. shutdown
  2. -r 关机重启
  3. -h 关机不重启
  4. now 立刻关机
  5. halt 关机
  6. reboot 重启

 

 

Linux管道

将一个命令的标准输出作为另一个命令的标准输入。也就是把几个命令组合起来使用,后一个命令除以前一个命令的结果。
例:grep -r “close” /home/* | more 在home目录下所有文件中查找,包括close的文件,并分页输出。

 

 

Linux软件包管理

dpkg (Debian Package)管理工具,软件包名以.deb后缀。这种方法适合系统不能联网的情况下。
比如安装tree命令的安装包,先将tree.deb传到Linux系统中。再使用如下命令安装。
  1. sudo dpkg -i tree_1.5.3-1_i386.deb 安装软件
  2. sudo dpkg -r tree 卸载软件
 
注:将tree.deb传到Linux系统中,有多种方式。VMwareTool,使用挂载方式;使用winSCP工具等;
APT(Advanced Packaging Tool)高级软件工具。这种方法适合系统能够连接互联网的情况。
依然以tree为例
  1. sudo apt-get install tree 安装tree
  2. sudo apt-get remove tree 卸载tree
  3. sudo apt-get update 更新软件
  4. sudo apt-get upgrade
 
将.rpm文件转为.deb文件
.rpm为RedHat使用的软件格式。在Ubuntu下不能直接使用,所以需要转换一下。
  1. sudo alien abc.rpm

 

 

vim使用

vim三种模式:命令模式、插入模式、编辑模式。使用ESC或i或:来切换模式。
 
命令模式下:
  1. :q 退出
  2. :q! 强制退出
  3. :wq 保存并退出
  4. :set number 显示行号
  5. :set nonumber 隐藏行号
  6. /apache 在文档中查找apache 按n跳到下一个,shift+n上一个
  7. yyp 复制光标所在行,并粘贴
  8. h(左移一个字符←)、j(下一行↓)、k(上一行↑)、l(右移一个字符→)

 

 

用户及用户组管理

  1. /etc/passwd 存储用户账号
  2. /etc/group 存储组账号
  3. /etc/shadow 存储用户账号的密码
  4. /etc/gshadow 存储用户组账号的密码
  5. useradd 添加用户名
  6. userdel 删除用户名
  7. adduser 添加用户名
  8. groupadd 添加组名
  9. groupdel 删除组名
  10. passwd root 给root设置密码
  11. su root
  12. su – root
  13. /etc/profile 系统环境变量
  14. bash_profile 用户环境变量
  15. .bashrc 用户环境变量
  16. su user 切换用户,加载配置文件.bashrc
  17. su – user 切换用户,加载配置文件/etc/profile ,加载bash_profile

 

 

更改文件的用户及用户组

  1. sudo chown [-R] owner[:group] {File|Directory}
例如:还以jdk-7u21-linux-i586.tar.gz为例。属于用户hadoop,组hadoop
要想切换此文件所属的用户及组。可以使用命令。
  1. sudo chown root:root jdk-7u21-linux-i586.tar.gz

 

 

文件权限管理

三种基本权限
R   读  数值表示为4
W   写  数值表示为2
X   可执行 数值表示为1
 
如图所示,jdk-7u21-linux-i586.tar.gz文件的权限为-rw-rw-r–
-rw-rw-r–一共十个字符,分成四段。
第一个字符“-”表示普通文件;这个位置还可能会出现“l”链接;“d”表示目录
第二三四个字符“rw-”表示当前所属用户的权限。     所以用数值表示为4+2=6
第五六七个字符“rw-”表示当前所属组的权限。        所以用数值表示为4+2=6
第八九十个字符“r–”表示其他用户权限。                 所以用数值表示为2
所以操作此文件的权限用数值表示为662?

 

 

更改权限

sudo chmod [u所属用户  g所属组  o其他用户   a所有用户]    [+增加权限   -减少权限]   [r   w   x]   目录名
例如:有一个文件filename,权限为“-rw-r—-x” ,将权限值改为”-rwxrw-r-x”,用数值表示为765
  1. sudo chmod u+x g+w o+r filename
上面的例子可以用数值表示
  1. sudo chmod 765 filename

 

工作中用到的一些有意思的命令:

  1. linux nc
  2. tree

 

附录:

装完Linux,首先需要弄清Linux 标准目录结构

06095713-85c1021200224bcc8c5ff0f2275260c5

/

  • root —?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如操作系统内核、引导程序Grub等。
  • home —?存储普通用户的个人文件
    • ftp — 用户所有服务
    • httpd
    • samba
    • user1
    • user2
  • bin —?系统启动时需要的执行文件(二进制)
  • sbin —?可执行程序的目录,但大多存放涉及系统管理的命令。只有root权限才能执行
  • proc — 虚拟,存在linux内核镜像;保存所有内核参数以及系统配置信息
    • 1 — 进程编号
  • usr — 用户目录,存放用户级的文件
    • bin — 几乎所有用户所用命令,另外存在与/bin,/usr/local/bin
    • sbin — 系统管理员命令,与用户相关,例如,大部分服务器程序
    • include —??存放C/C++头文件的目录
    • lib — 固定的程序数据
    • local — 本地安装软件保存位置
    • man — 手工生成的目录
    • info — 信息文档
    • doc — 不同包文档信息
    • tmp
    • X11R6 —??该目录用于保存运行X-Window所需的所有文件。该目录中还包含用于运行GUI要的配置文件和二进制文件。
    • X386 — 功能同X11R6,X11 发行版5 的系统文件
  • boot — 引导加载器所需文件,系统所需图片保存于此
  • lib —?根文件系统目录下程序和核心模块的公共库
    • modules — 可加载模块,系统崩溃后重启所需模块
  • dev —?设备文件目录
  • etc — 配置文件
    • skel — home目录建立,该目录初始化
    • sysconfig — 网络,时间,键盘等配置目录
  • var
    • file
    • lib — 该目录下的文件在系统运行时,会改变
    • local — 安装在/usr/local的程序数据,变化的
    • lock — 文件使用特定外设或文件,为其上锁,其他文件暂时不能访问
    • log — 记录日志
    • run — 系统运行合法信息
    • spool —?打印机、邮件、代理服务器等假脱机目录
    • tmp
    • catman — 缓存目录
  • mnt —?临时用于挂载文件系统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这个目录是空的,而在我们将要挂载分区时在这个目录下建立目录,再将我们将要访问的设备挂载在这个目录上,这样我们就可访问文件了。
  • tmp — 临时文件目录,系统启动后的临时文件存放在/var/tmp
  • lost+found — 在文件系统修复时恢复的文件

/:根目录,一般根目录下只存放目录,不要存放文件,/etc、/bin、/dev、/lib、/sbin应该和根目录放置在一个分区中

/bin:/usr/bin:可执行二进制文件的目录,如常用的命令ls、tar、mv、cat等。

/boot:放置linux系统启动时用到的一些文件。/boot/vmlinuz为linux的内核文件,以及/boot/gurb。建议单独分区,分区大小100M即可

/dev:存放linux系统下的设备文件,访问该目录下某个文件,相当于访问某个设备,常用的是挂载光驱mount /dev/cdrom /mnt。

/etc:系统配置文件存放的目录,不建议在此目录下存放可执行文件,重要的配置文件有/etc/inittab、/etc/fstab、/etc/init.d、/etc/X11、/etc/sysconfig、/etc/xinetd.d修改配置文件之前记得备份。

注:/etc/X11存放与x windows有关的设置。

/home:系统默认的用户家目录,新增用户账号时,用户的家目录都存放在此目录下,~表示当前用户的家目录,~test表示用户test的家目录。建议单独分区,并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方便用户存放数据

/lib:/usr/lib:/usr/local/lib:系统使用的函数库的目录,程序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用一些额外的参数时需要函数库的协助,比较重要的目录为/lib/modules。

/lost+fount:系统异常产生错误时,会将一些遗失的片段放置于此目录下,通常这个目录会自动出现在装置目录下。如加载硬盘于/disk 中,此目录下就会自动产生目录/disk/lost+found

/mnt:/media:光盘默认挂载点,通常光盘挂载于/mnt/cdrom下,也不一定,可以选择任意位置进行挂载。

/opt: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如:FC4使用的Fedora 社群开发软件,如果想要自行安装新的KDE 桌面软件,可以将该软件安装在该目录下。以前的 Linux 系统中,习惯放置在 /usr/local 目录下

/proc:此目录的数据都在内存中,如系统核心,外部设备,网络状态,由于数据都存放于内存中,所以不占用磁盘空间,比较重要的目录有/proc/cpuinfo、/proc/interrupts、/proc/dma、/proc/ioports、/proc/net/*等

/root:系统管理员root的家目录,系统第一个启动的分区为/,所以最好将/root和/放置在一个分区下。

/sbin:/usr/sbin:/usr/local/sbin:放置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可执行命令,如fdisk、shutdown、mount等。与/bin不同的是,这几个目录是给系统管理员root使用的命令,一般用户只能”查看”而不能设置和使用。

/tmp:一般用户或正在执行的程序临时存放文件的目录,任何人都可以访问,重要数据不可放置在此目录下

/srv:服务启动之后需要访问的数据目录,如www服务需要访问的网页数据存放在/srv/www内

/usr:应用程序存放目录,/usr/bin存放应用程序,/usr/share存放共享数据,/usr/lib存放不能直接运行的,却是许多程序运行所必需的一些函数库文件。/usr/local:存放软件升级包。/usr/share/doc:系统说明文件存放目录。/usr/share/man:?程序说明文件存放目录,使用 man ls时会查询/usr/share/man/man1/ls.1.gz的内容建议单独分区,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

/var:放置系统执行过程中经常变化的文件,如随时更改的日志文件/var/log,/var/log/message:所有的登录文件存放目录,/var/spool/mail:邮件存放的目录,/var/run:程序或服务启动后,其PID存放在该目录下。建议单独分区,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

 
~~~~~~~~~~~~~~~~~~~~~~~~~~~~~~~~~~~~~~~~~~~~~~~~~~~~~~~~~

cd /etc/sysconfig/

ls

cd network-scripts

ls

vi ifcfg-ens33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yum -y update

yum install epel-release

yum install redis

yum install memcached

rpm -qa | grep xinetd

yum install xinetd telnet telnet-server -y

ntsysv

~~~~~~~~~~~~~~~~~~~~~~~~~~~~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memcached

sudo apt-get install redis-server

笔者ubuntu版本为Ubuntu 15.10,查看ubuntu当前版本命令:cat /etc/issue。

由于rabbitMq需要erlang语言的支持,在安装rabbitMq之前需要安装erlang,执行命令:

sudo apt-get install erlang-nox

安装rabbitMq命令:

2.$ sudo apt-get update 3.$ sudo apt-get install rabbitmq-server

启动、停止、重启、状态rabbitMq命令:

启动:sudo rabbitmq-server start 关闭: sudo rabbitmq-server stop 重启: sudo rabbitmq-server restart 查看状态:sudo rabbitmqctl status

~~~~~~~~~~~~~~~~~~~~~~~~~~~~~~~~~~~~~~~~~~~~~~~~~~~~~~~~~~~~

rabbitmq自带管理后台,安装后需要配置开启

进入rabbitmq安装目录中的sbin目录执行

rabbitmq-plugins enable rabbitmq_management

重启rabbitmq服务生效

打开http://localhost:15672/即可看到管理后台

用户名密码均为guest

posted @ 2018-01-10 15:44  無等等Danny  阅读(17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