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试论表情包使用中的 身份认同(罗森)

在过去的数年中,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日益 便捷和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表情包,作为一种 新兴的话语方式,迅速在各年龄阶层的网络用户 中普及,成为人们除文字外最为重要的表意工具。 在今天的网络媒体中,各式各样的表情包俨然已 经成为使用者表情达意的最好辅助,其应用范围 之广、渗透力之强,都彰显出表情包作为互联网 时代产物的强大生命力。 过去关于表情包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对 表情包发展历程和特性的解读上。研究者多侧重 于对表情包的草根性、解构性、抵抗性等亚文化 属性进行阐释,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亚文化现象 进行研究。实际上,作为一种“微型阶级文化”, 亚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亚文化群体上,就是“圈 中人”通过展现某种个体的特殊性来体现自己的 身份认同,“既可能是要表达和他们所属的群体 相一致的清楚的身份,同时也可能是向这个群体 之外的人显示自己的身份”[1];这种身份感的确立 在表情包的使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作为一 种集体参与创作的、狂欢式的网络产物,表情包 在诞生初期确实隐含非主流对主流、大众对精英、 戏谑对严肃的对抗意味,使用者如果没有以“反 抗者”自居,至少也会认为自己是新潮的,是不 同于那些不使用表情包的人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先前被当作一种独立 的亚文化现象看待的表情包,在今天的网络社交 环境下,更像是一种单纯的表意辅助手段,作为 文字的补充形式,被应用于形形色色的对话和交流中。它几乎丧失了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全部条件: 小众而固定的使用人群,清晰、反主流的价值观 念,以及使用者对亚文化的自觉建构。表情包被 成功纳入主流话语体系中,其诞生之初的对抗性 已被消解殆尽。网友在使用表情包的过程中,也 产生了更为复杂多样的身份认同。这也是本文要 着重探讨的内容,即作为亚文化现象出现的表情包, 在被收编成为一种普通社交手段后,其中所隐含 的使用者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表情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符号表情的 诞生。1982 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 尔曼教授在学校 BBS 上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网络 表情符号“:-)”和“:-(”,用以区分开玩笑的 帖子和比较严肃的帖子。1999年,日本人栗田 穣崇设计出了 emoji 表情,这种俗称“小黄脸” 的表情以人面部表情作为基础参考,用以表达使 用者的内心情感,虽然简单,但普适性较高,情 绪含义明晰,交流双方容易达成共识。这也是早 期表情符号的设计初衷,即让网友能够快速且有 效地表达情绪,不论是表情的发出者还是接收者, 都能够准确体会到不同表情所代表的情感内涵。 2005 年前后,QQ 推出了“自定义表情”的功能, 用户可以自行上传图片作为表情发送,真正意义 上的表情包才算正式诞生。早期表情包以静态图 片为主,创作素材比较单调,创作者多为比较专 业的设计团队。但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很快为表 情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明星、好友、不相识的 路人,甚至一些无生命的物体,都可以成为表情 包的内容来源。只需要一张有趣的图片,配上一 句戏谑的文字或者网络流行语,就能够引人发笑; 图像处理软件的“傻瓜”化又进一步扩大了表情 包的创作人群,让表情包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这种大规模生产促使表情包迅速突破了原有的使 用人群(大多数是追求新潮的年轻人),渗透到 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体中,成为主流话语表述 的重要形式。同时表情包由静态开始向动态发展, 网速的提升和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为动态表情的 使用和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人或动物的动态行
为被创作者截取、戏仿和加工。相比于静态表情包, 动态表情包的表现力更为动感和夸张,也更具娱 乐性。 “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弱化了亚文化的抵 抗性、颠覆性以及批判性,亚文化增加了更多娱 乐、解压、缓解矛盾的意味。”[2] 如果说表情包 在诞生之初,还颇具几分所谓“草根”或“屌丝” 阶层的自我嘲讽和对主流严肃意识形态的反抗色 彩(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早期表情包的素材选择上, 比如暴走漫画表情包、熊猫头表情包等,主要特 征就是刻意丑化和使用低俗语句),那么在创作 素材极大丰富后所生产出的表情包,其日常性和 娱乐性都明显更为突出,原先的自嘲或反抗意义 被大大消解了。表情包逐渐失去其原本的亚文化 属性,成为网络社交的一般手段。 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表情包亚文化属性消 解的唯一原因。迪克·赫伯迪格在其著作中指出, 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主要体现为商品形式和 意识形态形式两种,其中商品形式是指亚文化符 号被转化为大量生产的物品。[3] 创作表情包本身 并不能带来利润,专业的创作者想要盈利,最好 是和商业资本进行合作,出售原创形象以获取利润。 成为商品后的表情包,必然要遵循商业逻辑和大 众的消费心理来进行生产,其反抗性自然会随之 减弱甚至消失。 大众对娱乐的追求,加上商业资本的介入, 最终导致表情包由小众走向大众,成为主流话语 体系的一分子。在这种情形下,表情包使用者的 身份认同,相较于最早一批使用者,发生了很大 反转:用户们不再是居于边缘地位的自嘲者和反 抗者,而是身居主流的领导者和规训者。表情包 在今天成了新潮、合群、有趣、随和的象征,那 些不使用表情包的人则被认为是落伍、无趣和难 以相处。表情包便无形中给使用者带去了一种话 语上的优越感,其身份认同在内核上发生了根本 性的置换。


除了表情包使用者与非使用者间的身份对立、 身份认同的问题,还存在于不同阶层、年龄和兴趣圈的表情包使用者之间。当表情包作为一种工 具被广泛应用的时候,它的内在意义必然会受到 其应用领域文化特性的影响,使用者的身份认同 也会从共有的、集体性的认知(反抗者或规训者) 进一步分解和下沉到各个阶级和圈层中。这种分 解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使用者 内部不同兴趣圈(或亚文化圈)之间的身份认同 问题,二是“中老年表情包”在不同使用情境下 的身份认同问题,三是因为意识形态介入而产生 的身份认同问题。 互联网发展带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而多样的。 网络信息的爆炸式传播,拓展了用户在获取信息 时的广度和深度;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网络上的 价值观更为多元化;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又使得网络用户在表达观点和情绪时更为自我和 绝对化。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无数个亚文化圈子 的形成。当一名网友在网络上寻求同好时,不论 他的爱好有多小众、兴趣面有多狭窄,总能找到 和他志趣相投的人。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个拥有 相同知识背景的小圈子,并且呈现出一种“专业化” 的倾向。每个小圈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梗”和“黑 话”,如果不是圈子成员,就无法懂得这些“黑话” 的含义,也就不能融入这些圈子。圈子成员对圈 内术语的掌握程度甚至可以成为等级划分的标准, 成员掌握的术语越多、越熟练,其在圈子内的话 语权就越大。 圈内术语的使用,在不同亚文化圈之间竖 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不同圈子的成员之间 难以相互理解,甚至可能发生冲突。表情包的广 泛使用,无疑助长了这种不同圈子间的对立和分 化。一张包含“圈内梗”的表情包,看得懂的人 会心一笑,看不懂的人一头雾水。它就像一个暗号, 成为圈内成员互证身份和自我狂欢的工具。这种 表情包“术语化”的现象在二次元文化和“饭圈” (即追星)文化中尤为明显:一方面,二次元和 饭圈的关注对象都是“人”而非“物”,更容易 触发和承载圈内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二者都具 有一种高度脱离现实的虚拟性,不论是二次元人 物还是三次元明星,对于圈内成员而言,都是难 以触及的,实际上带有一种“做梦”的性质。成 员们往往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情感和幻想中,进

而加大了“圈外人”的理解和交流难度;大多数 成员也明白这一点,不再企图向圈外进行文化输出, 而是满足于在圈内进行交流,表情包的“暗号” 意味也因此更为明显。 另一种身份认同的发生和政治相关,也即赫 伯迪格所说的意识形态形式的收编,统治者对亚 文化行为进行“贴标签”和重新界定 [4]。最典型 的例子莫过于 2016 年的“帝吧出征”事件:大批 大陆网友“出征”外网,使用表情包来攻击“台 独”,通过表情包及其配文来表现自己的爱国情 感和政治诉求。这种行为也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和 赞许,表情包在这里成了表明政治身份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自然年龄上的差距也会导致身份 认同问题的出现。以“中老年表情包”为例,这 种“图案形式方正、整齐划一,字体偏大、色彩 艳丽夸张(大红大绿),内容多为……营造幸福 美好、喜庆热闹之感的表情包图片”[5],本来较多 为中老年人所使用,但年轻人出于鄙夷和戏谑心理, 在日常交流中同样热衷于使用此类表情包。原本 用以表示真诚和友好的社交工具,在年轻人这里 再次成为确立身份认同的手段,父辈和子辈间的 观念差异反而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不同用户对表情包的使用存在很 大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有关,与商业资本的侵入有关,与表情包拼贴和 戏仿的生产方式有关。表情包使用者的身份认同 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个群体,使用者的自 我认知从边缘的反抗者嬗变为主流的引领者;而 在群体内部,不同阶级和圈层的使用者利用表情包, 进一步加固了其原有的文化 / 社会 / 政治身份认同。 实际上,表情包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 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一种隐秘的优越感:我是有 趣的,或者我的爱好 / 职业 / 社会身份是有趣的。 当使用者看到一个他看不懂 / 不喜欢的表情包时, 他的逻辑是:看不懂 / 不喜欢该表情包→表情包 无趣→它所属的圈子无趣 / 它的使用者无趣。使 用者既通过使用表情包来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同时又通过接收和品评他人的表情包,来对他人进行价值判断,反而在无形中给双方的交流带来 负面影响。 今天,表情包已经成了一种随处可见的社交 工具,使用者不论自觉与否,都通过表情包来为 自己设立人设。选择表情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选 择身份的过程,使用者选择了某个身份,并且通 过表情包的使用,向自己和他人加强这种身份感。 或许将来有一天,会有另一批反抗主流、拒绝标签、 追求身份平等的人联合起来,通过拒绝使用表情 包的方式,试图掀起一次新的亚文化革命,让人 类重回到文字表意的传统交流方式中,但或许会 失败—商业资本和互联网已经让快餐化的、娱 乐化的图像思维占据了大众的大脑,如果离开五 颜六色的表情包,恐怕人类又要对自己的身份问 题产生疑问了。

posted @ 2020-09-30 17:47  JoeNi  阅读(69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