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的历险———身份认同述略(祁 岩 )

“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如同历史演 变的进程,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人”在 文艺复兴时期被发现,之后经历路德的 宗教改革获得解放,再到笛卡尔 “我思” 和康德“先验自我”那里系统地确立了其 主体性。之后随着现代社会的“人”需要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被建构,笛卡尔式完 整自足的理性主体便走下神坛。在后现 代社会中,“人”的身份认同已经不再是 恒定不变的,曾经那个自信自足,处于万 物中心的“人”已经变得支离破碎。造成 后现代主体认同困境的原因很多,如相 对主义,身份认同政治等因素都促成了“主体认同危机”,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是语言学转向,它和其他因素共同形成 了以“主体认同危机”为特征的这一独特 的后现代景观。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 意义的来源不再是作为主体的“人”,只 不过是符号之间的差异而已,符号间的 差异取代了人作为主体的地位。这一说 法彻底颠覆了西方的“人是意义的主宰; 而语言作为意义的载体只是一种透明的 工具”这一传统语言观。到了后结构主 义与解构主义者那里,传统的意义世界 变成文本世界、语言世界与符号世界,西 方的“罗格斯”也变得支离破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约在1913年以福 特生产线为标志,消费社会现象出现了。 鲍德里亚强调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解,突 出了符号价值的影响,在他看来,消费社 会的特征就是符号系统的形成。消费文 化专注于象征与符号的结构,甚至将符 号视为本体,取消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消 费和人的所有活动都沦为能指的游戏, 甚至滑入符号拜物教的窠臼。符号式的 消费衍生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独特的景 观:符号成了阐释后现代文化的唯一逻 辑,封闭的符号系统以外几乎一无所有, 人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的意义都被消 解,“人”作为主体注定将走向虚无的深 渊。

一、启蒙主体身份观 启蒙主体身份认同是“建立在对人 的这样一种理解基础之上,即人是完全 以自己为中心的统一个体,他被赋予理 性、意识和行动能力,它的中心由一个内 在核心构成……,自我的根本中心是人 的身份认同” [ 1]275。“人”从文艺复兴时 期被发现,经路德的宗教改革获得解放, 到笛卡尔“我思”与康德“先验自我”那里 得以系统地确立了其主体性。笛卡尔式 主体的身份认同一方面突出主体思想与 自我的自足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则强 调自我身份认同的核心是围绕理性之我 和思想之我展开。笛氏强调的是一个具 有先验理性的“人”,作为主体的“人”必 须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宰的地位。具有理性、意识与行动能力的“人”是一个完 整的个体,完全受自我的支配,语言对于 “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完全受自我支配 的工具,是用来表达与再现自我思想的 媒介。这种从属关系是绝对的,不容质 疑的。笛氏“我思”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 近代哲学中首次明确主体的先验性。用 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笛卡尔以降,哲学 一下子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 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观性 的领域,转入确立的东西” [ 2]64。笛氏强 调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启发了康 德,如果说17世纪笛氏的“我思故我在” 确立了一个“思维主体”的哲学概念,18 世纪康德则确立了哲学的核心是“关于 知识的理论”这样一种认识,这种认识视 知识为再现的汇聚。在康德看来,人无 法认识物自体这种存在于我们感觉认知 之外的客观实体,所以他推断应当存在 个富于创造性的个体自我[ 3]869。只有客 观世界进入思维主体的认识中,个体才 能借助独立理性的判断力进行思维活 动。这种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再现活 动”,使人获得知识成为可能。康德强调 主体在主客关系中的主宰地位,他指出 不仅是知识,道德的最高依据也处于主 体的理性能力统驭之中,而不在于客体。 概括地说,启蒙主体论自成一派,认为人 是理性统一体,能实现自我精神世界的 整合[ 3]467。

二、社会主体身份观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主体身份观强调身份是自我在社会情境中通过与他 人的相互作用建构出来的。在进入社会 情境后,自我已经不是稳定不变的实体, 而是处于持续地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 中。自我只有在与他人、与所处的社会 关系的互动中才能被建构起来。马克思 主义批评、心理分析、女权主义批评等都 强调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因素 对建构主体身份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 颠覆了理性的自我,他指出,人是社会关 系的总和;自我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因素, 特别是经济的、也就是阶级地位这一决 定性的因素所决定的。这里笛卡尔式自 足的主体身份已经由生产关系所决定, 而不再因其理性与思想而成为主体,形 而上学的主体面临着烟消云散的命运。 弗洛伊德进一步瓦解了启蒙主体,在他 看来,自我只是一个超我与本我的角力 场,是一个社会约束力与本我的力比多 矛盾冲突的心理场所。它一直试图调节 二者之间的平衡以维系人格的稳定。拉 康通过改写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证明 西方人所一直崇尚的主体是虚妄的。他 指出,无意识与语言有着相似的结构。 镜像阶段之后,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 一个整体,已经与镜子中反映的整体自 我形象认同。待他们掌握了语言就进入 到了象征界,拉康称之为“他者”(Oth - er),它指的是促成我们之自我的任何事 物,如语言、意识形态、或者人们普遍接 受的社会实践等。它代表着权威与秩 序,个人依赖它来接触社会,发现自我。在自我的形成过程中,象征界发挥了巨 大作用,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正是我们对 社会对意识形态反应作用的结果[ 4]34。 唯物论女性主义理论家波伏娃注意到, 父权制社会的女性身份并非天生,而是 后天形成的[ 5]92。她认为,男性被视为基 本主体,拥有独立意志与独立自我,男性 可以创造世界并赋予其意义;女性却被 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因为只有在与男性 相关时女性的存在意义才得以显示。阿 尔都塞认为,西方人所谓的主体,其实不 过是意识形态所造成的一种幻觉。社会 结构由多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构成,包 括宗教、法律、政治、文化等机构。尽管 每种国家机器的运行模式都不尽相同, 但是它们都通过质询个体这种话语来指 定个体的主体位置。在他看来,社会身 份认同与生俱来。“人”只能被动地接受 意识形态所预设的社会角色。到了福柯 那里,“人”已经消失了,因为现代权力知 识已经无孔不入,主体不仅仅依赖国家 机器,还要受到现代权力知识的规驯。 人要么是由知识生产出来的,要么是权 力生产出来的。詹明信则结合了马克思 主义批评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改写 了弗氏的“个体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欲望 的集合”这一观点,提出了政治无意识这 一著名论断。在他看来,政治是“一切阅 读与文学阐释的绝对视域” [ 6] 1。虽然这 些观点所强调的影响主体身份认同因素 各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弱 化了主体的自足地位,从原来的独立整一到不得不服从于经济、社会、文化、历 史、政治等因素。 启蒙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比较 起来,前者视理性为人的内在价值,突出 自我的完整统一性;后者则强调各种社 会因素决定“人”的身份认同,在社会情 境中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建构而成。

三、后现代主体身份观 相对于启蒙主体身份观与社会主体 身份观都肯定身份的存在,后现代身份 认同则表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 3]467。施 特劳斯认为,虽然我们依赖身份去解释 一些事物,但是身份本身不是一个真实 的存在而是一个虚构的中心。安德森在 《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身份是随着历 史、文化和权力的流动是不断发生变化 的,并不是永恒地粘固在某个本质化的 过去。他阐释了现代民族身份的想象性 特征,反映出其后现代主义身份观的认 同。鲍曼认为,在我们理念的背后都有 一个和谐性、条理性和一致性的模糊的 镜像,而当我们进行追寻之时,身份又处 于永久流动的状态[ 7]235。霍尔也指出: “我们包涵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力量指 向四面八方,因此我们的身份认同总是 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 [ 1]277。 总之,与现代的主体身份观相比较, 后现代主体已经支离破碎,就连倚赖个体 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身份的 “我”都成了明日黄花。导致这种身份认 同危机的成因错综复杂,但首当其冲的应是语言学转向。自20世纪这一转向发生 以来,许多问题的讨论都随之转移到“语 言”———即符号象征这个层面上来了。

(一)语言学转向 当下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可以追 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就已经存在两种 语言观:一种解读语言的本质为“逻各 斯”,是与世界、思想、经验最终合一的; 另一种认为语言是一种人为的、约定俗 成的惯例,词语的产生是由其他词语衍 化而来。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将语言 视为世界的表征,语言与其所指合一的 观点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被后结 构主义、解构主义者称为 “逻各斯中心 主义”的语言观。海德格尔向这种传统 的语言哲学提出了挑战,基本奠定了后 现代对语言认识的基础。他称“语言”即 是“存在的家园” [ 8]132。“此在”即是对世 界的开放,同时也是世界的一种显露。 海氏竭力返回到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之前 那种既没有历史,也没有哲学的“虚无” 状态,回到人最初崇拜神祗,信仰原始宗 教时那样的一种思维状态。但是他似乎 感到始终有一种东西在阻碍他最终克服 那种虚无。这一障碍,正是语言。因为 语言这时已经是一种被形而上学意义所 浸透的语言,是一种业已被时间与历史 所浸染的语言,而不再是一种透明的、理 想的、再现客体的工具。海氏的这种看 法无疑是对笛卡尔以降西方关于人与客 观世界关系认识的一种解构。在笛卡尔 那里,人是认知主体,他主动去发现、认识一个等待他去发现、认识的客观世界。 这时语言作为一种透明的工具,承担的 是“再现”的功能。它为认知主体所用, 去“再现”客体。然而海德格尔对于“此 在”的理解颠覆了传统认识论中主客体 的二元对立:人向世界开放,世界也同时 向人显露。这样一来,语言从先前一个 承载“再现”功能的媒介一跃成为一种 “先在”的存在。提到语言学转向,就不 能不提到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 20世纪初,索绪尔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 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指出能指与所 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随意的、是约定俗 成的,并认为意义的产生来自符号之间 的差异。索绪尔彻底颠覆了西方的“人 是意义的主宰;而语言作为意义的载体 只是一种透明的工具”这一传统语言观, 意义的来源不再是作为主体的“人”,只 不过是符号之间的差异而已,这样一来, 符号间的差异取代了人作为主体的地 位,反人本主义色彩昭然若揭。与海德 格尔的观点相似,索绪尔从根本上否定 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将语言看作是主 体思想再现的传统语言观。因为此时的 语言是先于人的存在,符号之间的差异 决定意义的产生,语言已经不再是透明 的工具,作为人的忠实传达工具的语言, 其可靠性也随之动摇。海德格尔和索绪 尔掀起的语言学浪潮迅速席卷了人文学 科的各个领域,促成了语言学这一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转向,因为据此我们可以 划出现代与后现代的界限[ 9]62。

既然真实客观的世界已经在后现代 背景下逐渐淡出隐匿,探讨后现代主体 身份就不得不谈到符号。索绪尔的“意 义来源与符号之间的差异”一说已经给 人本主义重重地一击,到了后结构主义 与解构主义者那里,他们则彻底切断了 能指与所指的联系,使语言成为能指符 号的肆意嬉戏,意义也变成无限的能指 的位移与置换;传统的意义世界沦为文 本世界、语言世界与符号世界,西方的 “罗格斯”变得支离破碎。传统哲学的 “本体”被消解,如果确立了语言的先验 性,人们就会陷入语言的牢笼,世界的一 切都被语言符号主宰,真正的所指亦被 悬置,意义也变成相对的。因此,启蒙主 体的价值陨落,人的主体地位被放逐。

(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主体困境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消费内容、消 费习惯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世 纪初以前,美国学者凡勃仑称之为“有闲 的”“奢侈的”消费还仅限于贵族与上层 社会。消费社会的出现是以大约1913 年福特生产线的诞生为标志。作为情境 主义的代表,德波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概 念,指出40 - 50年代的西方迎来了真正 的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趣味跟随着是 时尚而变化,意象主宰着整个社会,其实 这里的景观社会即是消费社会了。鲍德 里亚深受德波影响,明确地指出自60年 代以来西方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 他将德波的“意象”换成了“符号”,强调 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解,突出了符号价值的影响,因为在他看来,消费社会的特征 就是符号系统的形成。鲍氏全面地考察 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活动的意义结 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探讨了商品 的转换,而没有涉及到符号的转换问题。 消费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 交换价值与符号价值。人们消费商品时 注重的是商品形象所带来的那些并不直 接与使用价值相联系的情感、文化联想 与幻觉等体验。消费社会中,交换价值 变得以另一种交换价值为基础,即以交 换价值的等同性为基础取代以使用价值 的有用性为基础的交换。这里的交换价 值变成了符号,可以说,交换价值之间的 交换实质上已经成为符号之间的交换。 在他看来,“消费是一个系统,维护着符 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 德,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 构” [ 10]60。 消费俨然成了当代社会的价值体 系,获得了一种意识形态的意义。鲍氏 认为“只有看到这一社会功能和这一组 织结构远远地超越了个体,并根据一种 无意识的社会制约凌驾于个体之上,只 有以这一事实为基础,才能提出一种既 非数字铺陈亦非空洞论述的假设” [ 10]70。 没有符号价值,消费社会的种种文化现 象就难以解释,消费已经变成一种能动 关系的结构,它存在于一个“幻象的世 界”里和一个符号示义的系统中。鲍氏 与马克思都认为人被商品所包围,但马 克思强调的是作为商品的物对人的异化作用,而鲍氏却更多地强调商品的虚幻 性[ 3]663。在后者看来,后工业社会是在 以高科技传媒手段基础之上的“仿真”文 化中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概念是与客观 实在截然不同的虚幻存在,是一种“幻 象”。据此鲍氏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无 本无源、无所指的、幻象的、超真实的文 化。在鲍氏看来,“承认消费者的自由和 主权只不过是个骗局” [ 10]53。消费和语 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体系一样, 是一种含义秩序[10]61。流通、购买、销售 这些构成了今天的语言、编码,整个社会 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这便是消费的结 构,个体的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 来只能算是言语的效果[10]62。消费者的 自然需要在消费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 所谓的需要都是由商品符号所界定的, 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商品符号在控制着 消费社会。 鲍氏以结构主义认知范式为出发点, 结合了巴特的符号学,指出消费存在于一 个符号示义系统中,重点阐发了符号在后 现代消费社会的作用。以其消费文化理 论为镜,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窥见后现代 社会消费主体如何深陷商品符号的嬉戏 中而难以自拔。

(三)后现代主体观批判 与已经被异化的现代社会的人相比, 可以说,后现代社会的人已经被分裂和瓦 解了。那个自信自足、一度被置于万事中 心的资产阶级个体已经宣告了灭亡。后 现代消费社会由于过度强调商品对人的 控制而忽略了消费个体在消费社会里的 能动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个体都处于 资本逻辑的控制之下,人们在消费商品的 同时也是在向人显露,这些符号只有通过 人的消费活动才获得意义。

鲍氏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基本原理为 范式展开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揭示了 作为社会实践的消费行为被忽略,阐释 了消费社会中符号的作用。他认为一个 五彩缤纷的世界已经变成纯符号文本, 整个消费符号体系也变成独立于客观世 界和生产实践而独立存在的体系。消费 文化专注于象征与符号的结构,甚至将 符号视为本体,取消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因此,消费和人的所有活动都成为能指 的游戏,甚至坠入符号拜物教的窠臼。 符号式的消费衍生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独 特的景观:符号成了阐释后现代文化的 唯一逻辑,封闭的符号系统以外几乎一 无所有,人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的意义 都被消解,“人”作为主体注定将走向虚 无的深渊。西方的文化哲学似乎一直试 图为符号寻找它所指向的深层结构,并 与意义建立联系。然而在鲍氏看来,消 费社会不过是个符号的世界,符号并没 有指向那个客观世界。他总结了消费文 化中符号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关系演变: 符号与现实形成一种对应关系;透过符 号所显示的现实逐渐消退;不存在的现 实也变得逐渐模糊;进而,一个现实已经 被遮蔽,完全由纯粹符号置换的世界就 形成了。倘若客观世界在福柯和德里达那里被漠然置之,到了鲍德里亚这里,封 闭的符号系统已经消解人的生产实践活 动的意义,人们完全进入一个象征体系 中。物只有成为符号才能加入生产的序 列而获得价值,符号价值取代了使用价 值与交换价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无本 无源又无限增殖的幻象世界,这个世界 与客观世界彻底决裂,变成了一个孤立 封闭、自为自在的符号系统。因此现实 客观的世界完全被悬置,原来那个真实 的、确定的世界已经荡然无存,鲍氏称这 个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世界为“幻象的世 界”。在他看来,消费个体无法回应整个 宏观的消费结构,人已经完全由消费符 号所界定,因此人的需求与享受只能服 从于整个宏观的消费结构。可以说,在 消费社会里符号的序列取代了人而成为 真正的主体。鲍氏对于消费社会的批判 态度与费斯克对消费文化所持的积极观 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在人们琐碎 的日常消费中看到了活力和创造性;认 为消费者和大众所谓创造性的反抗和颠 覆活动中孕育着社会变革的动力与契 机。二者对待消费文化的不同态度颇似 阿尔都塞与福柯对主体的不同看法,前 者认为主体的产生和存在全赖于意识形 态,人消极地被各种国家机器的意识形 态所质询,主体只能被动接受预设的社 会角色,显得悲观绝望;福柯虽然认为主 体是权力关系的产物,但他指出这种关 系不仅是自上而下,也是自下而上的,在 这个密不透风的权力关系网与主体的关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丝主体解放的 曙光。

四、结语 在启蒙话语中,人是理性的自我,它 完整而自足;社会身份认同则强调各种 社会因素对人的建构作用;到了消费文 化的理论语境中,人已经支离破碎,只能 让位于符号序列。导致后现代主体认同 困境的主要原因则是语言学转向,但需 要指出的是,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相对 主义、身份认同政治等都共同促成了以 “主体认同危机”为特征的这一独特的后 现代景观。

posted @ 2020-09-30 17:43  JoeNi  阅读(58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