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人文

2013-07-09(大二下学期)

这半年确实值得铭记一些,虽说遗憾依旧很多,很多事很多人都不那么完美,有些事是光鲜的,有些则是默默无闻的,或者是辛酸的,但总之,应该都能算一份很充实的经历了。
人们常说,这世间啊,处处充满诱惑与不自信,当年的激情会在时间的消磨中逐渐淡去直至埋葬在无法触碰的深处。

可是呢,未经之事必然无趣,未爱之人必然心死,未读之书必然无味。那我来谈谈这半年里读的算是比较荒芜的书吧。

这学期里看过的印象里深刻的也就这么几本了,另外《寂静之道》也不错,刚买没多少时日,还没看完,可惜我不怎么喜欢这种语录式的书籍,不过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还是很深刻的,而且是一本有关佛学的书,(大抵的很多原因,使我觉得我看不下这本书了)。最近还在看《海边的卡夫卡》,也是村上的,早就买了,一直放着没看,还有一本谁的诗集的,忘了名字了,也是刚买的,还没看过一页。。。原谅自己的懈怠吧。

挺喜欢一句话的,我觉得我的问题在于,想的很多,读的书却很少。

 

2013-11-23

记得最近有次凌晨2点醒来,是一股莫名的烦躁让我久久不能入睡,最近一直压力很大,时间紧凑,加上又有不少烦心事,细微的声响都不能忍受,翻来翻去,便索性打开kindle,看了一晚上的追忆逝水年华,也许只有在这种心境下我才愿意看普鲁斯特的作品。他缺少了法国作家特有的浪漫情怀,故事很平淡,人物很平淡,意识一直在跳跃,这是追忆的特点,也许伟大的作家早已超脱了故事本身,他们不是在讲故事,故事便只成了载体,是时间的载体,仿佛在嘲笑人们。

普鲁斯特在嘲笑我们,那些自以为经历了多少不平凡故事的人是幼稚的,故事只是故事,经历只是经历,生活只是生活,你纵使看遍全世界的美景,去过无数国家,你也不曾体会留恋于一个时间片段的美丽;你的爱情即便轰轰烈烈,也不如相视时时间停滞的一个夜晚美妙。

福楼拜的最后一篇小说不乏与白求,我喜欢它远远胜于那篇《包法利夫人》,两个厌倦了永无止境机械性工作的人相约好辞职,去乡间完成他们觉得对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使命,他们要整理所有人类的知识,最后他们显然失败了,各自又回到了城市里,做起了以前的工作。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荒诞的情节,近乎无味的叙述,以及所有人都明了的主题,似乎这部巨著终究要这么被定义,福楼拜为写这部书,十年内看了超过两千本书,但最终都没有完稿。

福楼拜也在嘲笑我们,我们是漫游于人类文明领域的堂吉诃德,探寻行为与所探寻的对象是同样毫无意义。一切企图明了事物本质的人们,你们的出发点和行为的方式终究是无意义的,而且你们终究会承认失败。

村上春树的,如果用来与上面两位大作家相并列,我不知道会不会合适。《眠》是村上在创作的枯竭期对自己的女性化剖析,我们都会遇到一段时光,所以的一切都受挫了,没了思考的动力,也没有生活的积极性。

有些人痛苦是看着机械而死寂的睡眠一般的生活,有些人幸福是因为长眠不醒。我们总觉得生活里缺少什么,可不能发现到底是什么,在一直触碰着你的心绪。如果在刹那间,你突然想起了曾经喜欢过的生活,你是否有勇气追究那段日子,你是否觉得你从某一刻起不知觉得活的像另一个自己了。

生命的盛年里,有人选择了尽情的挥霍,有人选择了积淀下的平淡;有人慢慢被生活的琐屑所吞噬,有人坚持着对世界的偏见和不安;有人过着不可一世的生活,有人偏爱寂静下的沉思;有人一直在沉睡,有人一直无眠。

 

2014-01-03(大三上学期)

如果论数量来说,这一年读下去的书还算可以,将近半百本的样子。可是如果以数量来评价读者的愉悦程度,那未免太显得唐突和不适了。之前写过一个相关的半年读书的一些推荐,那么这次就把下半年的补全吧。

就不列个排名了,也不分类了,想到哪本就写哪本了。

 

2014-08-23(大三下学期)

一种突如其来的的冲动,想写点什么,却发觉很多话题不是很好去议论。想来想去,继续写点这半年看的书吧,算是"半年读过的书籍之三”了。

附上前两篇的链接以及一段半夜起来读的,供实在无聊但不无趣的人翻翻。

 

《1Q84》_村上春树

朋友推荐的,并且把书借给了我,算是在刚开学的第一个星期看完的吧。一直挺喜欢村上春树的,对心理很细腻的描写。一直以为会是如奥威尔经典之作《1984》那样的政治类型小说,欣慰的是,恰似我喜欢的类型,有关爱情的一个混沌世界里的迷人故事。一直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想,这个世界啊,既蛮不讲理,又相当缺乏善心。”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_村上春树

超具象征意义的一本小说,加上村上对于细节的刻画,虽然较为难懂,甚至读完仍不能明白村上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不过,在看完之后思考一晚上后,还是觉得真是一本象征意义很浓厚的小说。交叉线展开故事情节的手法虽不是村上原创,当绝对是他使用的最为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世界的尽头,原来就是自己。

《无比荒芜的心绪》_村上春树

一本杂文集,因为一下子在亚马逊买了村上5本书,因此一段时间内就一直在读他的东西。这本杂文集是他一些散文以及一些作序和演讲稿,就如书名一样,比较乱了。不过,对于这位作家来说,自从高中时喜欢上村上的风格,就习惯了。乱归乱,但总之是看完了,也算一种解脱吧。另,挺喜欢书的封面的。

《且听风吟》——村上春树

因为是他早期的作品,一直懒得去读了。是一个下午读完的,也许一个作家的任何作品都有其不可隐藏的个性流露,也许是村上读多了的原因,我都猜到了结局了。

《眠》——村上春树

 有些人痛苦是看着机械而死寂的睡眠一般的生活,有些人幸福是因为长眠不醒。很喜欢的一本书,送人了,可惜朋友不再了。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村上春树

也是在图书馆三楼读完的,村上的书自己读的较多,这本感觉还是挺喜欢的。特别是李斯特的《巡礼之年》,自己特意去亚马逊买了这张CD,特别喜欢第六首乡愁,也就是白弹给多崎作听的那首。

《人间失格》——太宰治

作者自杀于这篇小说完成后不久,读过的作家中,自杀的不在少数,如茨威格川端康成钱德勒...人间失格,就如同篇名一样,对人性挖掘之深,也许作者都无法面对这过度剖开的人性。我是在图书馆三楼那边看完的,可能是因为图书馆不像自习教室,没有读赫拉巴尔时那充斥的孤独感。

《雪国》—— 川端康成

是在这学期刚开学的那段时间读完的,因为碰巧当时自己心情不怎么好,比赛受挫,无比沮丧的情况下读完的。我很喜欢驹子对岛村的爱,以及北国的风景,完完全全 就是一种纯粹的化身,不求结果,不需回报。

《过于喧嚣的孤独》——博·赫拉巴尔

这是我在自习教室一个晚上读完的,放在第一的位置确实是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悲观,本是世界的主题,你无法逃脱,我无法逃脱,我们终究无法逃脱。关于内容,讲的是爱书之人的故事,以前觉得基调很暗的小说,终究还只是小说而已。我记得合上kindle,晚上一个人走在学校的大道上,那种虚无和孤独感,这辈子第一次如此深刻。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又是一本爱书之人的书,很是温馨和小小的感动。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连续读的两本书竟然如此的巧合,纯粹的东西就是美,以及悲伤的。《查令十字街84号》和《过于喧嚣的孤独》都是爱书之人的故事,却又都是不可挽回的悲伤。

《岛》_维多利亚

一本挺感人的小说,虽然豆瓣上都书作者写故事的水平有待提高,或者是这本书被媒体夸大了,但还是觉得挺感人的,作者的叙述风格很一般,从头讲到尾,没有加入一些比如说是倒叙或者插叙的手法,因此我觉得反而看起来很舒服,关于三代人的爱恨情节,关于麻风病隔离区的坚强以及自强,关于生命中有关责任以及使命的东西,特别令我感动。

世上已无马尔克斯,在这个思考横行的年代里,福楼拜茨威格马尔克斯是我最喜欢的三位作家,对人类的庞大情怀,以及超越时间空间的构建,福楼拜和马尔克斯是相似的,探究个体以及整体存在价值是无意义的徒劳,孤独是我们唯一的相似。

读过茨威格几乎所有的书,心目中排第一的作家。喜欢史蒂芬.茨威格的笔法胜过不喜欢那些伤感故事。

《昨日的世界》_斯蒂芬茨威格

一直没有最喜欢的作家,直到遇到斯蒂芬茨威格的那本较为著名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于是买来了他所有的书,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喜欢看别人讲故事,特别是讲别人自己的故事。茨威格是经历过一战和二战的作家,对心理的描写同样完美入骨,对世间一切丑恶和仇恨充满宽容,即使最后放弃了,茨威格自杀于1942年,二战还早未结束的那年。此书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扭曲和文化摧残十分真实,大概是因为作家完完整整地经历了那个悲惨时代的原因,总之很喜欢的一本散文集。

读过茨威格几乎所有的书,心目中排第一的作家。

《人类群星闪耀时》_斯蒂芬茨威格

当时是在十分兴奋状态下读完这本书的,确实非常非常经典,每个伟大的瞬间都浓缩为作者笔下一个章节,特别喜欢里面有关君士坦丁堡战役的描写,并且据此自己还写了一篇近万字的文章。茨威格著名于他的传记,而不是他的小说,虽然我也很喜欢他的小说。作家的使命感就在于此吧,传递每个可能让后来人感动或者深刻的瞬间,很伟大的一本书,关于拿破仑的那一段也令我十分惋惜并感慨。

《霍乱时期的爱情》_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_马尔克斯

《漫长的告别》——雷蒙德·钱德勒 

因为是最近读的一本小说,就放第一个了。 不得不说我很喜欢主人翁小人物的无所惧硬汉精神,算是部侦探小说,因为村上十分喜欢这部小说,碰巧我也挺喜欢村上的书,就读了。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说实话,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实在是太长了,而且是那类意识流型的小说,不过追忆给我的感觉就是,故事只是载体,平凡的故事能够娓娓道来的,同样可以比不平凡来得深入心髓。你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终究会无人知晓,而意识是我期望能够永生的存在。

 《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一本关于小孩子的书,想到豆豆就想到自己较为凄惨的童年,唉,能遇到那样的校长真好,黑柳彻子是亚洲唯一的联合国儿童大使,不得不说看完这本书,只有羡慕嫉妒恨了。

《all my friend are dead》——作者记不得了

一本可爱的插画,略显悲伤的故事。

 

西方那么多哲学家中最欣赏三个人:斯宾诺莎康德萨特。深深的觉得,理性道德自律应该是行为的最高准则。而三位大师所代表的就是三者的最高高度。

理想试的恋爱。可惜世人大多不能像萨特和波伏娃那样,相互爱恋又相互不依恋。

我并没有舍弃任何朋友,只是,人类情感过于复杂,有时失落未免使我困惑,比起陷于其中,也许我更喜欢尼采、萨特,也许我更偏爱孤独,也许我更喜欢以我的方式生活。

毫不否认自己推崇精英道德,崇尚奋斗、独立精神、绅士主义。也是部分喜欢尼采的原因,虽然尼采排不上前三位。并不像kant那样重新架构了形而上学,甚至直接把叔本华的精神意志这个词直接换成权利意志来用,但是,弱者的道德律绝对不能用来作为强者的准则,同情、仁慈、谦卑绝对排不上自己所推崇的准则。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葬送了悲剧和对生命的悲剧观点,他把道德、公正和乐观主义带给世人,没有一样是好东西。

​​​​有些事是必须有人要去做的 诸如海瑞、斯宾诺莎、苏格拉底 在历史的沉浮中去追求仁、至善、真理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信誓旦旦的道德呀。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

偏科普性质,主要介绍了一些西哲,不过相对于罗素版《西方哲学史》,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入门。哲学,是理解世界的一个极佳的方式。当你对生活的一切产生无法抗拒的困惑时,不妨读读哲学吧~

《西方哲学史》_罗素

特地去网上搜了一下,有关西方哲学的介绍,因此找到了这本书,评价都是很经典的,公认的佳作。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经院哲学以及文艺复兴之后的哲学家,实则为一本哲学很好的入门书,本来一直在看康德的《纯粹理性评判》的,因为较为晦涩,所以转而决定读一些入门类的书籍,罗素版的《西方哲学史》确实受益很多,就如以前对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一样,这本书完完全全改变了我很多以前较为表面的认知,而且算是哲学能够入门了。

《苏菲的世界》_乔斯坦嘉德

一直不愿读这本书是因为,一直觉得是一本有关某个少女的青春期的故事,其实则为一本哲学入门书,里面的思考确实很多,而且较为深刻。是啊,我们太过习惯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不去问问,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以及世界所有的由来以及归路。这本书能够解决你小时候一定思考过的问题,大概只是你现在已经失去了少年时的好奇心吧,人类是因为有好奇心,然后才有哲学这么学问的。总之,很好的一本书,而且很有营养。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尼采

喜欢尼采,胜过萨特。就如题目而言,这是讲人生意义的,也许每个人都看过不少,不过,一代大师尼采的感悟还是很值得学习的。永恒的命题,而尼采只是为此增添了一些光辉。

《西西弗斯的神话》_加缪

一本有关自杀的书,一本有关荒谬的书,一本有关存在主义的书。是在先锋书店买的,第一次去,就看中了这本书。加缪,只对他的《局外人》有点印象,不过当时,还是觉得这本书应该值得一读的,便买了回来,很贵啊。。。(一般买书都在亚马逊的,不怎么喜欢去图书馆借书,可能有对书的控制欲吧,读完之后就像占为己有,当然大部分是送人了,送给心爱的人。)这本书比较深,语言也非常意识流,跟上思路很不容易,我大约近两个月才断断续续看完的,读的第一本如此晦涩的书吧。不过,里面有些观点还是很有大师风范的,毕竟是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作品。挺喜欢里面一段关于西西弗斯搬动巨石的故事,其他的,貌似很多都没消化。

《不说,真的就来不及了》_纽约客整理

一本有关临终遗言的书,看看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说些什么,是对生活的不安,还是悔恨,是对亲人的死思念,还是对疾病的恐惧。大部分都不是这样的,人们大多会因某件小事而一生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肯说出那句话,那些埋葬在心底多年的愧疚或者爱意。

《世界一些让我们乐观的事》

是一本故事体的书,讲的是上百个有关各行各业对世界的一些积极看法。相对于作家普遍的对于我们所处环境的忧虑,这本书确实能够让你觉得,这世界还是有很积极向着很好方向的一面的,几百个小的故事,范围很全面呢。从互联网到天体物理学,从近代妇女的权益的改善到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总之,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报纸,杂志上不会或者很少出现的观点,那些算是积极的事。

《纪伯伦诗选》_纪伯伦

第一次读纪伯伦的书,因为是双语的,碰巧要考六级,于是就权当复习英语将就着看完了。其实觉得纪伯伦一些诗与泰戈尔很像,都是出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过,这应该算是诗共同的使命吧,因此这句话多余了)诗歌之类的,我只是偏好里面的几段话或者众多诗集里面少数几篇。《万物静默如迷》倒是很喜欢的一本诗集,喜欢的诗都喜欢打上五角星,这样下次再看的时候就很方便了。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_国家地理整理

因为是在车站等车的几个小时以及路途中的一个小时里大略看完的,其实是送人的。怎么说呢,这本书的印象不深,可能是由于粗读的原因。也是一本散文集,里面很多很漂亮的插画,只印象深刻于里面一段有关巴伦西亚法雅节的描述,通过这段描叙我和一个朋友和好了,真的很感谢的一本书啊。内容其实很一般,我还送人了,真是很不真诚,凑合着看看吧。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是啊,我们最好的时光在哪里呢,在我们行走的路上。

《万历十五年》_黄仁宇

一本有关1587年的历史书,大历史与小人物的冲突,是在苏州的大众书局买的,当时店员就夸我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大概是我们线性的历史书读得太多了,因此很喜欢作者有关大明王朝的叙述风格,虽是从很多角度来说的,反而觉得这种历史更加能以小见大,反而觉得有意思。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很喜欢其中的一段书评:黄土决定中国,宿命(karma)之说,与机械唯物主义出于一辙。却让我想起另一经典故事:美国航天飞机的助推器宽为四英尺八点五英寸(12进制),因何如此? 助推器制造地与飞船发射地相隔较远,运载火车须穿行隧道,而隧道宽只比铁轨宽稍大,铁轨宽即为上述尺寸。美国的铁轨最早为英国人建造,英国最早建火车的人 是建电车的,最早建电车的人是建马车的,马车的轮距标准也为该尺寸。马车的标准是根据英国的道路辙迹制定的,而这些道路都是罗马人征服欧洲时为适应其战车 所铺设,罗马战车的轮距就是如此标准。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八点五英寸作为战车的轮距呢?原因很简单,拉车的两匹马屁股一共就是这么宽。 就这样2000年前的马屁股,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正指挥着人类踏向新的征途。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大师的作品,这绝对不是现今那种随处可见的批评中国人之精神的书籍,相反,辜鸿铭是真正热爱中国文化的,一个不爱自己民族文化的国民,不能称作一个合格的国民,中国人之精神在当今实则会令人感到沮丧,但是也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一些很好很值得学习和继承之国人精神。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的书,虽然是从美帝的角度来看的,但我觉得如果你是对日本文化较有兴趣的,还是可以读读的,也算是见解很独特的一本书了,可以感悟些中国与日本的异同。

《极简欧洲史》——约翰赫斯特

这在澳大利亚是一本历史教科书,非常适合对欧洲历史有个宏观的认识,我很喜欢里面有关希腊、罗马、日耳曼人、教会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论述,原来自己一直落下来日耳曼民族,总体上来说,观点很独特的一本历史书。

 

《伟大的博弈》_约翰戈登

一本有关华尔街的书,不过不像《货币战争》那么不靠谱,里面描述的挺真实的,有关华尔街的发展史以及纽约如何取代费城成为当代金融中心的故事,一个城市的崛起是很多必然和偶然的因素的作用,一个金融帝国的崛起则是无数人的奋斗结果。一本华尔街很好的通识书。印象深刻于某次口语课上,被老师盯着5分钟左右,我却依旧光明正大的看着这本《伟大的博弈》,当然,老师也没理我。

《经济史的趣味》——赖建成

作者是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严格这并不是一本通识类读物,里面大量引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历史上一些有趣的经济现象。记得读这本书的那几周,每晚睡觉做梦都是一些如明清税收制度与贪污行为的关系、银本位体系与金本位、工业革命前期蒸汽机实际带来的GNP等等。。。里面的大量章节都是取于作者发表在经济史期刊的论文,因此偏重学术了,不过还是很赞,很多观点也很新颖。

 

数学是理性之基,大学里的高数只是给我们领了个门,当然很多人就此而放弃数学了。可我是切身地体会到,群论以及数论带给我的抽象规则简洁美的震撼,矩阵以及概率论对这个世界的接近完美的描述,几何分形学蕴藏的无限并发所诞生的混沌世界的可能.....

《数学之美》——吴军

我说这本书我看了三遍你们信吗?我说我笔记都作了好多页了。相信我,大学里教的高数概率论离散数学并不是一无适用 ,想知道怎么写一个搜索引擎吗?或者你想知道矩阵有什么用吗?这本书都能给你一些思考和感悟,奥!原来是是这样,你会不只一次的感慨的。我现在码字用的输入法就是马尔科夫链多在发挥作用,你Google的第一条结果为什么不是最后一个出来,那是因为有PageRank算法把你评估,等等。

《Matrix67的数学笔记》——顾森

曾经的算法大神,数学天才。这本书是他著名blogmatrix67的整理版,很喜欢里面一些牛逼哄哄的几何证明,二维到三维的奇妙转换。

《暗时间》——刘未鹏

大刘的最经典的作品,暗时间让我开始相信原来算法大神很多时候都是很强思辨能力和很高情商的结合。制服拖延症, 是靠技术分析的,励志学的那点东西不管用的。

我在南大的七年

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浪潮之巅》——吴军

还是吴军博士的书,讲的是IT届传奇公司的崛起兴盛衰败之路。从IBM的蓝巨人时代到思科的金门大桥,google的崛起、苹果的复兴,硅谷的风云变幻,不比华尔街差。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数理逻辑,版画,音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公理谬论。

《赋格的艺术》是我最喜欢的巴赫曲目,虽然手里的版本都不知道是谁弹的。以前在读《哥德尓,巴赫,埃舍尔》时,对里面那首crab canon尤为惊奇,便把整张赋格曲拿出来听,越发的喜爱,处处充满着规则,理性,递归之美。

《柏林苍穹下,一位数学家的文化随想》 ——欧凡

我一直都觉得,文理是相同的,很鄙视那种视野很窄小的又喜欢对别的东西乱评头的, 文理怎么能够分家的?这本书是彻头彻底讲作家、画家、诗人和他们作品的,作者是个数学家,但这不代表这算业余写作,我挺喜欢这本书的。我冒昧的觉得,一个学霸级的人物真的需要去解一下艺术与科学的共通之处。

 

下面是一些专业书籍(包括一些原版英文书),因为大三下用来读闲书的时间不是很够,因此这学期的书单偏向专业了。主要是上学期前两个月读的,都是自己看完和至少读完一半的,那时去图书馆翻阅了很多国外CS教材,挑几本自己觉得非常棒的。

对于ML&DM,数学是一切的基础。大半个学期恶补完《数学分析》、《概率与计算》、《数理统计与数据分析》之后第二遍再读《机器学习导论》,有拨开云雾的感觉。

计算的极限

研究量子群论的数学家,丝毫不会担心公理集合论中不可达基数的存在性会不会影响他的研究;埋头苦干纳维-斯托克斯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生,多半也永远不会用到范畴论中有关自伴逆变算子的结论。原来我只是了解希尔伯特之前的数学,而对于20世纪以公理集合论和高阶范畴重新建立的数学大厦却一无所知,抽象才是人类追求系统可理解性的最终奥秘。__(弱渣读《计算的极限》发出的感慨…)

希尔伯特是神一般的存在,发现自己对后希尔伯特时代的数学一无所知。 ​​​​

《概率与计算》

这是哈佛的一本教科书,印象深刻于蒙特卡洛随机过程,以及一个亚线性的极优的寻找中位数的算法。由于自己对概率和统计非常偏爱,故翻过很多这方面的教程,感觉这本是与CS最为相关的,里面很多算法复杂度的分析,头疼过一段时间~这本读完了大概70%,后面由于时间太紧就放到一边了。

《数据分析与统计推断》

UC berkeley的一本Statistic教材,因为同期再跟Berkeley的Statistic,所以买了一本原版教材,很多名词翻译的有些需要斟酌,特别是这种概念性名词很多的书,还是尽量读原版吧。

《组合数学》

同上,因为在跟THU的同名课程,就去图书馆借了。这算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其实不算很难,主要是讨论计数问题的。

《数学分析》

哎,习题一题没做,最后几章也没读,这能算是读过数分了吗....就当我用来充充数吧。大学一大遗憾就是大一没学数分,所以,想在大四下好好恶补下数学,为什么是大四下,因为,嗯,你懂得,我觉得我四年里最闲的时候就是大四下了。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SAPP)》

神书,自己早就买了这本书,一直压在最下面。直到这学期我刷华盛顿大学的软硬件接口这门课程,发现教科书就是CSAPP,CMU几位大牛教授编写的,我记得PKU是开这门课的,可惜我们学校啊。。。这么好的课居然没开。

《计算机程序的构造与解释(SICP)》

又一本神书,如果要给我心目中的神书排名的话,这本以及上面一本绝对TOP3(还有一本就是算法导论了),暑假在自习教室看的,可惜只前两章还没读懂,如同所有读过的人一样,前两章带来太多的惊喜与兴奋了,对scheme无比喜爱。

《算法导论》

想想还是把这本可以砸死人的书搬上来吧,作为搞ACM的,这本书必须要翻烂为止,关于内容我就省略50w字了。总之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虽然是我悲催ACM生涯的开始,但毕竟带我入门了吧。膜拜下,算法导论的大牛们,没有你们,我还是个渣程序员。

《algorithms in a nutshell》

严格来说读完的第一本原版书,碰巧要准备比赛,于是重头到尾,大概一个月看完了,偏技术手册这类的。个人觉的精华在于search这一section,里面涉及很多高级搜索算法。

posted @ 2019-02-09 22:48  苏墨安Anny  阅读(41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