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LLM的function calling,Agent 和MCP

比较

对比维度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Function CallingAgent(智能体)​
定义 由 Anthropic 推出的开放协议,标准化 LLM 与外部数据源、工具的通信接口
 
LLM 调用外部函数的机制,通过 JSON 参数规范模型与外部系统的交互
 
自主运行的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决策和执行实现目标,可调用工具和规划任务
 
核心功能 - 提供标准化工具调用接口
- 动态上下文管理
- 跨平台/多数据源集成
 
- 单次函数调用
- 参数解析与执行
- 轻量化任务扩展
 
- 多步骤任务规划
- 自主决策与反思
- 多工具协作
 
技术特点 -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Host/Client/Server)
- 支持 REST/gRPC 通信
- 工具描述与权限控制
 
- 基于 JSON Schema 定义函数参数
- 依赖 LLM 生成调用指令
- 需手动实现执行逻辑
 
- 结合 RAG、ReAct 等框架
- 长期记忆与状态管理
- 多模态交互能力
 
典型应用场景 - 跨平台工具集成(如同时访问本地文件 + Jira API)
- 敏感数据隔离(医疗/金融场景)
 
- 简单功能扩展(如天气查询、计算器)
- 封闭环境应用(内部知识库)
 
- 复杂任务自动化(代码生成、数据分析)
- 拟人化交互(客服、教育辅导)
 
优点 - 标准化协议,降低集成成本
- 支持动态上下文切换
- 多厂商 LLM 兼容
 
- 开发简单快速
- 轻量级交互
- 深度绑定特定 LLM(如 GPT-4)
 
- 高度自主性
- 复杂任务处理能力
- 可扩展性强
 
局限性 - 架构复杂,部署成本高
- 依赖协议生态成熟度
 
- 功能单一
- 缺乏动态上下文管理
- 跨平台适配性差
 
- 资源消耗大
- 多步推理可能出错
- 工具调用依赖外部系统稳定性
 

 

补充说明:

  1. MCP 与 Function Calling 的关系
    MCP 可视为 Function Calling 的扩展协议,通过标准化接口解耦工具调用与具体 LLM,解决跨平台和动态上下文问题

  2. 实现逻辑

    • ​MCP: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通过MCP Server统一管理工具调用和数据访问,LLM只需遵循协议发送请求,无需关注底层实现细节
    • ​Function Calling:要求开发者预先定义函数签名,LLM直接生成调用指令,应用负责执行。这种方式与特定模型强绑定,扩展性受限
  3. 技术关系

    1. ​互补性:MCP协议可以封装Function Calling作为其底层执行方式之一,但并非必须依赖

      示例:MCP Server通过Python脚本调用OpenAI的Function Calling接口,但其他工具可能直接操作本地资源。
    2. ​独立性:实验表明,即使LLM不支持Function Calling(如DeepSeek Re),也能通过MCP实现工具调用
      ,说明二者在技术实现上解耦。

    4. 选择建议

    • ​优先MCP:需集成多数据源、跨平台协作或长期维护的场景(如企业级Agent开发)
    • ​优先Function Calling:轻量级、单任务且对延迟敏感的场景(如实时翻译)

 

functioncalling的执行过程

 

MCP 的执行过程

 

MCP

关键设计特性

    1. ​动态工具发现
      MCP Client在每次会话前自动获取最新工具列表,无需预先硬编码函数签名(对比传统Function Calling)

       

    2. ​权限隔离机制

      • 敏感工具调用需用户二次确认(如文件删除操作)
         
      • 本地资源访问限制在沙箱环境(如仅允许/data/sales目录)
posted @ 2025-03-29 11:09  iTech  阅读(184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