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MySQL的日志类型

一 MySQL常用日志类型

  错误日志(error-log):记录mysql在启动、运行和停止时出现的问题诊断分析

    使用场景: a.分析排查mysql运行错误; b.记录未经授权的访问

    常用配置参数:

1 log_error=$mysql/sql_log/mysql-error.log
2 log_error_verbosity=[1,2,3]   //5.7新增  错误日志中记录错误信息的级别;
3 //解释:
4 1:Error messages
5 2:Error and warning messages
6 3:Error,waring and note message

     log_error_services=[日志服务组件;日志服务组件] 8.0新增

    常用错误日志的服务组件:

    常用配置参数:

1 log_filter_internal: //默认的日志过滤组件,依赖log_error_verbosity
2 log_sink_internal:   //默认的日志输出组件,依赖log_error
3 log_sink_json:       //将错误日志输出到json文件
4 log_sink_syseventlog://将错误日志输出到系统日志文件

 

  常规日志(general_log):记录所有mysql客户端发向mysql服务器的请求。包括连接请求、数据库操作请求以及一些管理命令,无论请求是否成功都会记录在这个日志中,可想如果是一个繁忙的业务系统场景,这个日志会很大,所以开启这个日志会对数据库服务器性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业务系统中用完一定要记得关掉和清理这个日志中的内容

    常用配置参数:    

1 general_log = [ON|OFF]/[1/0]
2 general_log_file = $mysql/sql_log/general.log
3 log_output = [file|table|none]
4 show variables like 'general_log';

 

  慢查询日志(slow_query_log):记录符合条件的查询

    使用场景: a.将执行成功并符合条件的查询记录到日志中; b.找到需要优化的sql

    常用配置参数:

1 slow_query_log=[on|off]
2 slow_query_log_file=$mysql/sql_log/slowlog.log
3 long_query_time=XX秒 //(可以精确到微秒)查询超过这个值才会被记录到slowlog中,互联网行业中一般设置0.001s比较合适。
4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0.001 //只对新建立的连接起作用。设置为0 是记录所有sql.
5 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on|off]
6 log_slow_admin_statements=[on|off]//设置为on时将会记录管理类命令比如create drop等。
7 log_slow_slave_statements=[on|off] //前提要开启binlog


  二进制日志(binary_log):记录全部有效的数据修改日志,是server层的日志,又称为归档日志,属于逻辑日志;作为恢复数据和主从复制

    使用场景: a.记录所有对数据库中数据的修改; b.基于时间点的备份和恢复; c.高可用架构的基础-主从复制

    常用配置参数:

 1 log_bin =  [base_name]  //静态参数 只能在my.cnf中配置 重启服务后生效。 5.7之前一般不会启用这个参数。
 2 binlog_format = [row/statement/mixed] //动态参数。 5.7之后默认row 主从复制中安全性比较高
 3 binlog_row_image = [full/minimal/noblob]  minimal //只会记录被修改的值,noblob会记录除blob外的所有修改前修改后的值。full没修改的列对应值也会记录。
 4 set session binlog_row_image = 'minimal';
 5 binlog_rows_query_log_events = [on|off]  //会同时记录执行的sql语句
 6 log_slave_updates = [on|off]   //默认情况下slave不会记录同步主库过来的binlog日志,有些情况比如级联复制  slave是另一个mysql实例的主,还有需要gtid复制。都需要记录从主从同步过来的binlog日志。
 7 sync_binlog = [1|0]  //控制如何刷新二进制日志到磁盘,mysql每写一次二进制日志都会向磁盘刷新一次。
 8 //二进制日志的清除:
 9 expire_logs_days = days  //动态参数
10 purge binary logs to 'mysql-bin.010' //将指定日志前的二进制日志都删除。
11 purge binary logs before 'yyyy-mm-dd hh24:mi:ss';//删除指定日期前的日志。

 
  中继日志(relay_log):用于主从复制,临时存储从主库同步的二进制日志

    常用配置参数:

1 relay_log = filename  //指定relay log存放位置和名称。
2 relay_log_purge = [on|off]   //自动清理


  重做日志(redo log):属于innodb事务日志,通常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数据页的物理修改,而不是某一行或某几行修改成怎样怎样,它用来恢复提交后的物理数据页(恢复数据页,且只能恢复到最后一次提交的位置)

    使用场景: 确保事务的持久性,当发生数据修改的时候,innodb引擎会先将记录写到redo log中, 并更新内存,此时更新就算是完成了,同时innodb引擎会在合适 的时机将记录操作到磁盘中.redolog是固定大小的,是循环写的过程,有了redolog之后,innodb就可以保证即使数据库发生异常重启, 之前的记录也不会丢失,叫做crash-safe.默认情况下,对应的物理文件位于数据库的data目录下的ib_logfile1&ib_logfile2

    常用配置参数: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指定日志文件组所在的路径,默认./ ,表示在数据库的数据目录下。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指定重做日志文件组中文件的数量,默认2
关于文件的大小和数量,由一下两个参数配置
innodb_log_file_size //重做日志文件的大小。
innodb_mirrored_log_groups //指定了日志镜像文件组的数量,默认1

 
  回滚日志(undo log):属于innodb事务日志,用来回滚行记录到某个版本;一般是逻辑日志,根据每行记录进行记录

    使用场景: undo log是为了实现事务的原子性,在MySQL数据库InnoDB存储引擎中, 还用UndoLog来实现多版本并发控制(简称:MVCC)。

         在操作任何数据之前,首先将数据备份到一个地方(这个存储数据备份的地方 称为Undo Log)。然后进行数据的修改。如果出现了错误或者用户执行了 ROLLBACK语句,系统可以利用UndoLog中的备份将数据恢复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而不是从物理页面上操作实现的,这一点是不同于redo log的。

        注意:undo log是逻辑日志,可以理解为:当delete一条记录时,undo log中会记录一条对应的insert记录;当insert一条记录时,undo log中会记录一条对应的delete记录;当update一条记录时,它记录一条对应相反的update记录

        MySQL5.6之前,undo表空间位于共享表空间的回滚段中,共享表空间的默认的名称是ibdata,位于数据文件目录中。MySQL5.6之后,undo表空间可以配置成独立的文件,但是提前需要在配置文件中配置,完成数据库初始化后生效且不可改变undo log文件的个数.如果初始化数据库之前没有进行相关配置,那么就无法配置成独立的表空间了。

    常用配置参数:

1 innodb_undo_directory = /data/undospace/ //undo独立表空间的存放目录
2 innodb_undo_logs = 128 //回滚段为128KB
3 innodb_undo_tablespaces = 4 //指定有4个undo log文件
4 //如果undo使用的共享表空间,这个共享表空间中又不仅仅是存储了undo的信息,共享表空间的默认为与MySQL的数据目录下

 

要避免io,为什么写重做日志(redo log)的时候不会造成io的问题

  redo log包括两部分: 一是内存中的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该部分日志是易失性的;

            二是磁盘上的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该部分日志是持久的


  在概念上,innodb通过force log at commit机制实现事务的持久性,即在事务提交的时候,必须先将该事务的所有事务日志写入到磁盘上的redo log file和undo log file中进行持久化。为了确保每次日志都能写入到事务日志文件中,在每次将log buffer中的日志写入日志文件的过程中都会调用一次操作系统的fsync操作(即fsync()系统调用)。因为MariaDB/MySQL是工作在用户空间的,MariaDB/MySQL的log buffer处于用户空间的内存中。要写入到磁盘上的log file中,中间还要经过操作系统内核空间的os buffer,调用fsync()的作用就是将OS buffer中的日志刷到磁盘上的log file中。从redo log buffer写日志到磁盘的redo log file中,过程如下:

  MySQL支持用户自定义在commit时如何将log buffer中的日志刷log file中。这种控制通过变量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的值来决定。该变量有3种值:0、1、2,默认为1。但注意,这个变量只是控制commit动作是否刷新log buffer到磁盘:

  当设置为1的时候,事务每次提交都会将log buffer中的日志写入os buffer并调用fsync()刷到log file on disk中。这种方式即使系统崩溃也不会丢失任何数据,但是因为每次提交都写入磁盘,IO的性能较差;

  当设置为0的时候,事务提交时不会将log buffer中日志写入到os buffer,而是每秒写入os buffer并调用fsync()写入到log file on disk中。也就是说设置为0时是(大约)每秒刷新写入到磁盘中的,当系统崩溃,会丢失1秒钟的数据;

  当设置为2的时候,每次提交都仅写入到os buffer,然后是每秒调用fsync()将os buffer中的日志写入到log file on disk

 

redo log的两阶段提交


  先写redo log后写binlog:假设在redo log写完,binlog还没有写完的时候,MySQL进程异常重启。由于我们前面说过的,redo log写完之后,系统即使崩溃,仍然能够把数据恢复回来,所以恢复后这一行c的值是1。但是由于binlog没写完就crash了,这时候binlog里面就没有记录这个语句。因此,之后备份日志的时候,存起来的binlog里面就没有这条语句。然后你会发现,如果需要用这个binlog来恢复临时库的话,由于这个语句的binlog丢失,这个临时库就会少了这一次更新,恢复出来的这一行c的值就是0,与原库的值不同。

  先写binlog后写redo log:如果在binlog写完之后crash,由于redo log还没写,崩溃恢复以后这个事务无效,所以这一行c的值是0。但是binlog里面已经记录了“把c从0改成1”这个日志。所以,在之后用binlog来恢复的时候就多了一个事务出来,恢复出来的这一行c的值 就是1,与原库的值不同

三 MySQL的数据更新流程:

  1、执行器先从引擎中找到数据,如果在内存中直接返回,如果不在内存中,查询后返回


  2、执行器拿到数据之后会先修改数据, 然后调用引擎接口重新写入数据


  3、引擎将数据更新到内存,同时写数据到redo中,此时处于prepare(准备)阶段,并通知执行器执行完成,随时可以操作


  4、执行器生成这个操作的binlog


  5、执行器调用引擎的事务提交接口,引 擎把刚刚写完的redo改成commit状态, 更新完成

 

  

posted on 2018-10-21 18:01  胡子就不刮  阅读(12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