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软件工程 —— 第一周博客作业

第一周博客作业

涂涵越

介绍自己


我叫涂涵越,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大四的一名学生。现在也非常高兴能来到MSRA实习。平时的话我可能会比较喜欢听听歌或者看一些有意思的视频,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一类的娱乐活动会比较无聊吧。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也非常乐意出门到处去逛逛,整天宅着确实也太难受了。然后现实却是我经常并没有时间,当然一部分原因也是平时做事效率不够高。不过我一直在努力中哈哈哈。

 

现状、经验和计划


技能调查

我在学校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后来也在学校开设的人工智能英才班。最开始进入这个专业其实也是巧合,不过后来感觉还比较适合自己的。

下面是我的技能调查表。

技能 目前水平 希望在课后达到的水平 计划
程序理解 4 7 多阅读别人的源码
模块化设计 4 7 多学习、多练习
模块实现 4 7 多学习、多练习
单元测试 2 5 在项目中多实践
效能分析和改进 3 5 多学习,多实践
个人源码管理 4 6 开始用github管理自己的代码
估计、记录工作量 1 5 每次记录自己完成的时间,形成习惯


博客心得

a)这篇博客的标题是“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我非常认同博客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无论对于他感兴趣或者擅长的课,还是对于他不感兴趣的课,都能做到从头到尾跟紧老师思路,全程认真听讲的话,那他一定有着很强的自制能力,同时也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不过对于“必须听讲”这一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比如一种情况,老师真的只是完全念课本或ppt,老师水平也许不差,但是上课的方式确实不能说好,这种情况自学和听课最后的效果哪个好都还不一定,前者还能更节约时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师讲的东西我真的完全跟不上,不知道在讲什么,这种情况强行去看着黑板,虽然是认真听课,但却最后并不一定有很多收获,可能还不如自己从不懂的地方开始看起。当然听不懂很可能是自己的原因,可能通过自己多课后自学,能慢慢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

b)我觉得大学的师生关系更多的还是路人甲/路人乙,或者健身教练/健身学员这一类的关系。更希望的当然还是后者了。如果布置的作业对我来说有些困难,我会选择“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花更多时间,把作业全部完成”。当然,也不一定是向别人请教,可以自己通过查资料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过这也是在我能力范围内以及时间和精力上允许的情况。

c)可以学习,拒绝抄袭。

未来选择

我希望未来能在我之后所研究的领域从事相关的工作,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吧。我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是我的优势。规划就是继续努力,持续地提升自己的个人水平。

课程计划

我对这门课的计划首先就是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的任务,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从更多方面去提升自己。

我每周花多少时间在课上取决于我完成当周的任务需要多少时间,当然如果时间还有多的话,我可以多做一些不是本周必须的工作。代码量方面我其实真的不是特别有概念,估计的话大概每周一两千行吧。

前人教训

我阅读了《刘帅:在失望中寻找希望》这一篇博客,印象比较深的点一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定要多实践,还一个就是要自己多独立思考,要不断地去丰富自己。

 

提有质量的问题


1、在第三章(68页),举了一个医生的例子,我们如果去看病,肯定不希望医生边动手术边翻书,也不会希望医生刚想出一个新方法就在自己身上实验,因为这是和生命相关的。但是我觉得软件开发不是有很强的可比性,当然我们在软件开发前需要具备基本的相关知识,但是这个学科的特点就是永远都在出现新知识,如果完全遵循先学再做效率也会比较低下,而且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在这个领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而且很多情况下实验新方法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只是实验,而不是直接用到产品)。

2、在第六章(123页),提到了一个任务定义的问题,要记载完成这个任务还需要多少时间,这个估计时间,以我之前的经验来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好执行,因为总会有一些不在你计划内的问题出现,而这些问题又必须是你去解决的,这样就导致预计剩余时间会随着任务进行动态的改变,所以估计剩余时间的时候是要考虑这些问题往宽松去估计吗?在第八章也提到了估计相关的内容,不过感觉还是要实际操作中多验证才能估计的更准确。

3、书名是构建之法,第十一章也提到了每日构建的重要性(233页),不过对于“构建”在我们平时编程中具体指什么呢?是指最开始的整体框架的设计么?还是说代码build这个操作?

4、第十四章提到成熟的团队测试的角色应该独立出来(303页),那么像我们现在这种团队应该怎么定性呢?商用软件团队的那些要求(包括但不仅限于测试人员独立)对于我们这种团队适用吗?

5、第十六章讲创新时,提到了一个魔方的故事(357页),最后的胜利者似乎是设计公主魔方的同学,现在确实很多很好的产品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好的创新点,迎合目标用户的喜好可能能一时获得成功,但若只是为了迎合一部分用户的喜好,会不会使得用户流失带来的后果更严重呢?

 

 

posted @ 2019-09-05 17:20  乱山尤远  阅读(273)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