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状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方法

一、核心算法分类与对比

1. 前推回代法(Forward-Backward Sweep)

  • 基本原理

    采用分层迭代策略:

    1. 前推(Forward):从末端节点逐级计算线路电流和电压降
    2. 回代(Backward):从根节点反向修正节点电压和功率
  • 数学模型
    \(V_{k}^{(m+1)} = V_{k}^{(m)} + \Delta V_{k}\)
    其中电压修正量由支路阻抗和注入电流计算:
    \(\Delta V_{k} = \sum_{i \in \text{下游节点}} Z_{ki} \cdot I_{i}^{(m)}\)

  • 优势

    • 计算效率高(时间复杂度O(N))
    • 内存占用低(仅需存储支路参数)
    • 适用于大规模辐射状网络
  • 局限性

    • 对环网处理能力弱
    • 初始值敏感,需设置合理收敛阈值

2. 牛顿-拉夫森法(Newton-Raphson)

  • 改进策略
    • PQ/PV节点混合处理:将分布式电源\((DG)\)分类为\(PQ\)(恒功率)或\(PV\)(恒电压)节点
    • 雅可比矩阵简化:利用辐射状结构稀疏性降低计算量
      \(J = \begin{bmatrix} \frac{\partial P}{\partial \theta} & \frac{\partial P}{\partial V} \\ \frac{\partial Q}{\partial \theta} & \frac{\partial Q}{\partial V} \end{bmatrix} \approx \text{稀疏矩阵}\)
  • 收敛性
    • 二阶收敛速度,迭代次数通常为5-10次
    • 对初值要求较高,需配合前推回代法初始化

3. 解耦法(Decoupled Method)

  • 理论基础
    基于高压输电网\(R/X<<1\)的假设,将P-Q解耦:
    \(P-V \text{解耦方程}\)
    \(Q-\theta \text{解耦方程}\)
  • 适用场景
    • 输电网潮流计算(\(R/X\)比值小)
    • 配电网需修正互阻抗影响

二、三相不平衡建模方法

1. 相分量法

  • 独立方程建立

    对每相分别建立潮流方程:

    \(P_i^{(a)} = \sum V_i^{(a)} V_j^{(a)} (G_{ij} \cos\theta_{ij} + B_{ij} \sin\theta_{ij}) \\ Q_i^{(a)} = \sum V_i^{(a)} V_j^{(a)} (G_{ij} \sin\theta_{ij} - B_{ij} \cos\theta_{ij})\)

  • 优势:精度高,适用于复杂不对称场景

2. 对称分量法扩展

  • 序网络构建
    将三相不平衡系统分解为正序、负序、零序网络
  • 简化策略
    忽略零序电流(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三、工程实现关键技术

1. 节点编号优化

  • 金字塔形分层

    按馈线分支深度分级,减少迭代次数

    根节点(层0)
    ├─ 主馈线分支(层1)
    │  ├─ 子馈线分支(层2)
    │  └─ ... 
    └─ 其他主馈线分支(层1)
    

2. 分布式电源处理

  • PV节点修正
    引入无功补偿方程:
    \(Q_{DG} = Q_{max} - \frac{V_{DG}^2}{X_{shunt}}\)
  • 混合节点建模
    对燃料电池等\(Q=f(V)\)\(DG\)采用动态无功调整策略

3. 互阻抗处理

  • 精确模型

    建立三相互阻抗矩阵:

    \(Z_{aa} & Z_{ab} & Z_{ac} \\ Z_{ba} & Z_{bb} & Z_{bc} \\ Z_{ca} & Z_{cb} & Z_{cc}\)

  • 简化策略
    忽略弱耦合项(如\(Z_ab≈0\)

参考代码 辐射状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方法 youwenfan.com/contentcnb/52288.html


四、算法性能对比

指标 前推回代法 牛顿-拉夫森法 解耦法
收敛速度 线性收敛 二阶收敛 线性收敛
计算时间(s) 0.5-2 (33节点) 1-5 (33节点) 0.3-1 (33节点)
内存占用(MB) 0.2-0.5 1.0-2.0 0.1-0.3
环网处理能力 中等
三相不平衡精度 高(误差<1%) 中(误差<3%) 低(误差>5%)

五、典型应用案例

1. IEEE 33节点系统

  • 参数设置

    • 线路阻抗:Z=0.024+j0.096 Ω/km
    • 负荷类型:恒功率(70%)、恒电流(20%)、恒阻抗(10%)
  • 计算结果

    节点 电压幅值(pu) 电压相角(°) 网损(kW)
    1 1.000 0.00 -
    2 0.982 -1.25 12.3
    33 0.951 -3.82 8.7

2. 含DG的混合网络

  • 场景:在节点13接入1MW光伏(PV节点)
  • 效果
    • 电压提升:节点13电压从0.942 pu升至0.985 pu
    • 网损降低:从15.2 kW降至11.7 kW

六、Matlab实现要点

1. 前推回代法代码框架

function [V, P, Q] = FBS_3phase(Ybus, Sbus, V0, max_iter, tol)
    n = size(Ybus,1);
    V = V0;
    for iter = 1:max_iter
        % 前推计算电流
        I = Ybus * V;
        % 回代修正电压
        for k = n:-1:2
            V(k) = (Sbus(k)/conj(I(k)) + V(k+1)*Ybus(k,k+1)) / (1 + Ybus(k,k+1));
        end
        % 检查收敛
        if max(abs(V - V_prev)) < tol
            break;
        end
    end
end

2. 牛顿法改进策略

  • 稀疏矩阵存储:使用CSR格式存储雅可比矩阵

  • 动态步长调整:

    delta = (J \ F) * 0.5;  % 初始步长
    if norm(delta) > 1e-3
        delta = delta * 0.8;  // 过大时缩减步长
    end
    
posted @ 2025-07-31 11:26  小前端攻城狮  阅读(6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