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集合

以下内容大部分摘自Cyc2018大佬的笔记,对原文做了略微修改,主要是在HashMap知识点中增加了一点理解

其他参考:

java8的ConcurrentHashMap为何放弃分段锁,为什么要使用CAS+Synchronized取代Segment+ReentrantLock

一、概览

容器主要包括 Collection 和 Map 两种,Collection 存储着对象的集合,而 Map 存储着键值对(两个对象)的映射表。

Collection(单列集合)

Collection集合的基本功能
  • boolean add(E e)
  • boolean remove(Object o)    :移除指定元素
  • void clear()
  •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判断是否包含给定对象
  •  boolean isEmpty()
  •  int size()
  •  toArray()    将集合转化成 Object 数组

1. List

List的三个子类的特点
  • ArrayList: 基于动态数组实现,支持随机访问。查询快,增删慢。线程不安全,效率高。
  • Vector:  和ArrayList类似,但它是线程安全的,效率低。 Vector相对ArrayList查询慢(线程安全的),Vector相对LinkedList增删慢(数组结构)
  • LinkedList: 基于双向链表实现,查询慢,增删快。线程不安全,效率高。可以用作栈、队列和双向队列。
List集合的特有功能概述(util包下的List,而不是awt包下的List)
  • void add(int index,E element); 往指定位置添加元素, 如果省略索引,则将元素添加到末尾   
  • E remove(int index)  不能省略索引
  • E get(int index)
  • Object obj = list.remove(i);     将删除的元素返回
  • E set(int index,E element)  修改指定位置的元素,将修改前的元素返回
  •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判断是有包含指定元素
ListIterator(可以边查询边增删元素的迭代器)
  • boolean hasNext()是否有下一个
  • boolean hasPrevious()是否有前一个
  • Object next()返回下一个元素
  • Object previous();返回上一个元素
  • remove方法将会删除上次调用next方法时返回的元素,如果想要删除指定位置上的元素,需要越过这个元素
Vector(jdk1.2 前使用的方法)
  • public void addElement(E obj)
  • public E elementAt(int index)
  • public Enumeration elements()
  • boolean hasMoreElements();    判断是否还有更多元素
  • E nextElement();    返回枚举的下一个元素
LinkedList类特有功能
  • public void addFirst(E e)及addLast(E e)
  • public E getFirst()及getLast()
  • public E removeFirst()及public E removeLast()
  • public E get(int index);
 使用选择
        查询多用ArrayList
        增删多用LinkedList
        如果都多ArrayList

2. Set

set 的特点:存和取的顺序不一致,没有索引,不能存储重复元素
  • TreeSet:基于红黑树实现,支持有序性操作,例如根据一个范围查找元素的操作。但是查找效率不如HashSet,HashSet 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 O(1),TreeSet 则为 O(logN)。
  • HashSet:基于哈希表实现,支持快速查找,但不支持有序性操作。并且失去了元素的插入顺序信息,也就是说使用 Iterator 遍历 HashSet 得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内部按照哈希顺序存放,保证唯一性(效率高)
  • LinkedHashSet:具有 HashSet 的查找效率,且内部使用双向链表维护元素的插入顺序。存取顺序一致,保证唯一性
TreeSet: 内部有序,保证唯一性,改变构造函数的比较器的内容可以实现存储重复的值,
   排序方式有:自然排序(Comparable)和比较器排序(Comparator)

3. Queue

  • LinkedList:可以用它来实现双向队列。
  • PriorityQueue:基于堆结构实现,可以用它来实现优先队列。

Map

Map集合的功能概述

* a:添加功能
        * V put(K key,V value):添加元素。
            * 如果键是第一次存储,就直接存储元素,返回null
            * 如果键不是第一次存在,就用值把以前的值替换掉,返回以前的值
    * b:删除功能
        * void clear():移除所有的键值对元素
        * V remove(Object key):根据键删除键值对元素,并把值返回
    * c:判断功能
        *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判断集合是否包含指定的键
        *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判断集合是否包含指定的值
        * boolean isEmpty():判断集合是否为空
    * d:获取功能
        Entry<K,V>  entrySet, 获取所有的 entry 对

Map子类特点:

  • Treemap: 基于红黑树实现。 根据其键的自然顺序 进行排序。
  • HashMap: 基于哈希表实现。
  • HashTable: 和 HashMap 类似,但它是线程安全的,这意味着同一时刻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写入 HashTable 并且不会导致数据不一致。它是遗留类,不应该去使用它。现在可以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来支持线程安全,并且ConcurrentHashMap 的效率会更高,因为 ConcurrentHashMap 引入了分段锁。
  • LinkedHashMap: 使用双向链表来维护元素的顺序, 顺序为插入顺序或者最近最少使用(LRU)顺序。

二、容器中的设计模式

迭代器模式

            
Collection 继承了 Iterable 接口,其中的 iterator() 方法能够产生一个 Iterator 对象,通过这个对象就可以迭代遍历Collection 中的元素。
从 JDK 1.5 之后可以使用 foreach 方法来遍历实现了 Iterable 接口的聚合对象。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a");
list.add("b");
for (String item : list) {
    System.out.println(item);
}

适配器模式

java.util.Arrays#asList() 可以把数组类型转换为 List 类型。
@SafeVarargs
public static <T> List<T> asList(T... a)
应该注意的是 asList() 的参数为泛型的变长参数,不能使用基本类型数组作为参数,只能使用相应的包装类型数组。
Integer[] arr = {1, 2, 3};
List list = Arrays.asList(arr);
也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调用 asList():
List list = Arrays.asList(1, 2, 3)

三、源码分析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以下源码分析基于 JDK 1.8。
在 IDEA 中 double shift 调出 Search EveryWhere,查找源码文件,找到之后就可以阅读源码。

ArrayList

1. 概览

因为 ArrayList 是基于数组实现的,所以支持快速随机访问。RandomAccess 接口标识着该类支持快速随机访问。
public class ArrayList<E> extends AbstractList<E>
        implements List<E>, RandomAccess,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数组的默认大小为 1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APACITY = 10;
                                    

2. 扩容

添加元素时使用 ensureCapacityInternal() 方法来保证容量足够,如果不够时,需要使用 grow() 方法进行扩容,新容量的大小为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也就是旧容量的 1.5 倍。
扩容操作需要调用 Arrays.copyOf() 把原数组整个复制到新数组中,这个操作代价很高,因此最好在创建ArrayList 对象时就指定大概的容量大小,减少扩容操作的次数。
public boolean add(E e) {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 Increments modCount!!
        elementData[size++] = e;
        return true;
    }
    private void ensureCapacityInternal(int minCapacity) {
        if (elementData == 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
            minCapacity = Math.max(DEFAULT_CAPACITY, minCapacity);
        }
        ensureExplicitCapacity(minCapacity);
    }
    private void ensureExplicitCapacity(int minCapacity) {
        modCount++;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f (min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 0)
            grow(minCapacity);
    }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nt old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if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 0)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if (newCapacity - MAX_ARRAY_SIZE > 0)
            newCapacity = hugeCapacity(minCapacity);
        // minCapacity is usually close to size, so this is a win:
        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newCapacity);
    }

3. 删除元素

需要调用 System.arraycopy() 将 index+1 后面的元素都复制到 index 位置上,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N),可以看出 ArrayList 删除元素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rangeCheck(index);
    modCount++;
    E oldValue = elementData(index);
    int numMoved = size - index - 1;
    if (numMoved > 0)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1, elementData, index, numMoved);
    elementData[--size] = null; // clear to let GC do its work
    return oldValue;
}

4. Fail-Fast

fail-fast 机制是java集合(Collection)中的一种错误机制。一定程度上避免线程安全问题,当多个线程对同一个集合的内容进行操作时,就可能会产生fail-fast事件。
modCount 用来记录 ArrayList 结构发生变化的次数。结构发生变化是指添加或者删除至少一个元素的所有操作,或者是调整内部数组的大小,仅仅只是设置元素的值不算结构发生变化。
在进行序列化或者迭代等操作时,需要比较操作前后 modCount 是否改变,如果改变了需要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private void writeObject(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s)
    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 Write out element count, and any hidden stuff
    int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s.defaultWriteObject();
    // Write out size as capacity for behavioural compatibility with clone()
    s.writeInt(size);
    // Write out all elements in the proper order.
    for (int i=0; i<size; i++) {
        s.writeObject(elementData[i]);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5. 序列化

为了保持对象在内存中的状态,并且可以把保存的对象状态再读出来
ArrayList 基于数组实现,并且具有动态扩容特性,因此保存元素的数组不一定都会被使用,那么就没必要全部进行序列化。
保存元素的数组 elementData 使用 transient 修饰,该关键字声明数组默认不会被序列化。
transient Object[] elementData; // non-private to simplify nested class access
ArrayList 实现了 writeObject() 和 readObject() 来控制只序列化数组中有元素填充那部分内容。
private void readObject(java.io.ObjectInputStream s)
    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elementData = EMPTY_ELEMENTDATA;
    // Read in size, and any hidden stuff
    s.defaultReadObject();
    // Read in capacity
    s.readInt(); // ignored
    if (size > 0) {
        // be like clone(), allocate array based upon size not capacity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Object[] a = elementData;
        // Read in all elements in the proper order.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a[i] = s.readObject();
        }
    }
}
private void writeObject(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s)
    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 Write out element count, and any hidden stuff
    int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s.defaultWriteObject();
    // Write out size as capacity for behavioural compatibility with clone()
    s.writeInt(size);
    // Write out all elements in the proper order.
    for (int i=0; i<size; i++) {
        s.writeObject(elementData[i]);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序列化时需要使用 ObjectOutputStream 的 writeObject() 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并输出。而 writeObject() 方法在传入的对象存在 writeObject() 的时候会去反射调用该对象的 writeObject() 来实现序列化。反序列化使用的是ObjectInputStream 的 readObject() 方法,原理类似。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file));
oos.writeObject(list);

Vector

1. 同步

它的实现与 ArrayList 类似,但是使用了 synchronized 进行同步
public synchronized boolean add(E e) {
    modCount++;
    ensureCapacityHelper(elementCount + 1);
    elementData[elementCount++] = e;
    return true;
}
public synchronized E get(int index) {
    if (index >= elementCount)
           throw new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index);
    return elementData(index);
}

2. 与 ArrayList 的比较

Vector 是同步的,因此开销就比 ArrayList 要大,访问速度更慢。最好使用 ArrayList 而不是 Vector,因为同步操作完全可以由程序员自己来控制;
Vector 每次扩容请求其大小的 2 倍空间,而 ArrayList 是 1.5 倍。

3. 替代方案

可以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 得到一个线程安全的 ArrayList。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String> synLis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list);
也可以使用 concurrent 并发包下的 CopyOnWriteArrayList 类。
List<String> list = new CopyOnWriteArrayList<>();

CopyOnWriteArrayList

读写分离

写操作在一个复制的数组上进行,读操作还是在原始数组中进行,读写分离,互不影响。
写操作需要加锁,防止并发写入时导致写入数据丢失。
写操作结束之后需要把原始数组指向新的复制数组。
public boolean add(E e) {
    final ReentrantLock lock = this.lock;
    lock.lock();
    try {
        Object[] elements = getArray();
        int len = elements.length;
        Object[] newElements = Arrays.copyOf(elements, len + 1);
        newElements[len] = e;
        setArray(newElements);
        return tru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final void setArray(Object[] a) {
    array = a;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rivate E get(Object[] a, int index) {
    return (E) a[index];
}

适用场景

CopyOnWriteArrayList 在写操作的同时允许读操作,大大提高了读操作的性能,因此很适合读多写少的应用场景。
但是 CopyOnWriteArrayList 有其缺陷:
  • 内存占用:在写操作时需要复制一个新的数组,使得内存占用为原来的两倍左右;
  • 数据不一致:读操作不能读取实时性的数据,因为部分写操作的数据还未同步到读数组中。
所以 CopyOnWriteArrayList 不适合内存敏感以及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场景

LinkedList

1. 概览

基于双向链表实现,使用 Node 存储链表节点信息。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
每个链表存储了 first 和 last 指针:
transient Node<E> first;
transient Node<E> last;
                    

2. 与 ArrayList 的比较

  • ArrayList 基于动态数组实现,LinkedList 基于双向链表实现;
  • ArrayList 支持随机访问,LinkedList 不支持;
  • LinkedList 在任意位置添加删除元素更快。

HashMap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源码分析以 JDK 1.7 为主。

1. 存储结构

内部包含了一个 Entry 类型的数组 table。
transient Entry[] table;
Entry 存储着键值对。它包含了四个字段,从 next 字段我们可以看出 Entry 是一个链表。即数组中的每个位置被当成一个桶,一个桶存放一个链表。HashMap 使用拉链法来解决冲突,同一个链表中存放哈希值和散列桶取模运算结果相同的 Entry。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2. 拉链法的工作原理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K1", "V1");
map.put("K2", "V2");
map.put("K3", "V3");
插入
新建一个 HashMap,默认大小为 16;
  • 插入 <K1,V1> 键值对,先计算 K1 的 hashCode 为 115,使用除留余数法得到所在的桶下标 115%16=3。
  • 插入 <K2,V2> 键值对,先计算 K2 的 hashCode 为 118,使用除留余数法得到所在的桶下标 118%16=6。
  • 插入 <K3,V3> 键值对,先计算 K3 的 hashCode 为 118,使用除留余数法得到所在的桶下标 118%16=6,插在<K2,V2> 前面。
应该注意到链表的插入是以头插法方式进行的,例如上面的 <K3,V3> 不是插在 <K2,V2> 后面,而是插入在链表头部。
查找需要分成两步进行:
  • 计算键值对所在的桶;
  • 在链表上顺序查找,时间复杂度显然和链表的长度成正比。
                    

3. put 操作

① 取模求下标
② 判断是否已存在
③ 如果不存在则插入
④ 插入之前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⑤ 插入元素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table == EMPTY_TABLE) {
        inflateTable(threshold);
    }
    // 键为 null 单独处理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
    // 确定桶下标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先找出是否已经存在键为 key 的键值对,如果存在的话就更新这个键值对的值为 value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 插入新键值对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HashMap 允许插入键为 null 的键值对。但是因为无法调用 null 的 hashCode() 方法,也就无法确定该键值对的桶下标,只能通过强制指定一个桶下标来存放。HashMap 使用第 0 个桶存放键为 null 的键值对。
private V putForNullKey(V value) {
    for (Entry<K,V> e = table[0]; e != null; e = e.next) {
        if (e.key == null)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addEntry(0, null, value, 0);
    return null;
}
使用链表的头插法,也就是新的键值对插在链表的头部,而不是链表的尾部。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resize(2 * table.length);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 头插法,链表头部指向新的键值对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hash, key, value, e);
    size++;
}
Entry(int h, K k, V v, Entry<K,V> n) {
    value = v;
    next = n;
    key = k;
    hash = h;
}

4. 确定桶下标

很多操作都需要先确定一个键值对所在的桶下标。
int hash = hash(key);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4.1 计算 hash 值
final int hash(Object k) {
    int h = hashSeed;
    if (0 != h && k instanceof String) {
           return sun.misc.Hashing.stringHash32((String) k);
    }
    h ^= k.hashCode();
    // This function ensures that hashCodes that differ only by
    // constant multiples at each bit position have a bounded
    // number of collisions (approximately 8 at default load factor).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4.2 取模
令 x = 1<<4,即 x 为 2 的 4 次方,它具有以下性质:
x : 00010000
x-1 : 00001111
令一个数 y 与 x-1 做与运算,可以去除 y 位级表示的第 4 位以上数:
y : 10110010
x-1 : 00001111
y&(x-1) : 00000010
这个性质和 y 对 x 取模效果是一样的:
y : 10110010
x : 00010000
y%x : 00000010
我们知道,位运算的代价比求模运算小的多,因此在进行这种计算时用位运算的话能带来更高的性能。
确定桶下标的最后一步是将 key 的 hash 值对桶个数取模:hash%capacity,如果能保证 capacity 为 2 的 n 次方,那么就可以将这个操作转换为位运算。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5. 扩容-基本原理

设 HashMap 的 table 长度为 M,需要存储的键值对数量为 N,如果哈希函数满足均匀性的要求,那么每条链表的长度大约为 N/M,因此平均查找次数的复杂度为 O(N/M)。
为了让查找的成本降低,应该尽可能使得 N/M 尽可能小,因此需要保证 M 尽可能大,也就是说 table 要尽可能大。HashMap 采用动态扩容来根据当前的 N 值来调整 M 值,使得空间效率和时间效率都能得到保证。
和扩容相关的参数主要有:capacity、size、threshold 和 load_factor
参数 含义
capacity table 的容量大小,默认为 16。需要注意的是 capacity 必须保证为 2 的 n 次方。
size 键值对数量
threshold size 的临界值,当 size 大于等于 threshold 就必须进行扩容操作。
loadFactor 装载因子,table 能够使用的比例,threshold = capacity * loadFactor。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6;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transient Entry[] table;
transient int size;
int threshold;
final float loadFactor;
transient int modCount;
从下面的添加元素代码中可以看出,当需要扩容时,令 capacity 为原来的两倍。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hash, key, value, e);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
扩容使用 resize() 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扩容操作同样需要把 oldTable 的所有键值对重新插入 newTable 中,因此这一步是很费时的。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Entry[] oldTable = table;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transfer(newTable);
    table = newTable;
    threshold = (int)(newCapacity * loadFactor);
}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
    Entry[] src = table;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int j = 0; j < src.length; j++) {
        Entry<K,V> e = src[j];
        if (e != null) {
            src[j] = null;
            do {
                Entry<K,V> next = e.next;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while (e != null);
        }
    }
}

6. 扩容-重新计算桶下标

在进行扩容时,需要把键值对重新放到对应的桶上。HashMap 使用了一个特殊的机制,可以降低重新计算桶下标的操作。
假设原数组长度 capacity 为 16,扩容之后 new capacity 为 32:
capacity : 00010000
new capacity : 00100000
对于一个 Key,
  • 它的哈希值如果在第 5 位上为 0,那么取模得到的结果和之前一样;
  • 如果为 1,那么得到的结果为原来的结果 +16。

7. 计算数组容量

HashMap 构造函数允许用户传入的容量不是 2 的 n 次方,因为它可以自动地将传入的容量转换为 2 的 n 次方。
先考虑如何求一个数的掩码,对于 10010000,它的掩码为 11111111,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得到:
mask |= mask >> 1 11011000
mask |= mask >> 2 11111110
mask |= mask >> 4 11111111
mask+1 是大于原始数字的最小的 2 的 n 次方。
num     10010000
mask+1 100000000
以下是 HashMap 中计算数组容量的代码: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8. 链表转红黑树

从 JDK 1.8 开始,一个桶存储的链表长度大于 8 时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9. 与 HashTable 的比较

  • HashTable 使用 synchronized 来进行同步。
  • HashMap 可以插入键为 null 的 Entry。
  • HashMap 的迭代器是 fail-fast 迭代器。
  • HashMap 不能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 Map 中的元素次序是不变的。

ConcurrentHashMap

1. 存储结构

static final class Hash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olatile V value;
    volatile HashEntry<K,V> next;
}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Map 实现上类似,最主要的差别是 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分段锁(Segment),每个分段锁维护着几个桶(HashEntry),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访问不同分段锁上的桶,从而使其并发度更高(并发度就是 Segment 的个数)。
Segment 继承自 ReentrantLock。
static final class Segment<K,V> 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2249069246763182397L;
    static final int MAX_SCAN_RETRIES =
        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 1 ? 64 : 1;
    transient volatile HashEntry<K,V>[] table;
    transient int count;
    transient int modCount;
    transient int threshold;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默认的并发级别为 16,也就是说默认创建 16 个 Segment。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 = 16;
                    

2. size 操作

每个 Segment 维护了一个 count 变量来统计该 Segment 中的键值对个数。
/**
* The number of elements. Accessed only either within locks
* or among other volatile reads that maintain visibility.
*/
transient int count;
在执行 size 操作时,需要遍历所有 Segment 然后把 count 累计起来。
ConcurrentHashMap 在执行 size 操作时先尝试不加锁,如果连续两次不加锁操作得到的结果一致,那么可以认为
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尝试次数使用 RETRIES_BEFORE_LOCK 定义,该值为 2,retries 初始值为 -1,因此尝试次数为 3。
如果尝试的次数超过 3 次,就需要对每个 Segment 加锁。
/**
     * Number of unsynchronized retries in size and containsValue
     * methods before resorting to locking. This is used to avoid
     * unbounded retries if tables undergo continuous modification
     * which would make it impossible to obtain an accurate result.
     */
static final int RETRIES_BEFORE_LOCK = 2;
public int size() {
    // Try a few times to get accurate count. On failure due to
    // continuous async changes in table, resort to locking.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 this.segments;
    int size;
    boolean overflow; // true if size overflows 32 bits
    long sum; // sum of modCounts
    long last = 0L; // previous sum
    int retries = -1; // first iteration isn't retry
    try {
        for (;;) {
            // 超过尝试次数,则对每个 Segment 加锁
            if (retries++ == RETRIES_BEFORE_LOCK) {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ensureSegment(j).lock(); // force creation
            }
            sum = 0L;
            size = 0;
            overflow = false;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
                Segment<K,V> seg = segmentAt(segments, j);
                if (seg != null) {
                    sum += seg.modCount;
                    int c = seg.count;
                    if (c < 0 || (size += c) < 0)
                        overflow = true;
                }
            }
            // 连续两次得到的结果一致,则认为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if (sum == last)
                break;
            last = sum;
        }
    } finally {
        if (retries > RETRIES_BEFORE_LOCK) {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segmentAt(segments, j).unlock();
        }
    }
    return overflow ? Integer.MAX_VALUE : size;
}

3. JDK 1.8 的改动

JDK 1.7 使用分段锁机制来实现并发更新操作,核心类为 Segment,它继承自重入锁 ReentrantLock,并发度与Segment 数量相等。
JDK 1.8 使用了 对每个桶的头结点进行加锁来支持更高的并发度,具体的实现方式是 CAS 加上 synchronized。
并且 JDK 1.8 的实现也在链表过长时会转换为红黑树。具体的转换时机是:当数组大小已经超过64并且链表中的元素个数超过默认设定(8个)时,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

4、CurrentHashMap分析

和hashmap一样,在jdk1.7中ConcurrentHashMap的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加链表。和hashmap不同的是ConcurrentHashMap中存放的数据是一段段的,即由多个Segment(段)组成的。每个Segment中都有着类似于数组加链表的结构。
其中 Segment 的个数控制了并发级别,在一个ConcurrentHashMap创建后Segment的个数是不能变的,扩容过程过改变的是每个Segment的大小。
在这种机制中,任意数量的读取线程可以并发访问Map,执行读取操作的线程和执行写入操作的线程可以并发地访问Map,并且一定数量的写入线程可以并发地修改Map,这使得在并发环境下吞吐量更高,而在单线程环境中只损失非常小的性能

5、分段锁的优缺点

段Segment继承了重入锁ReentrantLock,有了锁的功能,每个锁控制的是一段,当每个Segment越来越大时,锁的粒度就变得有些大了。

  • 分段锁的优势在于保证在操作不同段 map 的时候可以并发执行,操作同段 map 的时候,进行锁的竞争和等待。这相对于直接对整个map同步synchronized是有优势的。
  • 缺点在于分成很多段时会比较浪费内存空间(不连续,碎片化); 操作map时竞争同一个分段锁的概率非常小时,分段锁反而会造成更新等操作的长时间等待; 当某个段很大时,分段锁的性能会下降。
  • 其中Segment的个数限制了并发级别,在一个ConcurrentHashMap创建后Segment的个数是不能变的,扩容过程过改变的是每个Segment的大小。
把数组中的每个元素看成一个桶。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CAS操作,加锁的部分是对桶的头节点进行加锁,锁粒度很小。

6、Java8的ConcurrentHashMap为何放弃分段锁,为什么要使用CAS+Synchronized取代Segment+ReentrantLock

JDK 1.8 以后,ConcrrentHashMap 采用的是在HashMap 的基础上对每个桶加锁的形式实现的,取代了原来 segment + ReetrantLock 的形式。分段锁的缺点是 在于分成很多段时会比较浪费内存空间(不连续,碎片化); 操作map时竞争同一个分段锁的概率非常小时,分段锁反而会造成更新等操作的长时间等待(因为加锁操作会涉及到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切换); Segment的个数限制了并发级别,且随着段的增大,锁的粒度在增大,分段锁的性能会下降,但是 改成 CAS + synchroinzed 后,仍是一个完整的数组,不会有碎片化的问题,而且桶的个数代表了并发度,并发级别也比原来的高。
至于对每个桶进行加锁,选择的是 synchronized 而不是 reetrantLock, 这是因为在锁的粒度比较小的情况下,经过优化的synchronized 会比 ReetrantLock 有更好的性能。因为锁的粒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如果使用ReentrantLock则需要节点继承AQS来获得同步支持,增加内存开销,而synchronized则是JVM原生支持的,内存开销较小
目前currentHashMap的应用我在spring的的三级缓存中看到过。用来做第一级缓存的容器。

7、JDK 1.8 CurrentHashap的 put 操作

put操作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计算出来的下标对应的桶是空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此次要插入的这个键值对是这个桶的第一个键值对,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CAS操作来将将这个键值对插入到这个桶的头结点中,这个过程没有加锁,所以没有加锁的开销。
另一种就是计算出来的下标对应的桶不为空,这时先判断该key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存在使用CAS操作修改值,如果不存在这时候就需要对桶的头结点进行synchronized加锁,然后把键值对插入到这个桶所在的链表或者红黑树中,因为jdk1.5以后对synchronized进行了优化,引入了偏向锁和自旋锁,所以这个也降低了加锁开销。

为什么不用ReentrantLock而用synchronized ?

  • 减少内存开销:如果使用ReentrantLock则需要节点继承AQS来获得同步支持,增加内存开销,而1.8中只有头节点需要进行同步。
  • 内部优化:synchronized则是JVM直接支持的,JVM能够在运行时作出相应的优化措施:锁粗化、锁消除、锁自旋等等。

HashMap与ConcurrentHashMap的性能比较 

HashMap 和 ConcurrentHashMap 的查找效率都非常高,但是 HashMap 线程不安全,但又因为它没加锁,所以在单线程下它的效率会比ConcurrentHashMap 效率高,ConcurrentHashMap 线程安全,在多线程下效率也非常高,适合在多线程下使用。

LinkedHashMap

存储结构

继承自 HashMap,因此具有和 HashMap 一样的快速查找特性。
public class LinkedHashMap<K,V> extends HashMap<K,V> implements Map<K,V>
内部维护了一个双向链表,用来维护插入顺序或者 LRU 顺序。
/**
* The head (eldest) of the doubly linked list.
*/
transient LinkedHashMap.Entry<K,V> head;
/**
* The tail (youngest) of the doubly linked list.
*/
transient LinkedHashMap.Entry<K,V> tail;
accessOrder 决定了顺序,默认为 false,此时维护的是插入顺序
final boolean accessOrder;
LinkedHashMap 最重要的是以下用于维护顺序的函数,它们会在 put、get 等方法中调用。
void afterNodeAccess(Node<K,V> p) { }
void afterNodeInsertion(boolean evict) { }

afterNodeAccess()

当一个节点被访问时,如果 accessOrder 为 true,则会将该节点移到链表尾部。也就是说指定为 LRU 顺序之后,在每次访问一个节点时,会将这个节点移到链表尾部,保证链表尾部是最近访问的节点,那么链表首部就是最近最久未使用的节点。(类似于维护一个栈,每次把最新访问过的数据放到栈底,最近最久未使用的元素始终呈现在栈顶)

afterNodeInsertion()

在 put 等操作之后执行,当 removeEldestEntry() 方法返回 true 时会移除最晚的节点,也就是链表首部节点 first。
evict 只有在构建 Map 的时候才为 false,在这里为 true。
void afterNodeInsertion(boolean evict) { // possibly remove eldest
    LinkedHashMap.Entry<K,V> first;
    if (evict && (first = head) != null && removeEldestEntry(first)) {
        K key = first.key;
        removeNode(hash(key), key, null, false, true);
    }
}
removeEldestEntry() 默认为 false,如果需要让它为 true,需要继承 LinkedHashMap 并且覆盖这个方法的实现,这在实现 LRU 的缓存中特别有用,通过移除最近最久未使用的节点,从而保证缓存空间足够,并且缓存的数据都是热点数据。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K,V> eldest) {
    return false;
}

LRU 缓存

以下是使用 LinkedHashMap 实现的一个 LRU 缓存:
  • 设定最大缓存空间 MAX_ENTRIES 为 3;
  • 使用 LinkedHashMap 的构造函数将 accessOrder 设置为 true,开启 LRU 顺序;
  • 覆盖 removeEldestEntry() 方法实现,在节点多于 MAX_ENTRIES 就会将最近最久未使用的数据移除。
class LRUCache<K, V> extends LinkedHashMap<K, V>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ENTRIES = 3;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_ENTRIES;
    }
    LRUCache() {
        super(MAX_ENTRIES, 0.75f, tru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RUCache<Integer, String> cache = new LRUCache<>();
    cache.put(1, "a");
    cache.put(2, "b");
    cache.put(3, "c");
    cache.get(1);
    cache.put(4, "d");
    System.out.println(cache.keySet());
}
[3, 1, 4]

WeakHashMap

存储结构

WeakHashMap 的 Entry 继承自 WeakReference,被 WeakReference 关联的对象在下一次垃圾回收时会被回收。WeakHashMap 主要用来实现缓存,通过使用 WeakHashMap 来引用缓存对象,由 JVM 对这部分缓存进行回收。
private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WeakReference<Object> implements Map.Entry<K,V>

ConcurrentCache

Tomcat 中的 ConcurrentCache 使用了 WeakHashMap 来实现缓存功能。
ConcurrentCache 采取的是分代缓存:
  • 经常使用的对象放入 eden 中,eden 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实现,不用担心会被回收(伊甸园);
  • 不常用的对象放入 longterm,longterm 使用 WeakHashMap 实现,这些老对象会被垃圾收集器回收。
  • 当调用 get() 方法时,会先从 eden 区获取,如果没有找到的话再到 longterm 获取,当从 longterm 获取到就把对象放入 eden 中,从而保证经常被访问的节点不容易被回收。
  • 当调用 put() 方法时,如果 eden 的大小超过了 size,那么就将 eden 中的所有对象都放入 longterm 中,利用虚拟机回收掉一部分不经常使用的对象。
public final class ConcurrentCache<K, V> {
    private final int size;
    private final Map<K, V> eden;
    private final Map<K, V> longterm;
    public ConcurrentCache(int size) {
        this.size = size;
        this.eden = new ConcurrentHashMap<>(size);
        this.longterm = new WeakHashMap<>(size);
    }
    public V get(K k) {
        V v = this.eden.get(k);
        if (v == null) {
            v = this.longterm.get(k);
            if (v != null)
                this.eden.put(k, v);
        }
        return v;
    }
    public void put(K k, V v) {
        if (this.eden.size() >= size) {
            this.longterm.putAll(this.eden);
            this.eden.clear();
        }
        this.eden.put(k, v);
    }
}
posted @ 2020-12-18 19:46  Lucky小黄人^_^  阅读(20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