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转载)3000字讲透高中物理

作者:知乎韦西奕

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8305734795133466

 

全文如下:

《3000字讲透高中物理》

关键词: 纯粹 基本功 记忆 原理定律定理 思维链路 哲学 物理学史 明晰 原始 一遍过

一句话概述(原文摘录):

思维链路,而这,我认为是我学高中物理的核心。就好比你从来不会背住你城市的地图,但你一定记得上下学的路;你记住的是通向某地的方法(怎么走),而不是目的地本身。

谢邀。 (不太清楚该@谁…)

既然已经有几个朋友想要听我讲我高中是怎么学的物理,那我就出来说几句吧。

首先明确你为什么选物理。对探索自然奥秘的向往?不想背书或是文科根本学不进去?或是选科抉择困难,干脆投奔理科,为了以后的人生道路宽敞一点?不管怎样,既然认定了物理方向,就请你排除掉所有负面情绪,抱着最纯粹的心态来投入到这个最纯粹的学科的学习中。(先不讨论数学,数学讨厌数学真的是烦得要死x)

尽管我说物理“纯粹”,但是技术层面上你也得知道一些事情才能算入行。

黑话:光滑----不考虑摩擦;缓慢----视为平衡,可以据此列平衡方程;轻质----无质量,而且受力任何时刻必须为零,否则加速度无穷;弹簧、弹性绳----形变需要时间,所以受力不能突变;各种“恰好”----临界;远大于远小于----该做近似了……

答题规范:正体字母是单位,斜体字母是物理量符号。数值计算必须带单位,并注意单位统一;无数值,分清楚题目里面的物理量符号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作答时答案中只能出现已知量,而且不带单位,因为物理量符号是自带单位的;符号数字混杂,属于不规范题目,作答最好带单位。

首先,把基本功打牢。一方面,书上所有的物理定义一定要吃透,反复看、仔细读教材,去揣摩概念是怎么引出来的,关键的式子是怎么推导的。另一方面,技术别太拉胯,受力分析请严格遵照程序执行(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读图识图用图必须会,至于数学,你看我虽然菜鸡一个,但还是会用数学来解决物理题。

虽然普罗大众的视野里背诵是文科的专利,但是学物理我还是得记忆一些东西。第一类:最根本的原理、定律、定理,数目不多的二级结论(要么是因为美观主动记一记,比如磁聚焦,要么是因为用得太多自然而然记下来,比如万有引力派生的一些公式)。第二类:思维链路,而这,我认为是我学高中物理的核心。就好比你从来不会背住你城市的地图,但你一定记得上下学的路;你记住的是通向某地的方法(怎么走),而不是目的地本身。我们记住物理的思维链路,就是解题的思考方向,是快速求出结果的方法,而不是在脑子里堆一堆混乱的“结论”(例如,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我从来都是现推,但我一定深刻地记得如何推导)。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课标要求不高的章节其实可以采取另类一些的策略,学习电磁振荡、相对论的时候真的要稍微文科化一点,灵活调整说的就是这个。

当然,有时候解决物理问题可能会有多种方法(路径),这就需要你比较不同的方法,择优择易。

理科,看重的是分析,是逻辑,是思维,(没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欠缺的东西,但是不要畏惧,中国人照样可以把理科学得很好的~),我们记住物理的思维链路,内化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而遇到陌生情景时能从最本质的东西切入,精准把握,演绎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不存在“套路”一说,自然也不会被出题人的“反套路”做局;而且,记忆负担小,岂不乐哉?

更高阶一点,可以用哲学眼光来审视这些科学现象,比如,本人把电磁感应、热力学定律和某些热学问题、勒夏特列原理统统归结为自然的惰性,于是思维上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相关二级结论记了0个)。

另外估计大家好奇我的笔记是个什么样子,我可以挺直了腰板说,本人做的笔记跟那些所谓“学霸笔记”比起来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萧条。偶尔用红笔写重要定律和定理,极罕出现除了红黑两种颜色之外的其他颜色。

为什么?我的关注点在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如何去演绎主干知识之外的衍生问题。我记笔记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方便自己把握框架。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数理化生四个理科当中,只有物理学高度强调自己学科的学史(高考考不考另谈),所有学物理的人,都应该对人类科学知识积累、认知跃迁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你要回到物理学历史的长河里,随着历史的推进沿着河岸认认真真走一遍,再走一遍,去复现先贤们的上下求索,去聆听历史脉动里朴实而深沉的回响,既是陶冶情操,也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然后聊一聊应试。

网上任何一个讲物理学习经验的,一定会谈到模型。你要问,我怎么看模型?我可以明确告诉你,高中读完我只背了5个以内的超纲模型(典型:配速法,某些积分模型),其他一律靠推理直接优化掉。但我这么说,不代表贬低模型存在的意义。模型,的确是需要积累的,见多一点也没什么坏处,学物理,了解模型的目的在于明晰物理过程(搞清楚模型对应的物理过程发生了什么事情),无需死记硬背,列式子便是明晰过程之后的水到渠成。(拆解难题是同样一个道理:明晰过程)

当你具备了过硬的物理思维能力,那么考试里面能把你难住的只有数学了。数学手段,多多少少跟见识和智商挂钩。题目有多骚,往往取决于对考生数学能力的要求,设未知量的技巧,数列递推,分类讨论,处理函数的方法包括求导、基本不等式,数不胜数。(数学……数学,气煞我也!!!!大学牲仍在被数学折磨!)

个人并没有做太多的题型总结,是因为我的思维链路可以脱离定式。但错题的总结却基本上没有落下,分析错因不能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粗心”,要具体到出错的那一步,要思考以后应当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除了按时间顺序记录错题,我同时还会定期汇总踩过的坑点,考试之前看一看,大有裨益。

应试,也需要锤炼习惯和心态。

读题,如有必要务必条件上图,一边读题,一边勾画关键信息以及设问(题目叫你做什么),一边标注,有图就往图上标,没图就自己画一个。条件上图的准则是清晰,不是好看——刺激思维,视觉往往是最好的方式。

请用好你的草稿纸,一旦“想”不明白,就写,写细一点也好,不能跟着直觉走,不能想当然,要敢下笔。一旦空想,思维就极易发生畸变,沦于混乱,这也是我为什么拒绝与别人在口头上讨论理科问题的原因(抱歉我不是欧拉,不是通过脑子想就能把式子推出来的神人)。要勤于打草稿,并且记住你的目标不是美观,而仍然是清晰,为你想清楚物理过程服务;规范草稿的目的,是方便检出错误,而不是包装营销。

书写解答过程,也反映出你的思维,是阅卷人给分的重要依据。物理的给分点,重头在列式,列原始的式子,运用基本的定律而不是直接套二级结论,切忌随意跳步。物理并不关心你的计算手段,也就是说,哪怕你答案错了,只要涉及的公式完全正确,你就可以拿到绝大部分分数。

感觉题目太难,太正常不过。人类向来畏惧陌生,比起欣赏花鸟虫鱼,没有人愿意去跟一堆抽象的符号死缠烂打,这是刻在物种基因里面的惯性,你要凭勇气去破除。如果连式子都不敢列,那就不要妄想着得到答案,也不用说分数了。其实很多情况下只要你能保持镇定,思路清晰地把式子列出来,就会发现大多数题目无非纸老虎,实在没有思路,就承认自己能力的局限,考完之后认真看解析,不懂就问,争取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能够顺利解决。

追求卓越,想要拥有90+的分数,就要练一遍过的能力,高考考场上时间太匆忙,回头检查对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奢侈品,而且错误检出率低得可怜,没有什么实际效益。所以,一遍过,是对高手的基本要求,一边算,就得一边检查,检查是否答非所问,数据是否可疑,是不是漏看了条件限制,是不是运算过程中抄错了某些东西,简单的东西不出错,把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分都拿完,才是真正的不留遗憾。

稍微说一点题外话,还是希望大家有条件的话都去了解一下微积分,各位在做某些物理题以及数学导数题的时候其实已经跟积分交过手了,通俗一点的讲法就是微元法、微元累积,因此不用太畏惧。了解一下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你的物理水平将如虎添翼。用微积分的眼光去审视保守力-势能、电场-电势、电磁感应那一堆“模型”,有如万里高空上鸟瞰山河辽阔。微积分,不仅仅是一种解题的手段,它更深广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见微,故而知著。

根本别去理会社会上塑造的文理科刻板印象,人本就多元,也应该多元,你要知道物理是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语言。物理者,万物之道理也,懂物理的人,既拥有客观冷静的洞察力,也能自由地行于世间,感受万物的温存。

 

END

posted @ 2020-05-31 20:55  逆火狂飙  阅读(19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