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编程

前言

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烦恼呢?

面向对象

对象的含义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事物,即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所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某一个成分。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包含两个含义,其中一个是数据,另外一个是动作。对象则是数据和动作的结合体。对象不仅能够进行操作,同时还能够及时记录下操作结果。

继承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层次模型,这种层次模型能够被重用。层次结构的上层具有通用性,但是下层结构则具有特殊性。在继承的过程中类则可以从最顶层的部分继承一些方法和变量。类除了可以继承以外同时还能够进行修改或者添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当类X继承了类Y后,此时的类X则是一个派生类,而类Y属于一个基类。 继承是从一般演绎到特殊的过程,可以减少知识表示的冗余内容,知识库的维护和修正都非常方便。更有利于衍生复杂的系统。

类是具有相同特性(数据元素)和行为(功能)的对象的抽象。因此,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也可以说类的实例是对象,类实际上就是一种数据类型。类具有属性,它是对象的状态的抽象,用数据结构来描述类的属性。类具有操作,它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用操作名和实现该操作的方法来描述。 类映射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这些数据和操作方法,类的继承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高层次对象封装复杂行为,具体细节对该层次知识保持透明,可以减小问题求解的复杂度。

封装是将数据和代码捆绑到一起,对象的某些数据和代码可以是私有的,不能被外界访问,以此实现对数据和代码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防止了程序相互依赖性而带来的变动影响,面向对象的封装比传统语言的封装更为清晰、更为有力。有效实现了两个目标:对数据和行为的包装和信息隐藏。

 

(1)对象唯一性。
每个对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标识,通过这种标识,可找到相应的对象。在对象的整个生命期中,它的标识都不改变,不同的对象不能有相同的标识。
(2)抽象性。
抽象性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一个类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它反映了与应用有关的重要性质,而忽略其他一些无关内容。任何类的划分都是主观的,但必须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3)继承性。
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定义和实现一个类的时候,可以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把这个已经存在的类所定义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并加入若干新的内容。
在类层次中,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单重继承。
在类层次中,子类继承了多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多重继承。
Python虽然语法上支持多继承,但是却不推荐使用多继承,而是推荐使用单继承,这样可以保证编程思路更清晰,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当以一个子类有多个直接父类时,该子类会继承得到所有父类的方法,但是如果其中有多个父类包含同名方法会发生什么?此时排在前面的父类中的方法会“遮蔽”后面父类中的方法。
(4)多态性(多形性)
多态性是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多态性。
多态性允许每个对象以适合自身的方式去响应共同的消息。
多态性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重用性。
 
 
参考:词条
posted @ 2021-07-20 14:41  老徐-lex  阅读(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