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北航“软件能力培养之面向对象设计与构造师资培训班”的一点体会
近日参加了北航吴际老师组织的“软件能力培养之面向对象设计与构造师资培训班”。本来认为不过是一门课程的经验介绍,通过几天的交流,发现远不止如此。培训时长4天半,内容充实饱满,收获远超预期。
第一天吴际老师首先给出了软件能力的定义,如下:
软件能力即使用工程化方法,开发具有一定复杂度的高质量软件系统的能力。
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复杂度、高质量和工程化方法。复杂度的含义是待开发软件具有真实系统背景和一定的规模,以及明确的质量和进度要求;高质量的含义是使用技术性手段来表明/论证所开发的软件质量是否满足要求;工程化方法的含义是综合分析软件功能和性能相关约束、综合考虑相应约束给出设计方案和实现代码,并能使用测试和推理分析等手段进行综合验证和优化。
对于软件能力我们并不陌生,但似乎从没有深入地思考过从那些方面用什么方法对那些指标进行衡量,评价一名学生的软件能力更多的是来自主观的感受。吴老师的定义回答了软件能力是什么的问题,建设以软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概念。依据这个定义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是系统的、具体的、可度量、可控制的。
随后 吴际、孙青、荣文戈三位老师全方位介绍了北航《面向对象设计与构造》课程的设计理念和理论教学、作业、实践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知识体系、作业和实验题目的设计以软件能力培养为导向,由简入繁,逐层递进,对学生的要求具体明确,作业和实验指导书的详细具体程度令人惊叹,落实了能力形成于过程细节的思想。还探讨了教学和助教团队的作用与建设、多线程和线程安全、软件质量训练和规格化设计、成绩评定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先进经验。参加培训的老师积极踊跃,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上机体验了北航学生的作业和实践题目,熟悉了开发、测试、代码管理工具的使用。
吴老师最后做了主题报告:基于过程数据的能力形成效果观察。提出了在软件能力培养方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在目前高校的科研机制中,教学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是分离的。以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也将对该类研究提供支持,这是一件大好事,教学工作是高校的根本,对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技术的研究不容忽视,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学领域的科研提供了技术基础。
通过这次培训,对于软件相关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有了比较清晰的设计思路,在后续的工作中以软件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结合北航的经验与我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改进课程体系。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是份内的事,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有些想法仅仅只是想法,这次培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团队的强大力量,同时给从事软件教学工作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感觉找了组织,找到了方向,大家群策群力,一定有所作为。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