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

一、自然规律

  自然界存在两种规律,偶然性必然性。如果否认两者的同时存在,一味坚持只有一种规律就会迷。

  只承认偶然性,就会成为认为一切皆空无所事事的懒汉。

  只承认必然性,就会成为认为连一个人未来的人生经历(命)都是确定(可算)的神棍。

  想收获一个好的人生,做成事,光认识了(自然中既存在必然性,又存在偶然性)还不够。对的层次的认识同样重要,即能够分辨所处环境是否具备天时地利。判断出所处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天时地利),这时要开足马力发挥人和,终将有一番作为。判断出所处不具备客观条件,这时要放下执念、顺其自然、收获解脱与自在。

二、偶然论与目的论

  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甚至科学与及非古希腊源流的哲学之间,有很多互相尖锐的对立面!完全不是谣传的那种互相牵扯的联系。

  比如最常见的“自然论”和“目的论”对立。所谓自然论又叫“偶然论”,这种观念是说我们的世界是先积累了很多偶然产生的“形式”,然后才组织成了“功能”。比如眼睛让我们看见东西,是因为动物进化积累了突变,出现了新的细胞,使得眼睛完成了感光作用,然后我们获得了视觉,所以眼睛出现的起因是偶然的。另一种观念叫“目的论”,他们从思考事物的“意义”出发,认为事物为了实现某个功能才产生形式变化。回应刚刚举的例子,从目的论的角度再说一次就是:动物需要视觉,所以动物就会演化出眼睛。

  关于“自然论”与“目的论”的差别还有个更直观的理解方式,就是很多刚接触进化论的人会疑问,既然羚羊要从狮子口中逃命,为什么羚羊没有进化出全面防御狮子的能力呢?比如坚硬的铠甲,更加长的尖角,或者更加发达的肌肉,让狮子追不上?这就是目的论者的观念,他们认为自然界本身“懂得”什么是生存,它会像我们人类解决问题那样,自然界会制定出“生存计划”,然后去实施它。而从自然论者来看,就很好解释了,因为随机的突变积累得不够,还没有使羚羊形成这个功能而已。

  目的论者还有个特点喜欢给自然事物安上很多“拟人化”的意义。最常见的,比如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人类社会的父母,认为高山和大海的地势差别,是隐喻着人生的命运起伏,还有认为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是隐喻社会就是强者为王。

  在以前,人们喜欢寻求一种“先进思想”,企图预先找到事物演化的终点,然后人们只需要去努力就可以实现目标了,这就是“目的论者”。因此,在这些人的观念里,是需要一个“超级智慧体”来对宇宙进行规划设计的,他是一切原因的起始。牛顿、欧拉和笛卡尔这一代人就是这样的思想,那时候称之为“自然神论”,或者有些称为“理性神论”,他们没法摆脱“神”这个设定,否则无法说服那个时代受过教育的阶层。

  牛顿信仰的神不是那种大多数人理解的“惩恶扬善”“法力高强”“轮回转世”的神秘主义宗教。在牛顿的原话里就提到神一定是非人格化的,它只是宇宙最初的创造者,创造宇宙以后便由物理数学规律自动演化了。因此在他的观点里通往上帝之路不是“祈祷”,只能是研究物理学与数学。这是在利用旧的话语表达新的思想,把科学人员的工作赋予“神性”,是适合当时的科学传播环境的。只可惜的是,当科学发展到新高度,在量子力学、以及非线性热力学等等科学原创的知识之上,那个用来赋予给宇宙意义的神,已经没有了理论的必要,所以科学界才从支持“理性神论”转变成了支持“无神论”。现代人重新整理过去科学走过的路,认为科学基于是“自然论”的,否则他就会像其他任何民族的“智慧”学说那样,陷入神秘主义和体制僵化。

  除此以外,科学与宗教以及哲学之间还有如下对立:

  科学支持“唯名论” ,宗教支持“唯实论”。

  科学活动一般目的“解释实验” ,哲学活动的一般目的“解释常识、感受”

  科学家基于“经验主义” , 宗教、哲学家基于“唯理论主义”

  科学眼中的自己:“一种算法” 。 哲学眼中的科学:“一种高级的思维”。

  科学的力量:“侦察情报、制作工具、精确控制、工程技术” 。宗教的力量:“组织、动员、社会秩序” 。哲学的力量:……

  如果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就能明白科学和你说的神学、哲学是完全不同的。

三、理念与经验

  物理学与数学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物理学必不可少的“实验证明”在数学里就不被视为“证明”;而与之对应,数学模型上成立的东西并不会被物理学界想当然地接受。

  数学更像是一种逻辑理念,而不像物理学那样属于经验科学。

  甚至数学并不被认为属于科学,不光如此,数学家们还很反感别人把自己当做物理学家。19世纪以后,很多大数学家们的努力就是想把数学同物理切断联系,所以才发展出了的纯数学。有些数学家甚至建议把“几何学”都从数学中开除,分到物理学里去,因为他们觉得几何学还不够抽象,要像“代数理论”那样连图形都没有才好。至今,数学教材也要剔除那些物理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哲学形而上,科学形而下

  令人惋惜的是,科学最重要、最强大的一面:“控制力”,长期被公众忽视,甚至大众都不知道人的思想应该有这种能力。用个常见的例子来说,假如科学得出的结论:某种疾病是由某个基因造成的,那么敲除掉这个基因,人体就一定不会再得这种病。这就是科学很现实的地方:科学知识能赋予人类精确地控制自然的能力!

  在这方面,哲学就做不到了。如果是纯粹学文学和社会哲学的人,会对这个能力感到不可思议,在他们眼里普通人连做到“理性”都困难,又如何能去征服自然?

  因为他们不懂“技术”,他们只知道内省、冥想,不知道创造望远镜、显微镜、高精度的传感器、计算软件等等工具。更不知道文献库、研究基金、研究企业等庞大规模的社会工具。

  科学是伴随着技术一起发展的,因此与军事学、工程学和商业才真正有很多间接联系。如果想分析因果规律,但又不想用严谨的“科学方法”,退而其次的版本就是“情报分析学”,而不是所谓的哲学。科研方法中很多技术,比如数据档案、控制变量实验和规范语言等等,其实军事和商业团体早就掌握了。但公众都是从文学题材上接触到科学,导致他们以为科学就是一种新颖、优良的想法而已,他们会说:只要我也有个新想法,我也算是在搞科学。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本问题的原因。

五、科学、迷信都是一种哲学流派

  哲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哲学的世界没有哪家观点是对,没有哪家观点是错。有的是,各个流派在同一个舞台不断诉说的自己的观点与论据。是一个形而上的论道的地方,没有真刀真枪,有的是翻江倒海的思想博弈。

  科学是一个哲学流派,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一系列不言自明的公理就是这个流派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结合形而下的科学实践,构成可科学的发展。

  迷信是一个哲学流派,永远的神、祖师爷最牛、祖宗最高以及一系列神秘主义、人生来有罪、人生来有愧等永远不破的教条是这个流派的主要观点。激发人们对此未知的恐惧,使用所有人都不懂的胡说八道、各种跳大神的仪式,构成了迷信的发展。

  哲学中不分对错,进入科学范畴,会有科学指导的对错,进入迷信(神学、命理)范畴,会有迷信指导的对错。

posted @ 2022-01-28 11:34  光何  阅读(43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